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我由武汉回津过年,到天津老城旧地重游,倍感天津发展之快。以前的平房大杂院早已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大厦。
我来到天津老城博物馆,参观了馆内的民俗藏品,看着老城拆迁前的模型与老门牌纪念墙,使我想到了天津老城院落和胡同。
老城民居包括三合院、四合院、大四合院、筒子院、独门独院及门脸房。但如今在天津老城,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民居院落只有天津老城博物馆所在的地徐家大院。它是天津民居的典型代表,它的门楼设在整个院落的东南角,进了门是过道,过道的对面是影壁墙,其作用:一方面,客观上是用于遮挡院外人们向院内窥视的墙壁。另一方面,主观上是防范鬼的来访,旧时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来访;如果是自己祖宗的魂魄回家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是孤魂野鬼溜进宅子,就要给自己带来灾祸。如果有影壁的话,鬼看到自己的影子,会被吓走。从影壁左方进入院子,是一条近两米宽的夹道。夹道东侧的一溜房子,原来是院主人家佣人居住或储存物品的房间。夹道西侧的三个院门通向各自相对独立的三套四合院,这三套院落原来均由主人及其晚辈使用。现如今在民间人士捐献下,部分房间已复原为老天津卫人的居室陈设。
在天津老城拆迁前380个街道、里巷名称中,使用通名“胡同”有208个,占到总数的54.73%。“胡同”始见于元代,盛于明清。从明代到现代,一直占很大比例。关于其语源,多认为是蒙古语huto(水井)的借词,因古代水井在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水井,“胡同”原义就是有水井处,后转为街巷通名。据明朝末年出版的《正字通》说:“街也,今京师巷道叫‘衙衙”。“衙衙”乃“胡同”的异体字,“胡同”即小街巷。天津建城在明朝,明代以后“衙衙”被官方规范为“胡同”。如:谢家胡同、弓箭等。
还有就是“马路”。路,道也《说文》;路,途也《尔雅》。路:即道路,在天津老城,共有8条带“路”的名称;但只有一条用“路”的通名即宫生路,其它7条都是与“马”组合为“马路”。如:北马路、东马路、西马路、南马路、小马路、晒米厂小马路、丁公祠小马路。在天津老城“路”应理解为“供车马行走的宽阔平坦的道路”,即“马路”。而那条不带“马”的“路”,“宫生路”只有2.1米宽。不具有车马行走的条件,而非宽阔平坦的道路之意。
再有“箭道”。道:即道路。在天津老城,没有用“道”的通名,都是与“箭”组合为“箭道”。原意是“官员在衙门外两侧练习射箭的地方”。如:河营西箭道、旧县署西箭道等。后按习俗称衙门及庙宇两侧道路为箭道,如:武学东箭道、城隍庙东箭道等。
在一些文章中将四合院中连接各院落之间的通道也称为箭道,我认为就有些牵强了。按习俗应称为夹道或夹股道。《红楼梦》书中也有佐证,《红楼梦》第四回:“西南上又有一个角门,通着夹道,出了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院了。”就是指的院子里的通道。
遥想当年,信步于老城胡同,黄昏的傍晚在那微闭的院门里,或许就曾住着不做清民,携妻挈子,跳入天心湖中殉明的明朝蓟辽守项嘉谟。或许北洋军阀时期的总统徐世昌婴儿时的啼哭声会在我身旁院落里传出。或许在那微弱的灯光下,甲骨文发现者之一的孟定生又破解了一个新的甲骨文字,或许那盏灯下正是华世奎正在研习书法;是的,老城不但是温家宝总理青少年生活的地方,更留有邓颖超“五四”运动时期在津从事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足迹。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天津人,见证了家乡的变化。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天津老的院落和胡同没有了。除了以司晨昏的鼓楼钟声依旧,其它地方都已经故迹难寻,焕然一新。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古建筑的保护。
作者简介:周庆熙,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