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梧桐,材白、质轻而坚韧,是古人借情景相生的传统艺术手法进入作品中的一种审美意象。它在文人笔下具有象征意义,是理想的基石,抒写孤寂愁聊之情,表现着时光的流逝。本文结合古代文人作品探析“梧桐”作为意象的言情抒志现象。
[关键词]梧桐;言情;抒志;探析
翻开中国文化史,中国的文人志士可谓愁怨极多,不是国破家亡之痛,就是贬谪失意之愁,或是少妇闺阁之怨,亲人离别之绪。种种愁怨总是寄之于物,如月、柳、酒、蝉、风、雨、荷、虫。愁得越多,寄之越深。梧桐也是古人作为审美意象借情景相生的传统艺术手法进入文人作品的。《太平御览》引《王逸子》说:“扶桑、梧桐、松柏,皆受气淳矣,异于群类也”。梧桐树秉承天地之和气,被视为“灵树”,有应验时事之能力。大致说来,“梧桐”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有以下三种情形:
一、作为“理想”的基石出现在早期的作品中。在中国的传说和先秦作品中“梧桐”都与凤凰分不开的。《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兮,于彼高岗。梧桐生兮,于彼朝阳。”凤凰本是文人理想的化身,梧桐却是它的栖身之所。庄子《秋水》中写到:“南方有鸟,发于南海而止于北海,非梧桐不栖。”。《尚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凤凰象征着孤傲、正直、崇高、美好的人格,而梧桐则象征着纯净、优雅、公平公正、开放的社会环境。更有“栽得梧桐树,引来凤凰栖”之说,要想引进人才必须准备好人才所需的环境。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假翼鸣凤条,濯足升龙渊”这里的“凤条”就是梧桐枝,全诗抒发了他希望借得一权贵去建功立业,振兴家声的理想抱负。
二、单纯作为秋天的景物之一,表达夏去秋来,光阴流逝之意。“梧桐一叶而天下知”(《淮南子·说山》)这句话以小明大,是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末的意思。王昌龄《长信秋词》中“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客行远,淮山秋梦长,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张炎《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这些诗句里作者都把梧桐叶当作秋天的信使来写,让人感到时光荏苒,四季飞转。
三、运用渲染烘托手法,抒写孤寂愁聊之情。人遇伤心事,是景都是悲。诗词曲家们就常用灰色、阴暗凄凉的景物来表达心中的忧郁和悲愁。“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五代·尹鹗《临江仙》)“梧桐”就是作者最伤情之物中一种。李清照和李煜可谓是借“梧桐”言愁的高手。在李清照前期生活中为表达离别相思之情在《念奴娇·萧条庭院》中写道:“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抒写了她的春思闺情。南渡之后辗转道路,丈夫去世,坎坷不尽,所作之词无不愁苦悲凉,她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把一个“愁”字放到特定的“梧桐更兼细雨”中更加渲染了浓重的凄苦气氛,使愁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使读者都生出种种无尽哀痛。李煜《相见欢》中写道“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抽象的“愁”于具象的“月”与“梧桐”,借自然界的梧桐象征国破家亡,半为俘虏的作者本身,从而流露出词人人生长恨的亡国之痛和莫可名状的惆怅孤寂迷惘之感。
花草树木都能作为审美意象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审美情感也丰富多样。为何梧桐的审美情感一般为悲愁,且多为风格婉约诗词人所用?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梧桐树高大挺拔,树干光滑,自身的木材白色,被视为良木。质轻而坚韧的内质特征与词人飘离异乡,身似浮萍的境况及诗词人坚韧不屈的品质相一致。唐·虞世南《蝉》中写道“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最为时人所称道,表达出对人的内在美好品格的高度赞美,全诗流露的是从容不迫的雍容气度,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情怀,立意高洁,顾瞻自得,是一个高标韵致,清华隽朗,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而此时蝉寄依的梧桐便成了高洁的象征。李煜、李清照更是其例。
第二,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民间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唐孟郊《列女操》诗有“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贺铸《鹧鸪天》有”梧桐半死青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就是爱情之意的表达。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寄寓了人们对纯洁爱情的企盼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求,这里的梧桐也便化身为了爱情的象征。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讲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剧情第一折先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于七月七日在长生殿梧桐树下盟誓;第四折写平乱后,唐明皇返京,因思念杨贵妃而入梦,为秋夜梧桐雨惊醒,梧桐树无疑成了唐明皇和杨贵妃表达爱情之象征。
第三,由于梧桐秋天落叶,秋天本身是文人伤感之季节,而梧桐落叶又是知秋之证,所以才有“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的感觉。
第四,与作家理想的失却、抱负难酬、知音失散的情景一致。由于“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文人多自喻为凤凰“假翼鸣风条(梧桐)”愿。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借“孤桐”以言志,表现自己在改革中,虽然遭遇到很大阻力,但仍然要凭借自己的正直虚心、坚强有力、品格端正,把新法坚决推行下去的决心和意志。
作者简介:范丕钧(1973-),男,四川省射洪县职业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人类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