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兵
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搭建矿业权、勘查技术与社会资本的无缝对接平台,把地勘单位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和经济优势,对于推动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国外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如何?对我国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有何启示?
近年来,我国地质勘查体制不断创新,地勘行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地勘市场体系不断健全。但是,作为地质找矿主力军的地勘单位,一方面受事业体制的限制,以探矿权为主的无形资产比重偏大,资金缺乏,探采一体化进展缓慢,优质资源长期沉淀,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受风险勘查“三高一长”(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长周期)特点的影响,及无形资产比例、盈利年限等因素的限制,国有地勘单位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渠道狭窄,与国外矿业资本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目前,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矿业资本发达国家,都已形成了以证券交易所为纽带的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并建立了一套高效、灵活、成熟的运行机制。
中小勘查企业是风险勘查融资主体。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型矿业企业逐步退出风险勘查领域,专注于收购找矿前景好的项目,而中小勘查企业成为找矿主力军,它们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风险资本市场。根据金属经济集团的统计数据,2003~2012年,中小勘查企业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占全球的57%。
标准规范与注册地质师是两大基石。地质找矿具有高风险性、专业性,工作成果是隐伏性的资源储量。在风险勘查对接资本市场的过程中,隐性地下资源和显性流动资本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矛盾,需要将专业性的“地质信息”翻译为投资者易懂的“资本语言”。在翻译转换过程中,相关的标准规范相当于“翻译密码”,注册地质师相当于“翻译者”,二者能够保证地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易懂性。
众多市场主体分工明确。成熟的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有大型矿业公司、中小勘查企业、各类中介机构、行业组织等众多主体,大型矿业公司通过收购中小勘查企业的矿业权或股份进行进一步勘查开发,中小勘查企业依靠风险资金进行勘查,专业化机构提供技术与服务,其他中介组织提供各类信息及其他服务。各类主体之间是平等、竞争、合作的关系,各司其职,共同促进风险勘查顺利进行。
政府政策支持至关重要。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涉及资本和勘查两大领域,在勘查筹资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励投资者和勘查者在资本市场中结合。例如加拿大政府制定和执行风险资本市场低门槛、矿产勘查鼓励计划、股票减税制度,促进了勘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中介组织不可或缺。地质勘查风险性高、专业性强,需要专业机构提供规范的投融资服务。中介机构能促进各类信息在大范围内流动,在价格发现、交易撮合、交易鉴证及交易信息的发布、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国有地勘单位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地勘单位将优质探矿权打包进入风险勘查资本市场,通过市场融资平台与资本市场对接,可以解决资金问题,分散找矿风险;找矿成功后通过市场退出机制,放大资本杠杆效应,实现资产增值的最大化和资本的几何级数增长。地勘单位实力壮大后,可以在资本市场寻找下游资产进行收购,或依托已成功的项目推动上市,通过资本经营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迅速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促进地勘单位技术与社会资本相结合。2011年,国有地勘单位中高级地勘技术人员占全国的78.31%,甲级勘查资质单位占全国的80%以上。地勘单位有技术上的优势,但资金一直是短板。在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中,地勘单位、社会资本、企业资金能够以矿业权、劳务、技术服务、资金等形式进入市场,这样既可以为地勘单位提供更多资金,充分发挥找矿技术优势,又可以为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向提供合理引导,为投资者创造更多利润,实现“双赢”。
为地勘单位创造新的盈利模式。在传统的投融资模式下,多数地勘单位只能将矿业权转让给其他投资者来获利,或者为其他投资者提供地质找矿或技术咨询服务,但这些都不能充分体现地勘单位技术和智力劳动的价值。资本市场为把未来的、间接的收益转化为当前收益提供了可能。在风险勘查市场平台中,发现储量的过程是实现资源、资本高增值的过程,同时通过期权、优先股等激励机制,可以实现资本与技术的地位对等,充分实现智力劳动的价值。
助推经营类地勘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不仅为地勘单位提供融资渠道,也将促进经营类地勘单位逐步转变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以资本运营为核心的现代资源勘查企业。首先,地勘单位要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满足市场准入条件;其次,进入资本市场以后,地勘单位的经营行为将受到各方面的监督,有助于其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再次,地勘单位进入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的过程也是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的过程,通过市场运作可以培养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地勘人才,加快地勘企业家队伍的成长。
进一步盘活国有地勘单位持有的探矿权。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有探矿权3.5万多个,其中近1/3由国有地勘单位持有,部分单位还拥有境外探矿权。据估算,地勘单位持有的探矿权可承载资本量达数万亿元人民币,但目前多数处在“有权无钱”的尴尬中,资源难以转化为资本。一方面,大部分区块找矿潜力还很大,但工作程度低,按现行评估方式价值不高,希望通过加大投入,实现较大增值后再吸引社会投资;另一方面,由于难以募集充足的资金,多数区块只能按照最低勘查投入维护探矿权,成为沉淀资本。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可以为地勘单位搭建融资平台,同时通过期权、优先股等激励机制,使地勘单位愿意拿出探矿权与社会资本合作,激活了沉淀的探矿权,形成快速突破的良好态势。
为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路径。在本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对于生产经营类地勘单位来说,资源资产比较丰富的地勘局可以整建制地转型为资源公司,拥有优质探矿权的地质队可以改造成为风险勘探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测试、化验等专业地勘队伍可以转为勘查技术咨询或勘查投资咨询机构,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对于公益二类地勘单位来说,可以根据业务领域,向勘查技术咨询或勘查投资咨询等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与大型矿业企业、中小勘查企业及各类中介机构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