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光成 张 健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然而,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活跃、语文课越来越热闹的背景下,朗读教学这一培养语感的最有价值元素却在悄悄被冷落,被冻结,朗读教学几乎成了无人问津的荒野。为此,我们就要积极拓展多媒体应用“领地”,催化朗读教学,催动朗读教学,让语文课堂焕发“声”机,还原语文课堂的生态品质。笔者现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语文课堂活动本身就是激情的释放、碰撞和迸发,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融汇。可是,当下的很多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激情几乎荡然无存,无论是《马说》《岳阳楼记》这样的古代名篇,还是《安塞腰鼓》《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样的现代经典,充溢文本里的那种或慷慨激昂、或深情流淌的感情,经常会淹没在“平淡如水,骨瘦如柴”的“念诵”里,谈不上熏陶体验,更谈不上魅力感染。
如此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师生“忽略朗读”的思想,更多的还是缺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信赖和信心。很多人总以为,把多媒体动画等资源植入朗读教学,浪费时间不说,还会让学生脱离以“本”为本的文字世界,少慢差费。
殊不知,利用多媒体技术盘活诵读资源,唤醒诵读体验,真正牵动的是学生的视听神经、思维神经,“多媒”的世界给予学生的是“多维”的体验,入情入境,水到渠成。教材里的很多诵读文本,我们完全可以搭载多媒体,利用文本、动画、声音等资源融合的便利展开诵读教学,读中有景,读中有画,引领学生体会感情,读出感情。譬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诵读教学,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截取一两个有代表性的诵读片段,切入“音画时尚”,引领学生在生动的“立体声”诵读环境里,去领略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教学时,先请学生欣赏Flash动画《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然后结合图文、音乐模仿朗读,体悟诗人“慷慨悲凉”的情感。
这样用Flash动画指引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共鸣跟读。生动的多媒体诵读模式是对学生的一种唤醒,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诵读意识,唤醒学生“沉默”的心声。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诵读教学经常会因为“不好读,读不好”而被师生忽略。即便是利用多媒体演绎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诵读,也常常是“只闻范读声,不见自己语”,鲜有现场比较和反馈,无法拨动学生持续诵读的热情。
不过,在电子白板、微格教室已日益普及和丰裕的环境下,多媒体诵读上档升级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特别是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同步录音、回放回看的功能,更是拨动“声”机的友好助手和把手,引导学生现场诵读,即时反馈,听别人,听自己,互动学习,有情有景,有滋有味。
多媒体的这种拨动作用,更适用于散文和诗歌的诵读教学。譬如,《沁园春·雪》的诵读教学就是如此。在学习这篇有着磅礴气势的诗歌时,我们就要升级朗读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直播直录”等功能,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引领学生拨动“声”机,读出感情。
以下是《沁园春·雪》朗诵教学板块设计片段:
(1)欣赏李默然或唐国强配乐朗诵版《沁园春·雪》,小声跟读体会,自由读。
(2)学生个别诵读,利用“直录直播 ”功能,回放学生诵读片段,小组点评,总结诵读要领。(背景音乐为《英雄的黎明》)
(3)根据讨论的要领,分角色配乐诵读。(领读、女读、男读、齐读等)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诵读设计,就是充分发挥多媒体名家诵读的熏染作用,让铿锵婉转的音调激发学生。“直录直播”功能的学生配乐诵读版品鉴,让现场学习、现场揣摩“在眼前,在身边”,从而“有声有色”地拨动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情感味。
不管是哪种多媒体朗读教学方式,核心目的都是要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不至于永远“人云亦云”,重复别人的声音,重复别人的体会,而是要“举一反三”“举三反一”,形成自己的体验、感悟和表达。
为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朗读教学时,还要突出“人机”结合、“人机”互动,适当切入开放诵读、互动诵读和理解性诵读,多维互动,读出语境,读出精神。尤其是对那些诸如《智取生辰纲》《香菱学诗》《变色龙》《老人与海》等古今中外的影视名篇,我们更要活用多媒体素材,提升诵读教学效果。譬如《老人与海》中,我们可以采用播放视频、“补白”配音的方式,引导学生透过主人公的神态和动作,读透以下经典对白,读出其中的语境:
“可以捉到一千磅的大鱼(齐读)……(齐读)有人说他打到鱼了虽然是一副骨架……”
而对《变色龙》中的一些语句,我们又可以采取“补白”的方式,切入电影视频片段,插入适时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在“二次加工” 中真情诵读,真切体会其中的语境。
“席加洛夫将军?(真不希望是他啊)哦(哦)……叶尔德林,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该不懂时就不懂啊)它怎么会咬你的?(这可够难为我了)”……
利用这样的开放补白方式,特别是括号内的个性补白、创造性补白,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进入语境,进入情境,“对话”领略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变色龙嘴脸。同时,这样的“补白”方式也尊重了学生的朗诵个性,有利于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提升诵读品质。
多媒体环境下的诵读教学,不管是唤醒、拨动,还是催化作用,彼此之间都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交互运用的,我们要根据课堂活动的需要去灵活设计应用。这样,我们才能搭乘多媒体的翅膀,让语文课焕发新“声”机,催绽新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