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广萍 刘秀梅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学生学习方式和来源越来越多元化。现阶段对教育游戏、严肃游戏、电子竞技、轻游戏和绿色游戏等关注度不断提高,以寻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愉悦的学习方式。可是对于游戏化学习到底是姓“游戏”还是“教育”,应该以游戏的形式组织还是以学习的方式进行设计,一直存有争议。笔者通过比较游戏化学习与游戏、学习的共同特质,从表面和根源对游戏化学习的个性特质进行挖掘。本文中“游戏化学习”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融合传统与数字游戏的一种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其中的“游戏”不拘泥于现阶段流行的数字游戏,是传统游戏和电脑游戏的结合。
教育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而广义的教育指所有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思想品德的活动。可见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也是教育的过程和目的,学习本身就是教育。游戏化学习是采用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1]。通过定义可以看到,游戏是促进学习的方式,最终的目的仍是学习,游戏是实现高效学习的手段。因此,游戏化学习与学习有着共同的目的性,即教育性。
目标性 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明确包含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在学习的过程中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各个层次的目标均是显性的。游戏化学习中的目标是通过不同级别的关卡为表现形式,真正的知识、智能和情感的目标实现是隐含在体验和挑战中的,是隐性的目标。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目标,均是学习者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性 学习的任务主要是由教师布置的,要求课外完成,同时要求个人自主完成,具有强制性,推动的是外部学习动力。游戏化学习的任务是自发的,同时也是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协作完成的,能形成较大的内部学习动力。
竞争性 学习的竞争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单一、枯燥,评价的手段和方式较为简单。游戏化学习的竞争是多元化的,是以计算机为媒介对5种竞争形式的再现(个人与规则的竞争、个人与个人的竞争、个人与多人的竞争、多人与规则的竞争和多人与多人的竞争[2])。
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核心指标,如果游戏失去了趣味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游戏化学习的本质是“玩中学”,是寓教于乐。趣味性是游戏化学习发挥价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规则性 规则是游戏的核心,是玩者在游戏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守则[2]。任何一个玩家必须遵循它来进行游戏,这是强制性的,否则就无法参与游戏,即便是最抽象的或者开放性的游戏也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化学习也是同样的,若不按规则触发“获得经验”的事件,则无法获得“足够多体验”,也不会触发“升级”的规则完成挑战,它是游戏和学习行为的联结。
挑战性 游戏主要通过3种方式来激发玩家的动机:幻想、挑战和好奇心。从游戏的第一关到最后一关,难度层层递进,使得游戏者沉迷其中,乐此不疲。游戏化学习设计的原则是通过技能与挑战的平衡达到学生学习的心理体验,实现高效学习。两者挑战的设置均是为激发参与者的兴趣和动机。
情境性 无论是传统游戏还是数字游戏都包含丰富的情境,且主要是带有故事情节的情境。游戏化学习创设的是计算机虚拟的和人为现场虚拟的学习情境。
多媒性 数字游戏是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文字的媒体集成,游戏化学习也要求是视觉、听觉和行动的统合,并含有课件、软件和积件等更加实用的多媒体集成的作品。
互动性 游戏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虚拟环境(单人游戏)下的人机互动(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和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二是网络虚拟环境(多人游戏)下的人机互动和社会互动[2]。游戏化学习的互动更强调的是角色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任务的互动(人与资源的互动)和自我互动。
表面特质
1)探究性。游戏化学习不是纯娱乐的体验。其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景中发生的问题来构建游戏活动,进而创设探究元素[3],要求参与者全身心地反复投入、体验和探索,拓展视野、发展认知、启发思维、提升技能、丰富情感,进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沉浸性。游戏化学习具有进入“沉浸”状态的众多积极元素(角色扮演、故事化的情节、关卡、挑战、任务、奖励、自由度、娱乐和明确的目标等),能够激励参与者全身心地反复投入、体验和探索,尽快进入“沉浸”状态,而产生能够使得接收、理解和使用基于教育的内容和技能的高效实现。游戏化学习的最高阶段,就如刘铁芳[4]所言:“师生双方忘却了外在的期望、压力,全心全意地投入于教学之中,为教学情境本身所吸引、引导……师生双方完全沉浸于当下的教学愉悦之境。”
3)控制性。游戏化学习的自由度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模块或入口,在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思考和判断该如何达到目标,自主控制进程和节奏,从而体验具体的游戏化学习行为,在失败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潜在控制。
根源特质
1)社会性。苏联的游戏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社会活动说认为游戏是借助想象再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活动。游戏化学习的形式、内容和目的均源于社会,决定了角色性、互动性、协作性、规则性等特质。
2)虚拟性。游戏化学习的情境和任务都是虚拟现实的再现,是非物质的,其超越了物质存在的范围,超越了单纯的理性存在,能表现更为复杂的事物。所以参与者才能实现非理性的游戏活动,并知道自己在游戏。其决定了游戏化的趣味性、挑战性等。
3)双重性。游戏化学习是游戏与学习的融合,换句话说是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其具有游戏和学习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游戏化学习与学习、游戏的共同特质。
4)智能性。游戏化学习时要用到各种认知能力,比如注意、反应、记忆、计算能力、视觉空间能力和语言能力[5],惊险重重的情节、瞬息万变的场景、强烈对抗的氛围,都对训练和提高参与者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有直接的作用。调查研究表明,游戏化学习对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等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6]。而智能的优势发展能促进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和进步。
5)自发性。游戏化学习中多感官的调动,特别是手脑的结合、视觉追踪、手眼协调等,需要身体与大脑快速地反应,实现了身体、思维和情感的自发参与。身体自发性的具体表现为运动协调好,游戏行为活跃;认知自发性的具体表现为自主创造游戏活动,选择不同特征的角色扮演;社会自发性的具体表现为与人协作,愿意分享,人际关系良好;情感自发性的具体表现为喜欢表达情绪,心情愉悦,精力充沛。
6)动态性。游戏化学习将学习的内容预先设置并模块化,但发生的时间、顺序的多变和参与者不同的互动选择使得内容的生成允许随机性,且结果的生成不是一种水平和状态。其内容和行为结果都是动态生成的,正是其不可预测性使得参与者充满好奇,不断维持强大的动力和关注度。
游戏的教育价值涉及知识、智能、情感、问题解决和社会化等多个领域,如何与课程结合,如何与课堂教学结合,都有待进一步的设计与实践。游戏化学习的根源特质社会性、虚拟性、双重性、智能性和动态性等将为游戏与教育的正确融合提供依据。
[1]周昌能,余雪丽.游戏式学习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9(3):260-261.
[2]赵挺.电子游戏理论基础探究[EB/OL].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122.html.
[3]马颖峰,等.教育游戏承载学习内容的独特性机器设计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3):62-66.
[4]刘铁芳.教学:一个可能的价值世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7-11.
[5]荆智,等.电子游戏使用对创造性的影响[C]//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96.
[6]王蔚.电子游戏与多元智能培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