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莲
出血性脑梗死80例临床治疗观察
李玉莲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仔细观察所有患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治疗办法。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常由于患者原患有心房纤颤与原发性高血压等病而引发大面积脑梗死和脑栓塞。在脑梗死发病后一周后很可能会发生内出血转化的临床症状。在CT和MRI等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主要是表现为非血肿型。结论 研究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发病的主要起因是血压和脑血栓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调节患者的血压有助于脑栓塞和较大面积的脑梗死的病情缓解。采用影像学的资料和方法动态观察病情, 以脱水和止血为主的治疗方法是脑梗死出血后的首选。
出血性脑梗死;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在梗死的动脉血管疏通之后又合并出血, 其原发病是出于脑梗死。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了。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同时, 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脑梗死在近些年来其发病人群越来越多, 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由于脑梗死发病人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 从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3]。正是基于这一原因, 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工作者都加大了对脑梗死的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 脑梗死都会引起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本文立足对于出血性脑梗死实际的临床观察, 就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 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做了一个详细探讨, 笔者将其报告如下, 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 其中男52例, 女38例, 年龄在38~79岁, 平均65.57岁。在这些患者中, 由于脑血栓引起的有67例, 在余下的13例中, 其中由颅内动脉炎性狭窄引起的有1例, 压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引起的3例, 颅内动脉炎性狭窄的4例, 胃癌转移引起的有3例, 血管畸形引起的有2例。在所有患者中, 高血压者有58例, 糖尿病者有12例,冠心病者有5例, 房颤的有5例。
1.2 临床表现 一般来说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是非常繁杂且变异不定的。在本研究的80例患者中, 头痛的有72例,舌瘫的有68例, 呕吐的有25例, 失语的有33例, 意识障碍的有45例, 抽搐的有12例, 肢体瘫痪的有72 例。
1.3 影像学特点 在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共进行MRI检查56次、CT检查123次。主要来看, 发病部位和地区主要在颞顶叶(12例)、颞顶枕叶(9例)、颞叶(21例)、颞枕叶(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例)、小脑(4例)、额颞叶(5例)、顶叶(13例)、基底节区(6例)。其影像学特点主要包括:血肿块在梗死区所占的比例特别大, 高达40%左右并且其占位效应特别的清楚;血肿块所占比例较大, 占位效应较为模糊;在梗死处的可以发现斑点状密集的阴影;梗死区内出现大块的成片斑状阴影。
出血性脑梗塞常由于患者原患有心房纤颤与原发性高血压等病而引发大面积脑梗死和脑栓塞。在脑梗死发病后一周后很可能会发生内出血转化的临床症状。在CT和MRI等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主要是表现为非血肿型。但是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症状极其复杂且变化非常快, 所以采用CT和MRI检查可以及时对之进行有效性的诊断。本次研究对象的80例患者在经过有效的治疗后, 其中好转的有65例, 死亡的有15例。在死亡的15例患者中, 梗死区形成较大的片状斑影和血肿块所占比例非常高的人群共有13例。
3.1 CT和MRI的检测比较 据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和报道指出, 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率一般为百分之三十左右, 但是国内研究和报道则指出其发病率为百分之五左右。究其差距原因可能是国内生活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一般来说, CT因其对血液敏感度较MRI较弱而致使其在出血性脑梗塞检测中的准确度不高, 而MRI由于多数出血性脑梗塞患者都是少量的、慢性的出血, 另外由于MRI对血液的敏感度非常高, 所以在对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中, 相较于CT而言, MRI是首选[4]。
3.2 出血性脑梗塞的危险性因数 作为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 出血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是较多的。仔细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梗塞的面积大小的影响, 水肿程度大小的影响,梗塞部位的影响, 血糖高低的影响, 血压高低的影响, 年龄大小的影响。
3.3 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 出血性脑梗塞指出脑梗死灶内动脉血管壁损伤而致使血液渗出血管壁。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①梗死的动脉血管畅通之后, 继续出血。前文已经指出血性脑梗塞的原发病是脑梗死,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出血量的大小、继发时间的长短和治疗的情况。②栓子迁移和血管再通。所谓栓子迁移就是指血管内的栓子破裂而向他处移动, 从而致使血管缺血和坏死。在血压作用下出的血液会形成出血性脑梗死。据动物临床试验和放射学学科研究成果指出栓子迁移的发病机制在出血性脑梗塞上是成立的。③除了上面两个因素外, 患者情绪不良, 早期活动不合理, 或者前期治疗不当都是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
3.4 治疗 出血性脑梗塞诊断后要及时治疗, 一般不到特殊情况, 都要禁止使用止血性药物。此外, 在出血性脑梗塞诊断之后, 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容、降纤、扩血管治疗、抗凝、溶栓等都要立即停止。在治疗同时要及时有效治疗并发症和原发症, 及时对患者加强营养和给以贴心的护理, 在药物的使用上可以选择脱水剂、脑保护剂等, 要及时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5-7]。
出血性脑梗塞的治疗任务任重而道远, 本文通过对8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在对出血性脑梗塞的治疗上要选择合适的办法, 主要办法就包括采取以脱水和止血为目的的治疗方法。
[1] 琚冬梅,李仙松,孙巧丽, 等.出血性脑梗死 46 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13):3205 -3206.
[2] 张春玲,李继梅.出血性脑梗死 30 例临床和影像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8(2):229 -231.
[3] 叶静,崔颖,郭春生,等.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8,5(4):155-158.
[4] Adams HPJr,Adams RJ,Brott T,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 ment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 Cstroke: Asci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stroke council of the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2009,34:1056-1057.
[5] Berger C, Fiorelli M, Steiner T, et al.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of ischemic brain tissue: asymptomatic or symptomat-ic. Stroke, 2011, 32: 1330-1335.
[6] 全围第十七届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陷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9, 29(6):381-383.
[7] 肖壮伟, 林顺发.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 CT 分析.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2, 11(1):49 -50.
467000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