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发 梁光造 张征
反流性食管炎(RE)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的常见病,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该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不一。笔者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电针刺(EA)双足三里穴联合口服泮托拉唑治疗RE患者5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符合RE诊断标准[1]、门诊及住院所收治的100例RE患者随机分为观察者50例和对照组50例,都有明确的返流症状:烧心、泛酸、胸痛、嗳气。男45例、女55例,年龄18~68岁。病程最长为10年,最短为3个月。观察组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1.1岁;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9.8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院前1周未使用H2受体抑制剂及质子泵抑制剂;肝胆胰B超、生化检查和心电图正常。排除食管、胃手术史和其他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排除严重的心、脑、肺、肾、糖尿病等疾病;排除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局部无感染者。
1.3 方法 观察组采用EA双足三里,具体做法是:针刺前向患者解释,消除顾虑,以1.5寸毫针常规深度进针双侧足三里,不提插,缓慢捻转至得气,得气后连接LH-202H韩氏电针仪,刺激频率为2/100 Hz,脉冲峰值电流值5~15 mA范围内调节,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电针时间30 min。1次/d,10 d为一疗程,休息2 d,依次下一疗程,共用3疗程,同时口服泮托拉唑胶囊40 mg,1次/d,连用5周。对照组:单纯口服泮托拉唑胶囊40 mg,1次/d,连用5周。询问症状及药物不良反应,观察血常规、肝肾功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5周、半年做胃镜检查(同一医师操作)。
1.4 评定标准 在治疗5周后根据内镜和症状进行评分评价疗效,并于停药半年内追踪有无复发。
1.4.1 症状评分标准 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患者需注意才能感觉到症状;2分为中度,有症状主诉但不影响生活;3分为重度,有明显症状且影响日常生活。
1.4.2 胃镜评分判断标准 0分为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1分为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2分为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3分为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或溃疡。
1.4.3 疗效判定 0分者为痊愈,减少2分者为显效,减少1分为有效,无变化或增加1分以上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内镜检查结果 5周后观察组痊愈42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治愈率84%,总有效率98%。对照组痊愈30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治愈率60%,总有效率8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内镜下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程结束时,电镜下比较,EA双足三里穴联合口服泮托拉唑治疗RE比单纯口服泮托拉唑治疗RE,不但治愈率高,而且总有效率高,效果好。
2.2 症状改善情况 5周后观察组痊愈44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治愈率88%,总有效率98%。对照组痊愈38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5例,治愈率76%,总有效率9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临床症状的治愈率、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内镜下:观察组复发9例,复发率18.37%。对照组复发30例,复发率76.92%。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观察组复发14例,复发率28.57%,对照组复发35例,复发率77.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论内镜下还是临床症状比较,EA双足三里穴联合口服泮托拉唑治疗RE比单纯口服泮托拉唑治疗RE,远期效果好,复发率低。两组均未出现其他不适。疗程结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
RE的发病机制是抗反流机制(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廓清能力下降、食管黏膜屏障、胃排空延迟)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的结果,是酸相关性上消化道疾病,治疗原则是抑制胃酸分泌、增加LESP、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从而达到减轻症状或临床治愈。
EA双足三里治疗RE与下列因素有关:(1)对食管的作用 针刺足三里穴对食管运动有明显的良性双向调理作用,该作用取决于机体的原先机能状态,及针刺的刺激强度,针刺前如果机能处于较低水平,针刺则使之增强,相反如果处于机能亢进的状态,针刺可使之降低[2],因此,高频率针刺RE的足三里可促进食管蠕动,使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增加[3],增加抗胃食管反流屏障,食管运动协调,抑制反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足三里穴特殊结构:足三里穴富集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这种特殊解学结构决定了足三里穴功能方面的特殊。②与神经体因素有关,足三里局部组织会因刺激而引起一些局部的生物化学变化,产生针感冲动使入相应的各级中枢,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电活动及中枢递质水平,通过神经反射或神经-体液的综合性调节活动来实现足三里穴对食管机能的调整作用[4]。而且迷走神经是EA足三里对食管运动和LES功能主要途径[5]。③与某些脑肠肽有关:人与动物体内、外大量实验研究证明胃泌素(GAS)能明显的提高LESP,对胃的运动也有刺激作用,提高幽门泵的活动,使幽门舒张,组经胃排空。胃动素(MTL)也可引起胃、小肠、结肠及食管LES收缩,促进胃排空、小肠及结肠蠕动。RE患者的血清GAS和MTL均降低[6]。电针刺足三里可使脑垂体中合成和释放GAS、MTL,进而使外周血和消化系黏膜组织中GAS、MTL含量显著上升[7]。同时升高LESP血GAS、MTL、LESP与刺激的强度成相关性,高频率EA使血清GAS、MTL和LESP升高。低频率则相反。该效应在EA停止30 min仍存在[8]。(2)研究表明,针刺足阳明胃经对胃功能具有双向调整作用,针刺足三里可使幽门括约肌收缩振幅和频率升高,加强了胃运动的强度频率,促进胃排空[9]。(3)EA足三里能使注射吗啡后胆道压力不仅停止继续上升,而且迅速下降。这说明针刺上述穴位,是可以解除奥迪氏括约肌因注射吗啡所引起的痉挛,从而达到利胆家,降低胆道压力[10]。宋国曾等[11]认为,针刺足三里可理脾胃,调中气,消滞化湿,强健体质,并增强胃张力,降低肠张力,使胆汁寻常道而行。
泮托拉唑为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剂,能特异性地抑制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酶,引起该酶不可逆性的抑制,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它不仅能非竞争性抑制促胃液素、组胺、胆碱引起的胃酸分泌,而且能抑制不受胆碱或H2受体阻断剂影响的部分基础胃酸分泌。RE在常规单纯用药好转而停药后,由于LESP未能得到根本改善,故约80%病例在6月内复发[12];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这类药虽可能通过增加LESP,改善食管蠕动、促进胃排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但由于这类药物疗效有限且不确定,因而只能适于轻症患者或为与抑酸药合用的辅助治疗[13]。电针刺双足三里穴联合口服泮托拉唑治疗RE,治愈率高,远期效果好,复发率低,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1] 任旭.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和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10):1128.
[2] 张涛,杭群.针灸现代研究与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技术出版社,1998:85.
[3] 张晓燕,谢鹏雁.电针足三里穴对猫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及食管体动力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23(增刊):45-46.
[4] 高巍,黄裕新,陈洪,等.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脑肠肽含量的影响及神经免疫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72-7074.
[5] 谢鹏雁,曹艳菊,刘健湘.针刺对猫食管动力作用途径的探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1,21(增刊):47.
[6] 许树长,陈锡美,胡运彪,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血GAS、MTL、VIP、SS含量变化及其意义[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20(11):12-13.
[7] 周吕.胃肠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744-754.
[8] 帅晓玮,谢鹏雁,刘建湘,等.电针刺足三里穴对猫反流性食管炎模型食管动力机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6):500.
[9] 陈亚风,雷福侠.针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8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1):39.
[10] 邝耀麟,朱洪生,王益鑫.针刺对胆道压力变化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1963,11(4):290-291.
[11] 宋国曾.中西医分组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4例[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6):345.
[1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54.
[1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