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评述与展望

2013-02-01 07:07:06孙凤芝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年7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旅游

孙凤芝 许 峰

(1.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2.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旅游发展已经成为改变区域结构的重要途径,目的地社区作为这一过程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其状态与行为引发了学界持久而深入的关注。“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无论是空间位置、地域范围还是旅游资源、活动内容,都与社区存在着较高程度的一致,所以从社区的角度来进行旅游目的地建设和管理,谋求旅游与社区的共同发展被认为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随着民主意识思潮的发展,作为旅游发展的直接承载者,社区居民毋庸置疑地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主体角色,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将其视为提升当地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对该领域的国内外学术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反思,以求促进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化。

1 社区参与理论引入旅游研究领域的缘起

在西方旅游研究进程中,社区参与理念最初是与旅游规划相对接的,强调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应纳入当地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意见作为重要参考依据[2];之后,社区参与理论逐渐深入到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整合旅游地社区中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运作,形成了“借助旅游业这一新兴经济模式达到社区全面发展目标而非仅仅经济增长”[3]的理念。受西方旅游早期研究的启示,加之中国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国内学者也开始将旅游发展研究的视角转向更为复杂但却实际生动的社区利益群体,并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背景中寻求突破口,力图在发展理念上改变多数情况下社区居民的弱势地位,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反思。

“社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学术概念,自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1881年最早提出之后,至今在各种社会学文献中已经有百余种定义;而作为一个舶来语,“社区”在国内学界的滥觞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已有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成果大多集中在其对目的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上,学者们从研究阶段划分[4]、研究内容归类[5]、生态旅游社区[6]、乡村旅游社区[7]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文献评述,但多倾向于关注“旅游发展”的“果”而非“社区参与”的“因”。本文则较关注社区角色与定位的演化,采用国际、国内横览的方式来构架文章,通过横向对比,力求分辨出社区参与旅游的各种观点和见解,又梳理出国外和国内研究的差异和差距。尤其凸显在同一命题上不同研究者的矛盾观点,还原出社区参与与旅游发展的复杂博弈关系。

2 国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2.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本质和内涵研究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Arnstein[8]就指出社区参与的目的是实现权力的再分配,从而使社会能够合理公平地获益并承担成本。Haywood[9]将社区参与旅游规划定义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的决策过程,包括当地政府、居民、规划师和专业人员等,而Simmons[10]以加拿大Huron县为例提出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规划的三阶段模式,Connell[11]则进一步指出参与并不仅仅意味着物质资源的高效合理分配,更是通过知识共享和认识自我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发展的过程。基于此,Arnstein[12]、Pretty[13]、Tosun[14]分别对社区参与的类型、程度与进程进行了区分。从根本上来讲,社区参与主要体现在参与旅游地的发展决策和参与旅游收益分配两方面[15],前者是实现社区参与的关键步骤和保障程序,后者是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直接原因和主要目的,直到今天旅游发展与社区参与程度、居民生活质量等话题依据是学者关注的焦点[16]。但不同学者存在观点分歧,如Simpson[17]就指出社区参与决策过程对其他旅游投资者而言是一种“包袱”,并列举中国、泰国、巴西等实例说明发展旅游经济重在使社区获益而非社区参与决策规划过程。

2.2 社区参与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受到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影响,学者们密切关注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社区居民所承受到的复杂影响,Scheyvens[18]在20世纪末较早地引入社区增权概念并从社会增权、经济增权、心理增权和政治增权四个维度来评析旅游对社区的影响和结果。相关研究持续到今天,例如Matarrita-Cascante[19]通过对哥斯达黎加不同地区发展旅游的过程和结果的对比调研,发现“广泛参与、开放沟通、社会包容以及居民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共识”对于社区通过旅游业实现全面发展有密切关联;Sebele[20]则深刻剖析了博茨瓦那旅游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收益和面临的问题,肯定了社区旅游给当地居民做出的贡献,并指出更加深入的社区参与模式和与管理当局的互动能够确保乡村居民获得增权,并有效保护自然资源。

旅游发展使边缘化但特色突出的贫穷乡村地区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Holden[21]发现大量的事实却证明经济增长并不总是能够使社区得到全面的发展提升。Haija[22]对约旦旅游经济发展的探究就提供了反面案例,某些当地政府在未征询社区意见的情况下对其未来发展实施强力干预,如村落搬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将社区参与和当地旅游业发展(如规划、资金及劳动力安置等)相隔离,从而引发当地社区在物质资料和自然文化资源方面的价值流失。

2.3 不同类型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比较研究

社区内的人口结构是影响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态度和参与程度的重要因素。如Kneafsey[23]对法国布列塔尼乡村地区的调研发现,居民的迁出与移民的迁入是同时发生的,不同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使得所谓“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决策难以达成一致,各种利益群体对社区参与的水平和类型存在很大差异。Tosun[24]对土耳其某社区旅游地的实地调研也验证了这一点,为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群体对社区参与的具体要求相互矛盾,对期待的社区参与的水平和类型并不一致。Iorioa和Wall[25]对意大利撒丁岛Mamoiada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他们认为社区居民构成中的地方机构和国际化居民与外部接触较多,是起到重要催化剂作用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启动力量,促进旅游发展取得成功,应当引起更多关注。

土耳其学者Tosun[15]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运作、结构和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如集权式公共管理、协作和法律体系缺乏、社区意识不足以及社区在资金、人力和参与成本上的多方限制,不利于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到当地的旅游发展进程中。加拿大学者Mitchella和Reidb[26]对秘鲁塔基列岛的研究也表明社区与旅游一体化发展必须基于决策制定结构与流程、地方控制与所有权、就业类型与分布以及社区居民本地就业数量等诸多因素,而两者协调发展将惠及旅游地的的多数居民。不同国家的学者在研究中都注意了经济发展程度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差异化影响,并大量开展了居民态度与行为的深度调研,强调旅游规划者和管理者对居民利益加强关切。

2.4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治理结构研究

旅游发展过程也是社区与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相互博弈、竞争合作的过程,其协作体制的治理优化受到学者关注。Joppe[27]指出,与吸引外资、引入第三方管理等专注于外部力量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社区旅游更加强调社区内部的整合发展;同理,Murphy[28]调整了原有对社区参与旅游经济发展研究的地理学视角,采用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将旅游视作社区经营的产品或发展途径,在规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四个层面上整合社区旅游的战略管理流程。

Reed[29]对加拿大斯夸米什地区的社区参与旅游规划从发展政策、分配政策和组织政策三个方面加以解读,最先肯定了权力关系对社区旅游发展的关键影响;Briedenhann和Wichens[30]认为公共部门、私人企业和当地社区之间的密切合作成为维持旅游经济开发活动的关键因素;Choi和 Sirakaya[31]设定了 125个指标,从政治、社会、生态、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层面,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进行全面绩效评估。Okazaki[32]将社区参与水平、权力再分配、合作过程和社会资本融合,构建了基于社区旅游的模型,以此来评估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发展阶段和应采取的改进措施,从而推动社区旅游发展。

3 我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3.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概念释义研究

作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受力和实施核心,社区概念的明晰是进行推广研究的基础。诸多学者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的系统综合体[33],特别强调具有诸如地缘认同、友谊亲情、共生互助等传统内涵[34],将其看作具有“共同的社区群体、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心理归属感及其文化维系力的社会组织单元”[35]。基于此,刘纬华[36]指出社区参与旅游经济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主体进入到规划、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这一概念重点强调了参与决策的过程;其他学者则从更多维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涵义,唐顺铁[33]、保继刚和文彤[34]等指出应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社区的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因此,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涵义已经拓展到社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全方位的获益,是社区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

3.2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研究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已经被证明对旅游感知、社区归属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7],且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遗产地旅游区调研结果也显示旅游发展对社区经济和社会文化具有积极影响[38],因此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被认为是实现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社区贫困人口自身发展相协调的旅游扶贫模式[39]。为提升其可能性,学者们在理论层面普遍认为要从“权利失败、机会缺失与能力匮乏”三个方面加以探索,机会和能力的获得与提升方面已有大量的学术文献加以阐述,现在的关注点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保障并实现社区权益,应当“改革和完善现有法律体系和政治秩序,通过制度性‘增权’确保社区居民不仅明确地拥有而且能够行使其主体权利”,“最终推动建立一个能够给予共容利益最大决策权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机制,即社区共管和社区自治。而这才是社区参与的精神实质与终极目标所在”[40]。

总结国内学者积极推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理论观点,其实践意义可以概况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民主精神的体现,尽管源自西方,民主理念在中国各阶层社会的推广都有助于社会进步,同时应保护社区文化的原真性和多样性,体现“代内公平”原则;第二,作为旅游产品的有机部分,朴实的民风、古色的建筑以及地方整体氛围的积淀等社区居民的原生态是受旅游者青睐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学者认为有些古村落采取“博物馆式”保护,将古村落与原住民生活割裂开来,使古村落失去灵魂[41];第三,外来资本凭借市场优势获取旅游开发权后,大多专注于短期获利行为,对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化甚至“恶化”并不在意,各类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区居民来承担的,因此要增加社区居民在规划和决策过程中的发言权;第四,如果外来企业或者政府机构将社区居民排除在旅游经济发展的获益范围之外,补偿缺失、收入差距和心理落差将不利于社区旅游发展,并“威胁着自然资源供给的可持续性”[42]。

3.3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微观经营与运行机理研究

推进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微观经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有助于识别出不同的作用力和行为主体,完善其运行机理。郑群明和钟林生[43]将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概括为“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个体农庄”,代表了较为普遍的判断。更多学者结合案例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从分配模式、制度建设等不同角度为社区参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失败因素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例如,杭州梅家坞、龙坞茶村、山沟沟景区由于公共资源利用无度、公共秩序混沌失序和公共福利供给短缺,导致了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迅速耗损和旅游品牌资产快速衰减[44];而由于缺少外来资本的参与,贵州郎德苗寨拥有的资本、技术与管理劣势造成社区经济增权速度较慢、效果不甚明显,同时“搭便车”等集体行动困境也存在于社区参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各项事务和环节中,如“参与集体歌舞表演的机会将逐步被外来的专业演员掠走”[45]。

云南梅里雪山雨崩藏族村作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经历了一个从“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村民自发参与到“计划经济统一调度”的社区集体参与的社区自我主导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基本实现了经济增权、心理增权和部分政治增权,被保继刚、孙九霞[46]认为提供了一种中国现阶段社区参与旅游和自我增权的出路和选择。然而,李鹏和杨桂华[47]则指出在雨崩村社区参与旅游经济发展公平的表象之下,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重大缺陷,且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社区居民在“民主意识淡薄、经济发展落后、知识水平有限和参与意识不足”等方面的缺陷阻碍了社区参与理念的有效实践[36],中国旅游地社区普遍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以及利益表达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继而导致出现“被动参与”,其深层社会文化原因或为民主化进程不同、非政府组织(NGO)和非营利组织(NPO)等民间组织的发育程度不同、旅游发展阶段不同[48]。

3.4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跨学科多元视角研究

鉴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和社会参与问题的复杂性,单纯的旅游学理论和研究方法难以对此问题进行科学客观的剖析,因此很多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科学以及环境发展等多个理论角度对社区参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阐释分析。例如,刘旺等[49]运用文化权理论对四川桃坪羌寨的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进行研究,表明“少数民族文化权具有财产权的性质,即少数民族可以从自身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的被使用中获取收益”;“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程增建等[50]将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社区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列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认为内生式乡村旅游开发目标实现的关键是核心利益群体与外部四大战略利益群体合作协同,以实现利益本地化、平均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杨海中[51]指出农村由于地缘因素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的宗亲性使得社区发展需要“领袖式”的人才以增强凝聚力;石璇等[42]13-16、吴其付[52]和王林[53]等人的案例研究则显示出社区精英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引领社区参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过渡和示范效应。另有学者对Pearce[54]的“本地人参与程度越高,社区所获得的旅游效益就越大”等言论产生质疑,黎洁和赵西萍[55]将旅游地的发展决策视为一种地方公共物品,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指出“通过社区参与这一形式来体现每一社区成员的利益是不可能的;社区参与未必是增加居民收益、解决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灵丹妙药,不应过分夸大社区参与的功能”。

4 总结与展望

将国内外社区参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理论对比来看,以西方学者为主的国外研究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针对性的研究视角,理论体系相对完整;我国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较晚,但不论是在行业实践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进展迅速。国外社区参与理论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针对不同背景条件下的社区参与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障碍和实行模式,对社区参与的内涵和发展阶段早已进行了深入挖掘,建立适用的组织协作体制,以求实现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学者是从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角度对社区参与旅游经济发展进行解读,并逐渐开始结合中国旅游开发的个案进行理论的提升与集成,这对于今后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有更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在社区参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还不够细致深入,特别是对于某些基础概念的引入和应用存在分歧。首先,由于社区概念存在历史性动态演进,仅仅从地域范围上来界定社区尺度是不科学的,还应注意社区自身的衍化变异,特别是人文结构特征的转化;其次,更不能忽视社区内部的权力分层,特别是社区精英对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还要注意到,社区概念的边界延伸会导致话语权被外部涌入的兴趣群体所掌握,如专家、规划人员、媒体业者等,反而“社区内部的地方政府、本地居民、中小企业主无法自由选择他们真正需要的政策和措施”[56]。

由于不同社区背景条件的复杂多样,有关社区参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未来应着重思考以下问题: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是否真正必要?社区居民要在多大程度上参与进而控制旅游发展?各利益相关者如何建立协同有效的合作机制?社区组织如何在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群体代表的作用?上述有些问题在传统语境下似乎没有讨论的必要,但随着单一社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分裂与重组,新的问题将会引发学界的深度反思。如何把社区内分散的多元相关利益主体的内在结构识别出来、并借助不同层级的决策关系网络组织在一起、进行公平与效率相均衡的开发与评价,将成为国内外学者当下的共同聚焦;更进一步,人们会关心,基于企业、政府、社区等多行为主体共同治理的结构,如何构建更好的决策机制?如何科学评价绩效以便有利于回馈并改善?从而把旅游目的地开发建设变成促进社区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推动力。究其根本,社区参与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可以看作是地方与外部主体共同作用下的网状结构,内生性和根植性资源被利用起来以期实现社区增值,从而使社区能够与影响其生存的主体和机构进行协商、影响或追究等博弈行为;而从旅游经济环境的异地性来看,非根植性和外生性则是问题的另一个侧面,牵涉到乡村旅游目的地及其所在区域和关联区域之间的属性。管理学意义上,可持续旅游的实现取决于从利益相关者等理论出发关联主体间的协作关系的建立。对于这种协作关系的准确测度,例如边界问题,仍未有公认的最佳方案。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宜更深入结合国内外旅游开发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真知。

致谢:感谢秦晓楠、吕秋琳同学在前期研究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编辑:田 红)

[1]吕君,吴必虎.国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层次演进与判读[J].未来与发展,2010,(6):108-112.[Lv Jun,Wu Bihu.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Evolution of Foreign Tourism Combining with Community[J].Future and Development,2010,(6):108 -112.]

[2]Murphy P.Tourism:A Community Approach[M].New York:Methuen,1985:12-34.

[3]Beeton S.Community Development through Tourism[M].Collingwood,Australia:Landlinks Press,2006:1 -9.

[4]彭建,王剑.中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脉络和进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3):133-141.[Peng Jian, Wang Jian. Approachesand Progressesof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o Tourism Development Study in China and Abroad[J].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2,39(3):133 -141.]

[5]佘晶晶.近十年国内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166 -168.[She Jingjing.Summary of Domestic Study on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Recent Ten Years[J].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11,(24):166 -168.]

[6]成竹.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04,(10):39-42.[Cheng Zhu.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cotourism[J].Ecological Economy,2004,(10):39 -42.]

[7]周艳艳.国内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09,(23):199.[Zhou Yanyan.Summary of Domestic Study on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Rural Tourism [J].Manager’Journal,2009,(23):199.]

[8]Arnstein S R.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9,35(4):216 -224.

[9]Haywood,K.M.Responsible and Responsive Tourism Planning in the Community[J].Tourism Management,1988,9(2):105 -108.

[10]Simmons D G.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J].Tourism Management,1994,15(2):98 -108.

[11]Connell D.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An Approach Sensitive to Class and Gender[J].Development in Practice,1997,(3):248 -259.

[12]Arnstein S R.Eight Rungs on the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A].in S E Cahn,Passett A B(eds),Citizen Participation:Effecting Community Change[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1,69-91.

[13]Pretty J.The Many Interpretations of Participation [J].Focus,1995,(16):4-5.

[14]Tosun C.Towards a Typology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1999,(10):113-134.

[15]Tosun C. 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in DevelopingCountries[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6):613 -633.

[16]Eshliki S A,Kaboudi M.Community Perception of Tourism Impacts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A Case Study of Ramsar,Ira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6:333-341.

[17]Simpson M C.Community Benefit Tourism Initiatives-a Conceptual Oxymoron?[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1):1 -18.

[18]ScheyvensR. 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ofLocal Communities[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245 -259.

[19]Matarrita-Cascante D.Beyond Growth:Reaching Tourism-led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0,37(1):1141-1163.

[20]Sebele L S.Community-based Tourism Ventures,Benefits and Challenges:KhamaRhinoSanctuaryTrust, CentralDistrict,Botswana[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1):136 -146.

[21]Holden A.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M].2nd.New York:Routledge,2008.

[22]Haija A A A.Jordan:Tourism and Conflict with Local Communities[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1,35(1):93 -100.

[23]Kneafsey M.Rural Cultural Economy: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3):762 -783.

[24]Tosun C.Expected Natur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3):493 -504.

[25]Iorioa M,Wall G.Behind the Masks:Tourism and Community in Sardinia[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6):1440 -1449.

[26]Mitchella R E,Reidb D G.Community Integration:Island Tourism in Peru[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1):113 -139.

[27]Joppe M.Sustainable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Revisited[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7):475 -479.

[28]Murphy P,Murphy A.Strategic Management for Tourism Communities:Bridging the Gaps[M].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4.

[29]Reed M G.Power Relations and Community-based Tourism Plan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3):566 -591.

[30]Briedenhann J,Wichens E.Tourism Routes as a Tool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Vibrant Hope or Impossible Dream?[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1):71-79.

[31]Choi H C, Sirakaya E. Sustainable Indicators for Managing Community Tourism [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6):1274-1289.

[32]Okazaki E.A Community-based Tourism Model:its Conception and Use[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8,16(5):511-529.

[33]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2):145 -149.[Tang Shuntie.Communication of Tourist Destination and Community Tourism [J].Geographical Research,1998,17(2):145 -149.]

[34]保继刚,文彤.社区旅游发展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2,13(4):13 -18.[Bao Jigang,Wen Tong.Summary of Community Tourism Research[J].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2002,13(4):13 -18.]

[35]潘秋玲,李九全.社区参与和旅游社区一体化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4):38 - 41.[Pan Qiuling,Li Jiuquan.Study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Integration in Tourism[J].Human Geography,2002,17(4):38 -41.]

[36]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0,15(1):47 - 52.[Liu Weihua.Some Theoretical Thoughts about Community Involved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Tribune,2000,15(1):47 -52.]

[37]杜宗斌,苏勤.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研究——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J].旅游学刊,2011,26(11):65-70.[Du Zongbin,Su Qin.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f Rural Tourism,Residents’ Perceived Tourism Impact and Sense of Community Involvement—A Case Study of Anji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Zhejiang Province[J].Tourism Tribune,2011,26(11):65 -70.]

[38]苏明明,Geoffrey Wall.遗产旅游与社区参与——以北京慕田峪长城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7):19-27.[Su Mingming, GeoffreyWall. HeritageTourism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A Case Study of Mutianyu Great Wall in Beijing[J].Tourism Tribune,2012,27(7):19 -27.]

[39]杨阿莉,把多勋.民族地区社区参与式旅游扶贫机制的构建——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33(5):131 - 136.[Yang Ali,Ba Duoxun.Construction of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with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l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A Case Study of Gansu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Gannan Province[J].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Chinese Edition,2012,33(5):131 -136.]

[40]左冰,保继刚.制度增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之土地权利变革[J].旅游学刊,2012,27(2):23 -31.[Zuo Bing,Bao Jigang.Institutional Empowerment: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Changes of Land Property Rights in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Tribune,2012,27(2):23 -31.]

[41]邵秀英,田彬.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问题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3):120-123.[Shao Xiuying,Tian Bin.A Study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J].Human Geography,2010,25(3):120 -123.]

[42]石璇,李文军,王燕,等.保障保护地内居民受益的自然资源经营方式——以九寨沟股份制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3):12- 17.[Shi Xuan,Li Wenjun,Wang Yan,et al.Natural Resource Operation Mode That Can Secure the Benefit of Residents in Protected Areas—A Case Study of Joint-Stock Mechanism in Jiuzhaigou Nature Reserve[J].Tourism Tribune,2007,22(3):12 -17.]

[43]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 - 37.[Zheng Qunming,Zhong Linsheng.A Discussion of Developing Model ofCommunity-Involved Rural Tourism[J].Tourism Tribune,2004,19(4):33 -37.]

[44]池静,崔凤军.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研究——以杭州梅家坞、龙坞茶村、山沟沟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7):17 -23.[Chi Jing,Cui Fengjun.A Study on“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nlimits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A Case of Meijiawu,Longwu and Shangougou in Hangzhou [J].Tourism Tribune,2006,21(7):17 -23.]

[45]盖媛瑾,陈志永,况志国.天龙屯堡与郎德苗寨乡村旅游社区经济增权比较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212-217.[Gai Yuanjin,Chen Zhiyong,Kuang Zhiguo.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Economic Empowerment in Rural Tourism Communities in Tianlong Tunbao and LangdeHmongVillage[J].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9,37(10):212 -217.]

[46]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J].旅游论坛,2008,1(1):58 -65.[Bao Jigang,Sun Jiuxia.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of Yubeng Village:Means of Particip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Empowerment[J].Tourism Forum,2008,1(1):58-65.]

[47]李鹏,杨桂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以云南梅里雪山雨崩藏族村为例.林业经济,2010,(8):120-124.[Li Peng,Yang Guihua.On the Equity and Efficiency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Yubeng Tibetan Village in Meili Snow Mountain,Yunnan [J].Forestry Economics,2010,(8):120 -124.]

[48]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2006,61(4):401 - 413.[Bao Jigang,Sun Jiuxia.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J].Geographica Sinica,2006,61(4):401 -413.]

[49]刘旺,王汝辉.文化权理论在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以四川省理县桃坪羌寨为例[J].旅游科学,2008,22(4):63-68.[Liu Wang,Wang Ruhui.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Rights Theory in Tourism Developmentin Minority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Tao Ping Qiang Village in Lixian County[J].Tourism Science,2008,22(4):63 -68.]

[50]程增建,王金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乡镇经济,2009,(5):109 -113.[Cheng Zengjian,Wang Jinye.Study on the Endogenou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akeholders[J].Rural Economy,2009,(5):109 -113.]

[51]杨海中.农村社区发展需要“领袖式”的人才[J].东岳论丛,2000,21(2):72-74.[Yang Haizhong.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Needs the Talents of“Leader”Type[J].Dong Yue Tribune,2000,21(2):72 -74.]

[52]吴其付.从普通村民到社区精英:中国旅游精英的典型个案——以阳朔“月亮妈妈”为例.旅游学刊,2007,22(7):87-90.[Wu Qifu.From A Common Villager to Community Elite:A Typical Case of China’s Tourism Elite:Taking“Mamamoon”in Yangshuo as A Case[J].Tourism Tribune,2007,22(7):87 -90.]

[53]王林.乡村旅游社区文化遗产的精英治理——以广西龙脊梯田平安寨村委会选举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5):69-71.[Wang Lin.On the Elite Govern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Rural Tourism Communities:Discussion about the Election in Pingan Stockaded Village,Guangxi Province[J].Tourism Tribune,2009,24(5):69 -71.]

[54]Pearce,D.G.Tourism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a genetic approac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0,7(1):69 -82.

[55]黎洁,赵西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J].旅游学刊,2001,16(4):44-47.[Li Jie,Zhao Xiping.On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Tribune,2001,16(4):44 -47.]

[56]张骁鸣.西方社区旅游概念:误读与反思[J].旅游科学,2007,21(1):1 -6.[Zhang Xiaoming.Western Community Tourism:Concept,Misreading and Retrospect[J].Tourism Science,2007,21(1):1 -6.]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旅游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石器时代的居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
你睡得香吗?
民生周刊(2014年7期)2014-03-28 01:30:54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