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先鑫 王侦伟 许先炎
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许先鑫 王侦伟 许先炎
目的 探讨采用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1月~2012年5月,收治乳腺脓肿53例。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8±8.5)岁。乳房上方及乳晕周围的脓肿选用环乳晕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乳房下方、乳房后脓肿选用乳腺下皱褶切口负压引流治疗。结果 脓肿全部治疗痊愈;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6~18)个月,术后均无慢性感染及复发。结论 采用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对乳房组织损伤小,痛苦小,切口美观,瘢痕小,术后疗效满意。
乳腺脓肿;切口;负压引流
乳腺脓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见于哺乳期妇女,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临床表现为乳房疼痛、局部红肿、发热,常伴有患侧淋巴结肿大,并可伴有恶寒高热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大多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传统的治疗是行充分的切开引流术,为达到引流充分,一般手术切口较大,大量纱布填塞引流,操作期间患者痛苦大,治疗时间长,切口愈合慢,容易导致乳房变形,术后遗留较长的瘢痕,为现代女性所不能接受。经临床实践,作者采用小切口负压引流的方法治疗乳腺脓肿,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都为哺乳期妇女,初产妇48例,经产妇5例。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8±8.5)岁。病程在7~15 d,平均为(11±4.1)d。脓肿直径在3.6~8.3 cm,平均为(6±2.4)cm。乳房上方及乳晕周围、乳晕后方的21例,乳房下方的32例。术前均行乳房B超检查,超声均示有典型的不规则低回声区。均常规行抗生素治疗,根据脓肿培养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
1.2 治疗方法 先用乳腺B超对脓腔的深度、范围、大小及与皮肤之间的距离进行全面探查评估,并进行定位,患者采用局部麻醉或全麻。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乳房上方及乳晕周围的脓肿选用环乳晕切口,长度不超过乳晕一半;乳房下方、乳房后脓肿选用乳腺下皱褶切口,长度≤3 cm。切开皮肤,分离腺体表面至脓肿所在位置,将粗针头插入脓腔将脓液吸尽,再以轮辐状的方法切开脓腔,将脓腔中分隔分离开来,彻底清理脓腔内的脓液,0.2%甲硝唑冲洗脓腔。脓腔内置入一根适当粗细的多孔硅胶引流管,关闭切口,固定引流管,外接负压引流球进行持续负压吸引。
1.3 术后处理 术后所有患者均停止哺乳,并给予药物协助回乳。抽取的脓液送实验室行菌培及药敏试验,术后常规全身应用抗生素3~7 d,加速控制感染。术后每隔1~2 d换药1次,密切观察伤口及引流液的色泽及数量。引流量每日低于10 ml并色泽清亮可拔除引流管。
1.4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超声检查,制定以下疗效评价标准。痊愈:全身症状消失;局部无疼痛、红肿;伤口愈合良好;乳腺B超无脓肿影像。有效:全身症状明显好转;局部较少出现疼痛、红肿等症状;伤口基本愈合;乳腺B超脓肿明显缩小。无效:患者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局部疼痛、红肿加剧;乳腺B超脓肿影像无明显缩小甚至加大。
本组患者全部治疗痊愈,疗程最短12 d,最长33 d,平均19 d。患者均茯随防,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2个月,本组53例,术后半年均无慢性感染或复发。术后3例因瘢痕体质,瘢痕较为明显,余患者均对切口外观满意。
乳腺脓肿多发于哺乳早期,初产妇多见,常见的的病因是乳汁淤积、细菌入侵等。乳头破损或皲裂,是细菌主要的入侵途径;乳汁是细菌繁殖良好的培养基,乳汁淤积为细菌提供了繁殖条件。治疗原则是消除感染、充分引流。小切口负压引流是对传统大切口开放式引流治疗的改进。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减小瘢痕形成,缩短疗程,节约开支,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
小切口负压引流的作用机理是:采用负压引流,使整个创面处于一个全密闭状态,使创面的渗出液能顺利引流,促使脓腔内的部分坏死组织得以排出并协助清除,减少细菌繁殖空间,并将外环境与创面隔绝,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负压封闭引流还能通过将内皮细胞的形态及功能改变,促进血管生成增殖,加速创面愈合。另一方面,抽取的脓液立刻进行菌培及药敏,选用有效及副作用少的抗生素也是促进愈合的重要步骤。
综上所述,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疗效确切,相比于传统切开引流具有并发症少,损伤小,痛苦小,安全可靠。因切口小,愈合后遗留瘢痕小,不易因瘢痕挛缩引起乳房变形,技术简单,又满足现代女性爱美及哺乳的双重要求,适合推广应用。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5-306.
[2] Berens PD.Prenatal,intrapartum,and postpartum support of the lactating mother.pediatr Clin North Am,2001,48(2):365-375.
[3] Lin XF,Zhang JX,Zhou Q,et al.A clinical study on the resection of breast fibroadenoma using two types of incision.Scand J Surg,2011,100(3):147-152.
[4] 王伟,柏文红,刘龙江.穿刺置管低负压吸引治疗乳腺脓肿.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1):34-35.
[5] 王洁兵,王晓瑾,朱耀明.双腔气囊管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体会.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8,12(3):212.
[6] Marchant DJ.Inflammation of the breast.Obstet Gynecol Clin North Am,2002,29(1):89-102.
[7] 王宏,蔡桂丰,遇桂芳.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8,8(6):418-419.
515700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人民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