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加坡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制定了适当的语言政策,实行多语制、双语制并行的语言政策,实现了社会稳定,并为经济飞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值得借鉴。
[关键词]新加坡;语言政策;多种族;多语制;双语制
新加坡是东南亚中心的一个蕞尔小国,总面积仅有633平方公里,资源匮乏。而这样一个小国,却有着复杂的民族、政治、历史问题,因此制定合适的语言政策时显得极为棘手。新加坡现行的是双语制与多语制并行的政策,也是亚洲少数以英语为主要沟通语言的国家。显然,新加坡制定这样的语言政策,是经过反复考量的。
一、新加坡面临的客观条件
1、新加坡的地理环境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中心,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是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各种族往来频繁,因此形成了多种族、多语言的社群。同时,新加坡在地形上临近马来半岛,其近邻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都使用占主导地位的马来语,新加坡深受其影响。另外,新加坡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甚至连淡水都需要进口,因此,严重依赖对外贸易和交流。
2、新加坡的历史
新加坡的近代史是以1819年英国人斯坦佛·莱佛士登陆新加坡为开端的,他在当时还是小渔村的新加坡建立了自由贸易港,以抗衡荷兰在马六甲海峡一带的影响。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自主的共和国。从历史角度看,新加坡被英国统治的时间长,英语对新加坡的影响很大。
3、新加坡的民族状况
前面提到过,新加坡民族问题复杂。新加坡是一个以移民为主要人口的国家,主要有三大种族: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其中华人约占77%,马来人占15%,印度人占6%,还有欧亚混血人、欧洲人和阿拉伯人加起来约占2%。不同的种族、语言间沟通困难,并发生一系列矛盾、争斗,严重影响了新加坡的稳定和发展。
4、时代背景
1965年,新加坡独立,而当时正是东南亚反华、排华、熔华成潮之时,各国相继颁行华人当地化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更是担心会成为众矢之的,如何在以马来人为主的周边国家中生存是新加坡考虑的首要问题。
二、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之路
鉴于以上各方面的因素,新加坡在制定语言政策时肩负着两大使命,首先是化解民族纷争,实现社会稳定,其次是塑造社会共识,实现多种族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效忠精神,肩负两大历史使命,新加坡在制定语言政策时经历了艰难的探索之路。
在殖民时期,新加坡实行的是“独尊英语,放开其他”的语言政策,政府公文均使用英语,而其他语言则任由发展使用,这为以后的语言政策奠定了基础,英语成为后来事实上的行政语言就是延续了这个时期的传统。
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在二战后追求独立自主,摆脱殖民统治,并限于自身资源的匮乏而谋求与当时的马来亚联邦合并,成立马来西亚联邦,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把马来语尊为国语,大力推行马来语,举行“国语月”、“国语周”等活动。1965年后新加坡成为独立自主的共和国,选择马来语作为国语,同时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新加坡开始推行英语作为通用语言,一年一度的推行马来语的“国语周”在1967年停止举办。英语是独立于新加坡三大民族语言之外的中立语言,选择英语作为通用语,可以避免三大种族之间为争夺语言地位而进行的斗争,体现了民族平等,对于维持新加坡的稳定发挥了很大作用。另外,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这对新加坡发挥水路交通枢纽作用,进行贸易交流,走向国际,走向现代化很有帮助。
三、成效
新加坡实行的语言政策是成功的,为新加坡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加坡已成为新兴现代化国家的典范。同时也使新加坡民众建立起了广泛的认同感。新加坡是移民国家,最早的移民都以客居的心理在新加坡工作、生活,因此对新加坡也不是太关心,心里仍然认同自己所讲的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和民族意识。社会学家凯尔曼认为不同族群的人常对自己的族群、语言具有一种“感情性的依附”,会妨碍国家意识的形成,因此需要设法使民众对现存的社会政治结构产生一种“工具性依附”,时间久了,民众会对这个社会政体产生依附性,“工具性”会转换成“感情性”,从而产生新的国家意识和认同感。(1)新加坡实行的双语制,既发挥了个人母语的感情性功能,又强调了英语的工具性功能,为了促进民众对英语的认同,从而对国家认同,新加坡政府不遗余力地强调英语教育,以期建立以英语为基础的国家意识。新加坡没有专门负责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机构,语言政策都是以政府部级通告的形式公之于众,然后由教育部制定出实施纲要,最后由学校执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有人进行调查,绝大多数新加坡民众认为自己是新加坡人,并愿意为保卫新加坡而战斗。
四、结语
新加坡在综合考量地理、历史、政治、种族等各因素后选择了双语制与多语制并行的语言政策,并大力推行英语作为通用语言,促进共同国家意识的建立。为国家的稳定和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为多种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和制定语言政策、语言规划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简介:安绪丽(1988-),女,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