冯先权
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切除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8例
冯先权
目的 探讨分析经泪前隐窝切除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临床资料,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术治疗,观察术后的创面愈合和肿瘤切除后的复发情况。结果 随访2个月~3年,16例未复发,2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清除肿瘤,基底部电刀烧灼,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切除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显著,且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上颌窦肿瘤;乳头状瘤;鼻内镜
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是鼻腔鼻窦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 多发于鼻窦或鼻腔侧壁,其次是上颌窦和筛窦,累及蝶窦、额窦和鼻中隔的较少。对于上颌窦黏膜病发NIP的治疗,临床一般采用上颌窦根治术或鼻侧切开术等治疗,这两种方法患者出血多、创伤大,影响患者的容貌。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于2010年7月~2012年7月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径路手术切除治疗18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18例, 术前均行鼻内镜、CT、MRI检查确诊。18例患者中,男10例, 女8例,年龄28~68岁。单发17例,多发1例。患者多出现如单侧鼻塞、涕中带血、鼻出血、患侧头痛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全身麻醉,术前将鼻腔内填塞0.1%肾上腺素纱条,以促进鼻腔黏膜血管收缩,进行鼻内镜检查,确定上颌窦肿瘤范围,病变部位予以切除钩突,开放筛窦,扩大上颌窦窦口,开放额隐窝。清除中鼻道、前组筛窦、额隐窝肿瘤,以70°鼻内镜观察肿瘤根部是否存在于上颌窦腔内,如果是,联合泪前隐窝径路切除肿瘤。具体操作如下:沿下鼻甲前缘上方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经鼻底弧形切开黏骨膜,由前向后分离黏骨膜至上颌窦自然口,用电钻或骨凿去除骨性上颌窦内侧壁。开放骨性鼻泪管下端, 形成膜性鼻泪管下鼻甲瓣, 将其内移显露上颌窦窦腔,切除肿瘤。清理术腔后做膜性鼻泪管下鼻甲瓣复位, 对位缝合固定黏膜切口,切开下鼻道外侧壁黏膜,做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后鼻腔常规填塞, 并加用抗生素,48 h后清除鼻腔填塞物,常规换药、鼻腔冲洗,定期复查。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除肿瘤,术中出血量较少,为50~200 ml,平均100 ml,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2个月~3年,16例患者未复发,疗效良好。2例患者术后3个月上颌窦后壁乳头状瘤复发,予以清除肿瘤、基底部电刀烧灼,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目前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病机制不明,病变局部会呈现侵蚀性生长,中鼻道、前组筛窦和额隐窝是常被病变侵袭的部位。当前临床上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彻底切除肿瘤是手术中的重中之重,以避免因病灶切除不彻底造成术后复发、恶变、侵蚀性加重[1]。NIP术后复发有很多因素,如肿瘤的多中心起源等,但是病灶切除不彻底是术后复发的根本原因。NIP传统手术治疗方法有上颌窦根治术、鼻侧切开术,传统手术治疗方法的优势在于复发率相对较低,但是也存在创伤大、留瘢痕、多发并发症的缺点。目前,NIP手术治疗方法已逐渐向鼻内镜下切除术演变,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径路手术优势越来越明显,且疗效显著,正逐渐推广应用于临床。泪前隐窝入路联合中鼻道入路上颌窦手术,运用鼻内镜从不同角度探测患者的上颌窦腔,基本实现了无盲区,术野暴露充分,有利于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减少复发率。同时此手术注意尽量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及功能,对于膜性鼻泪管下端及下鼻甲予以保留, 且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所经受的手术痛苦小,对患者容貌几乎没有影响,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手术过程中,手术操作者应通过鼻内镜仔细、认真寻找,明确肿瘤起源部位, 对肿瘤组织、基底及周围黏膜进行处理,凿除病变下方的部分骨组织,并以下鼻道开窗为原则, 避免损伤鼻泪管开口,为术腔清洁和定期复查做准备[2]。综上所述,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切除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此术式疗效确切,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1] 余晔,肖虹,王鹏举.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切除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9例.临床误诊误治,2010,23(10): 957.
[2] 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等.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36-237.
529500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