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婵
屏南县古峰二小 福建屏南 352300
作者:高贵婵,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活力、激情与魅力的课堂。多媒体设备在各科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以全新的视角来展现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幅度提高。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谈几点体会。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新课的导入环节新颖、有趣,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参与到学习中的关键。多媒体的优势在于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创设入情入境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
如在““品”字形字教学”这节课的导入中,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有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有柳公权的《神策军碑》等,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叙述历代名家书法作品各自的书写风格和特点,学生仿佛跨越了千年和这些名家亲密接触,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教师又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校这几年来收集的优秀的学生书法作品,学生无不被这些小书法家的字所折服,啧啧声不断。这时教师总结:“历史上笔墨真迹让我们陶醉,身边的书法作品也让我们羡慕,你们想不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只要细心耐心,我们个个都会成为小小书法家的。”学生兴趣一下子被点燃,很自然地引出本课教学内容。这一环节,多媒体课件为写字课创设了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汉字书写的艺术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集中注意力,为新课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局。
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认知主要是从具体形象事物中获取。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语文教学中的内容有时候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十分枯燥、抽象和难以理解,单纯的说教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更好地在读中学、读中思、读中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夜晚的实验》,学生对蝙蝠在夜晚探路的过程有些困惑,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让学生理解更深刻呢?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课前从“班班通”资料库中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蝙蝠探路的方法:蝙蝠用嘴发送一种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蝙蝠的耳朵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改变飞行方向。几幅简洁的画面便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不用教师做过多的讲解,学生便可以根据图示,用自己的话复述蝙蝠探路的全过程,还能根据图示画出飞机在夜间飞行的原理图,真是一举多得!这样的设计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运用形象具体的图示内容过渡了抽象的文本内容,不仅使学生体会了蝙蝠飞行的原理,还对斯帕拉捷这个实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德国有位学者说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几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这几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这几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可见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也需要情境的支持,仅仅靠教师的语言,有时候也很难展开想象,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可有效地创设身临其境的画面。
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学生仅从“饥寒交迫”“断粮”“昏倒”“燃眉之急”这些文字的表述中很难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辛,学生对红军过草地的那段历史知之甚少。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红军过草地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当年红军是怎样历经千难过草地的。学生立刻对文中彭德怀要杀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坐骑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一下子就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彭德怀的内心,去感受一代伟人高尚的情操,大大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总之,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影响极大,教师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应用多媒体,不仅能为语文教学提供最大化的有力支持和帮助,还对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