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原曲词文学透视中原岁时节日习俗的嬗变

2013-02-01 08:58陈淑娅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8期
关键词:嬗变习俗

陈淑娅

【摘要】中原曲词文学保存着丰富的中原岁时节日习俗的内容,笔者试图通过展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等节日习俗,透视节日习俗嬗变的历史轨迹和民间习俗的传承与变异性,从而为促进今天的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曲词文学;岁时节日;习俗;嬗变

我国的岁时节日习俗由来已久,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岁时节日习俗在其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发生了很大变异,融入其间许多后续的内涵。诸如一些节日原有的祭祀、信仰、禁忌等方面的含,已经大大地淡化了,其娱乐的意味渐浓。我国的节日习俗众多,我们在这里仅仅展示中原曲词文学中为我们所呈现的中原民众的习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等,从中我们亦可以看到节日习俗嬗变的历史轨迹和民间习俗的传承与变异性。

一、春节

春节民俗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春节作为节日正式形成于汉代,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至今。

年节虽然定在农历正月初一,其实年节的活动远不止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人们便开始忙年。中原地区有一首妇孺皆知的民谣详细地叙述了新春佳节的各种活动:“腊月二十三,祭灶官;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腊月二十六,割大肉;腊月二十七,杀年鸡;腊月二十八,蒸枣花;腊月二十九,蒸馒头;腊月三十,贴门齐。”(各地传唱小有不同)

拜年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到亲朋好友家和乡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中原地区拜年之风,起源于汉代,唐宋之后盛行。孩子们除夕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压岁钱,是希望晚辈平安幸福,远离灾难。这种民俗形式一直流行至今。三弦书现代短篇曲目《吃雪人儿》云:

大年三十响罢了笛儿,紧接着初一要躬脊儿。孩子们忙着到处把年拜,口袋里挣了不少的小体己儿。

大年初一,小孩子最兴奋的莫过于到处拜年,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在《吃雪人》中还呈现出来新的节日习俗,村长给没儿没女的五保户家拜年,送节礼,体现出来党和人民群众心贴心的新的时代精神,赋予拜年更深一层的含义。

另外春节的习俗就是闺女回娘家,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跟着丈夫、带着儿女回娘家拜年。三弦书《借髢髢》(1983年河南省戏曲工作室内部编印的《河南传统曲目汇编》第一集中。该曲目也是河南坠子短篇传统曲目,内容与三弦书略有不同)中写道:

日月穿梭如风飞,过了三十到初一,初二初三初四五,一拜拜到初六七。大主家拜年骑骡马,二户人家坐车去。门外拉车“咯当当当”响,惊动房中女花枝。李二姐手扒窗帘往外看,原是人家拉车走亲戚。二姐有语开言道,再叫二楞你听知:“人家都把娘家走,俺的娘在家想闺女。有心走走我穷娘家,缺少一套出门衣。”

由于非常重视春节回娘家,于是引出了李二姐借衣服、借髢髢,最终打碎髢髢的有趣的故事。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也叫“灯节”,是举国欢庆、万民同乐的日子。在这一天,千灯竞放,游人如织,人们尽兴赏玩,乐而忘寐。可谓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后来又为何成为一个全民狂欢的盛大节日,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灯节始于东汉永平年间,明帝刘庄为了倡导佛教,上元夜在宫廷和寺庙“燃灯表佛”,并令士族庶民家家挂灯,后来流传下来,相沿成俗。其二,元宵节和汉时诛灭诸吕有关。汉文帝刘恒为了纪念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平灭诸吕,每逢正月十六便微服出宫与民同乐,这样逐渐形成了元宵节。其三,灯节起源于西汉武帝时,传说武帝久病不愈,后请一巫师与神通话,太一神说武帝病会好,我们将会于甘泉宫。后来武帝病果真痊愈,便在甘泉宫建太一祠坛,每年都去祭祠很多次,尤以正月十五最为隆重,祭礼时燃起灯光,通宵达旦,亮若白昼。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记载:“汉家常以正月十五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祭,至明而终。”“太一”即“太”,是道教神系中的天神星君。由此可见,汉时的道教祭灯,当是形成灯节的成因之一。

到了隋代,隋炀帝为了追求享乐,每逢正月十五,都要在皇城端门外设下数里戏场,调集数万人,盛装彩服,通宵歌舞。隋朝的御史柳或曾在奏章中这样描写元宵之夜万民狂欢的盛况:

……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媪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高棚跨跨路,广幕陵云,服靓,车马填噎……

由此可见其狂欢的场面,以至于大臣上奏皇帝,想要予以禁断,可惜并不成功。唐史记载:景龙四年上元夜,唐中宗与皇后微行观灯。是夜,放宫女数千人外出看灯,因此多有亡而不归者。第二天晚上,帝后又再次微行看灯,并幸驸马韦安石府第。先天二年上元节一连三夜,太上皇(已退位的睿宗)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其时宫女数千人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并妙选长安、万年两县少女、少妇乃至使婢、妓女千余人,穿戴打扮每个人要花费三百贯到万钱不等,让她们于灯轮下踏歌,三日方罢,欢乐之极,为前所未有。(《旧唐书》卷七《中宗、睿宗纪》)唐代打破了身份的界限,使元宵节成为一个真正的全民玩乐、享受、自由的盛大节日。

唐代崔知贤《上元夜效小庾体》:“今夜启城闉,结伴戏芳春。鼓声撩乱动,风光触处新。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直到晚唐依然如此,晚唐诗人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正月十五夜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描绘了当时京师的观灯规模之大,元宵盛况。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辛弃疾那首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徽宗时放“鳌山灯”竟长达48天,花灯、烟花、灯谜、杂质、各种娱乐活动名目繁多,夸财斗富、铺张挥霍之风到宋代达于极盛。

猜你喜欢
嬗变习俗
这些过年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写好春节的一个习俗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方式的嬗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