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长波,杨 蕊
(1.中国石油大学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2.东营职业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空前巨大,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因此,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就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认知,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特别是大学阶段的学习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1]而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指的是高校或社会以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要求为目标,以传统的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职业实践体验,从面、线、点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形成全覆盖、全过程、全员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中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高教司〔2007〕7号)后,虽然各高校陆续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了教学管理体系,但是,仍有许多高校误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混为一谈,其表现是只面向毕业年级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很少着眼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引导学生系统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部分高校虽然面向低年级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的。在课时量、上课时间安排、课程内容衔接等方面均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使得这门课程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无法满足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的影响有限。
虽然个别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已经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但由于受师资等因素制约,目前的服务形式略显单一。如多数学校仅仅停留在举办讲座和单纯的课程理论讲授上,课程内容陈旧,只是完成了对基本概念的阐述,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技巧的传授与训练[2],不能把西方传入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供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仅仅完成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面上的普及工作,而真正能对学生产生触动的团体辅导、工作坊、个体咨询等服务形式并没有得到普及。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微信、微博、QQ是他们与外界沟通、联系的主渠道,网络成了他们提升自己、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主要平台。然而,高校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还停留在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上,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这就缩小了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范围,也制约了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作用的发挥。
目前,各高校因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和职业实习比较困难,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职业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因而,对职业认知模糊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就使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工作缺乏必要的实践支撑与检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决策、行动以及反馈调整等五个环节,其中,职业认知尤为重要,这是个体认知职业世界的手段。如果缺少实践环节的支撑与检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处于一厢情愿的理想状态,高校为其提供的服务也无法落到实处,最终必然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构建全方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要从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网络服务、实践体验四个方面入手。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对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努力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1.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要落实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高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要使大学生在以下三个层面达到教育部的要求:第一,在态度层面上树立起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树立相关的职业意识,愿意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社会发展努力奋斗。第二,在知识层面上基本了解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点、职业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特点;了解就业形势与国家的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等。第三,在技能层面上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职业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以及各种通用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3]
2.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作出必要规定
笔者认为,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应当对该课程教学作出一些必要的规定。如,为提高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建议将这门课定为必修课。又如,因该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是体验式教学,所以,应当实行小班授课,课堂规模控制在40人左右为宜。再如,因该课程是一门融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所以,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要灵活。要采用以研究性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坚持课上与课下同步,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要坚持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研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积极参与的体验式教学方式为主。应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社会调查法、情景模拟法、视频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3.课程教学的实施阶段与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的课,为此,课程教学应贴近、贯穿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面向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四个阶段实施。
一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启发学生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完成对自我的认知。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学习风格等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进行认知,了解并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客观、理性地认识自我。
二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对相关职业进行认知。学生可结合所学专业,结合社会大环境(国家对产业、行业的划分及概述,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等),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定位,初步确定专属于自己的职业群,通过对职业群中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技能要求、薪资待遇、从业人员共有的人格特征、未来发展前景等信息进行搜集整理。还可以开展职业人物访谈、职场体验活动等,完成对目标职业群的认知。
三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进行决策训练,提升职业素养。通过对科学决策理论、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认知自己的决策风格、了解影响自己职业发展决策的因素、选定自己的职业方向。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推进求职行动。通过前三年的课程学习,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合理的修正与评价,从而形成科学的就业观。此时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课堂集体辅导、求职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就业。
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展课外辅导。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而言,课外辅导更具针对性,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外辅导可采取以下方式。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达到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的目的,以便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团体辅导可以促进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提高职业目标定向能力、职业决策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
2.开办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是以小团体的方式,在辅导教师的引领下,运用职业咨询、职业发展等方法,带领学生共同参与、体验、探索、分享和建构职业生涯规划。在工作坊中,学生通过讨论、演讲的方式和大家一起探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拓宽思路,平衡职业和生活发展,提升生命质量。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个案咨询
个案咨询是职业规划师和来访者建立一对一的关系,来访者在规划师的帮助下,进行自我深入认知,激发内在潜能,明确职业选择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独特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形成了其独特的兴趣、性格、价值取向,所以,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千差万别,具有鲜明的个性。而课堂教学能起到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但具体到个人,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与咨询。
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广泛使用的信息传递工具,网络的普及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提供了新载体。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学生更易于接受,更能使这一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有效开展,也能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关注度和受益面。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网络体系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上课堂
现实课堂受时空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有限,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而网上课堂不受时空限制,信息量大,涵盖内容多,可以将现实课堂无法展示的视频、文档等在网上课堂进行展示。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交流、分享感悟、进行思想碰撞。同时,网上课堂还可以为没有在现实课堂中学习的学生提供服务,扩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范围。
2.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体系
职业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测评。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和评估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对其潜力、不足及发展规划提供指导。[4]通过职业测评,辅以个案咨询,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3.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跟踪调查网络体系
如果把学校比作工厂,那么,学生就是工厂的产品。对产品质量的了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质量跟踪调查。高校应建立学生职业发展跟踪调查网络体系,一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调查,比较他们的修正规律,从中积累案例;二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后续跟踪调查,建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适应的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
4.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咨询平台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应用,大学生越来越喜欢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沟通。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网络咨询平台是对传统的面对面咨询的有益补充,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沟通特点。通过网络咨询平台,学生可以就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与规划师进行在线交流,规划师可为学生提供实时化、个性化、专业化的职业咨询服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应大力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验的渠道,多组织一些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和深化职业认知的重要途径,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行动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在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学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体验,如此才能凸显社会实践的作用。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验渠道需做好以下工作。
1.开展职场人物访谈活动
职场人物访谈活动是在大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选择数位资深人士进行深入交流,获取职业信息的一种方法。开展职场人物访谈能帮助在校大学生印证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了解与未来工作有关的问题,如潜在的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和日常工作等。通过开展职场人物访谈,大学生可以了解自己与理想职位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也可以检验自己的规划是否科学,是否真正适合自己,从而制订更加合理的大学学习、生活和实践计划。[5]
2.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活动
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活动是指大学生通过深入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或自己感兴趣的行业,采访行业内有代表性的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专业人士,主要调研以下内容:行业概述、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入职条件、福利待遇、工作状态、发展机会、著名公司、竞争对手、典型案例等,以便完善或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友会,学校可通过校友资源,帮助在校大学生开展行业、企业调研。
3.开展职位体验活动
现在,企业都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这样既可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又对员工的个人发展十分有益。企业实习经历对学生了解职场、提高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大学生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在岗体验,能更好地认识社会、学习为人处事、学习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还能深刻理解岗位职责,提高思想境界,增长知识才干。因此,学校可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相关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确保有足够的职位接纳大学生进行在岗体验。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大学生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个人、学校、社会全员参与、协同合作。高校作为大学生踏入社会的最后加油站,应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深入研究、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队伍的建设,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提供切实保障。
[1]钱建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
[2]张小光,周坚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2):101.
[3]葛长波,孙鹏燕,杨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6):61.
[4]顾德光,蔡迎春.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23.
[5]李维彬,李钰.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实践的结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