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3-01-31 20:47□张
资源导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荣获成矿勘查

□张 毅

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成矿系统理论创立与华北古陆找矿实践”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继该院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成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后再次荣获国家级奖励。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作为该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完成的“河南卢氏-栾川地区铅锌银矿评价”是该项成果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作为项目组主要完成人的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原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燕长海等三位同志同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奖励证书。

据了解,“成矿系统理论创立与华北古陆找矿实践”以提高重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为国家目标,以创立成矿系统理论与方法体系为科学目标,按照“加强基础、面上展开、重点解剖、高效勘查”的思路,将区域成矿理论、勘查评价技术与矿产勘查实践有机结合,历经25年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

一是创立成矿系统理论,全面阐述成矿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发展了成矿学的理论基础,显著提升了我国矿床学的国际地位。

二是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核心,创建区域成矿学新分支学科,为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基础。针对中国内地区域成矿特点,提出“复合-活动大陆成矿体系”新观点,已在我国区域矿产研究中起到指南作用,对全球成矿规律研究有重要贡献。

三是运用成矿系统和区域成矿学理论与方法,将成矿系统理论与构造发展历史分析有机结合,重建华北古陆构造-成矿演化过程,首次厘定该区多尺度成矿谱系与矿化网络结构,提出古陆边缘金属巨量富集10要素,预测资源潜力巨大的7处矿集区、119处找矿远景区/靶区,树立了区域成矿研究指导找矿的成功范例。

四是针对不同类型成矿系统,优选找矿方法技术组合,构建勘查系统模型,实现找矿重大突破。重点解剖3个矿集区,构建4类成矿系统勘查模型,优选4套找矿方法技术组合,在32处重点靶区实施工程验证,直接发现矿产地26处(大型-超大型14处、中小型12处),经本项目理论和方法成果推广应用探明矿产地92处。两者累计新增资源/储量:金856吨、银15855吨、铜394万吨、铅锌1412万吨、钼474万吨、钨114万吨、镍50万吨、铝土矿49亿吨、铁矿5.7亿吨、硼(B2O3)310万吨,潜在经济价值3.52万亿元。项目直接发现及经成果推广应用新增的矿床大多已提交利用,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部分缓解了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紧缺局面,同时,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猜你喜欢
荣获成矿勘查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本刊荣获“第九届广西优秀期刊”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本刊荣获“第九届广西优秀期刊”
桂西沉积型铝土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新疆寨北山铜矿成矿新认识及找矿预测
中非铜钴成矿带矿床遥感特征研究
柴达木盆地北缘锂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