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曦
初治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出现类赫氏反应30例临床观察
刘亚曦
目的 观察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初始治疗过程中出现类赫氏反应的临床表现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观察本院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儿, 在抗结核初始治疗过程中出现30例类赫氏反应, 加用强的松口服, 加强脱水剂用量, 维持内环境稳定等综合治疗。结果 发生类赫氏反应患儿经治疗后均有较好疗效, 预后较好。结论 类赫氏反应不一定是病情恶化, 应该严密观察, 做好鉴别诊断, 避免误诊。
结核性脑膜炎;类赫氏反应
结核性脑膜炎是儿科常见病, 一般需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部分患者尤其是初治患者, 在抗结核治疗初期出现病情暂时性恶化的现象, 即类赫氏反应, 作者观察了部分类赫氏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9~2012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并且发生类赫氏反应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年龄5~11岁, 平均年龄(9.22±3.42)岁, 男18例,女12例, 卡介苗接种者13例, 有明确的结核患者接触使者17例。入院时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发热, 神志不清16例, 烦躁或精神症状14例, 头痛20例, 肢体抽搐4例, 偏瘫2例, 呕吐25例, 脑膜刺激征阳性23例, 咳嗽6例。
1.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象偏高者21例, 血象正常者3例, 6例血象偏低;血中结核抗体阳性者15例;脑脊液呈现白细胞数增高者23例, 白细胞数正常7例, 蛋白升高者28例, 蛋白正常者2例, 糖降低者24例, 正常者6例,氯化物27例, 正常者3例。未在血中和脑脊液中发现结核菌。
1.3 影像学检查 胸片或者胸部CT发现肺结核患者11例,头颅CT发现脑积水7例。
1.4 类赫氏反应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大多数患者类赫氏反应出现在化疗的头3个月, 表现为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 体温升高可达39℃以上, 意识障碍加重, 头痛明显, 或伴明显呕吐和脱水, 头颅CT可见脑水肿明显。有些出现新的症状体征, 其中2例偏瘫, 1例面神经麻痹, 2例颈部淋巴结肿大。对于发生类赫氏反应患者, 原有抗结核方案不变, 加用强的松口服, 5~15 mg/d, 疗程1月, 适当增加脱水剂用量, 加强营养支持及合并症治疗。
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后, 类赫氏反应症状大多能在1月内得到控制, 胸部和头颅影像学好转, 随访观察半年, 结核控制良好, 嘱患者规律服药, 按时复诊。
赫氏反应最早是指用青霉素治疗梅毒患者时, 大量梅毒螺旋体短时间内死亡, 产生大量内毒素引起暂时性的寒战、发热、头痛表现。部分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时,尤其是应用大剂量异烟肼和利福平初始治疗时, 也会出现类似的病情恶化现象, 被称为类赫氏反应。共同特点是原有疾病或症状的暂时性恶化, 或出现新的与原有疾病相关的症状或体征。本组在抗结核过程中, 出现症状加重和病情恶化, 主要表现头痛, 呕吐加重, 发热及脑膜刺激征明显。
一般认为, 类赫氏反应的可能机制为: 异烟肼、利福平为全价杀菌药, 对细胞内外结核菌均有杀菌作用, 大量细菌在短时间内杀死后, 菌体破坏释放毒素, 如凝脂和蛋白使患者发生超敏反应, 至局部血管扩张, 渗出物增多。
本组患儿出现类赫氏反应后, 原有抗结核方案不变,加用强的松抗炎症反应和减轻脑水肿, 加强甘露醇脱水降颅压, 经大约1月治疗后, 患者症状减轻, 病情好转。作者认为:结核性脑膜炎患儿在初始强化治疗过程中, 出现病情恶化时, 应认真分析, 做好鉴别诊断, 识别类赫氏反应, 不要错把类赫氏反应判断成结核性脑膜炎恶化, 错误地更改治疗方案有可能导致病情延误, 甚至治疗失败。另外类赫氏反应的出现, 常常提示结核菌在短期内大量死亡,从理论上说, 这是一个治疗有效的征兆, 甚至有专家认为,如果没有发生类赫氏反应, 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值得怀疑。
[1] 吕焕昌, 何立东, 吴新军.结核病化疗期类赫氏反应.临床荟萃, 1995, 10(4):149-151.
[2] 樊晖, 杜雨华, 李雁丽.抗结核治疗中57例类赫氏反应观察和分析.实用预防医学, 2005, 12(2):352-353.
[3] 孟兆兰.抗结核治疗中的类赫氏反应29例.临床肺科杂志, 2003, 8(5):450.
461400 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