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广京, 林 坚, 胡振琪, 朱道林, 丰 雷, 张清勇郎海鸥, 陈美景, 仲济香, 戴 晴
(1.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3.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4.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5.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6.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
2012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3年展望
冯广京1, 林 坚2, 胡振琪3, 朱道林4, 丰 雷5, 张清勇6郎海鸥1, 陈美景1, 仲济香1, 戴 晴1
(1.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3.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4.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5.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6.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基于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和Wiley-Blackwell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梳理分析了2012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国家宏观政策需求,展望2013年中国土地科学研究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涉及的文献主要分布在《中国土地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地理学报》、《地理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农业工程学报》、《城市规划》、Science、Land Use Policy、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Earth Science Research、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期刊,内容涵盖土地制度、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市场、农用地保护、土地整治等领域。
1.1 土地制度研究
2012年中国土地制度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关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二是有关土地管理制度的研究。
有关土地产权制度研究重要性的社会共识空前一致,但是限于中国土地所有制的结构特性,针对拓展土地产权制度“天花板”的研究数量较少,而较多研究偏向于在有限空间内对土地产权束各项权能的分合、改良和创新上。
有关土地管理制度的研究,突出集中于:(1)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兼顾社会公平的征地、让渡、利用效率的研究;(2)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核心同时兼顾城乡二元结构现实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与耕地保护制度的研究。这既适应了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改革发展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有利于促进中国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进步。
1.1.1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完善中国土地管理制度呼声很高。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存在权利二元、政府垄断、非市场配置和管经合一等问题,必须推动以产权为基础的市场配置方式改革,改革完善财产税制度、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和统一登记制度等[1],尽快建立适应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2]。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实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实际执行和国家的有效监管。地方政府在实施土地储备制度时,地方经济发展、省级压力、财政依赖、政治依赖等因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3];而土地督察制度对土地市场化发展和耕地占补平衡具有促进作用[4-5],并对减少国有土地收益流失产生显著影响[6]。
1.1.2 创新农村土地制度 创新农村土地制度颇受关注。现有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集体所有权的主体不明确、农民权利虚化,应通过具体的成员权制度设计,来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权益[7]。作为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一环,宅基地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在于土地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宅基地制度创新既要考虑宅基地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趋势,也要充分考虑各利益集团的偏好及影响[8],像农村年轻人倾向于支持宅基地的自由流转,而村干部则相反[9]。此外,针对土地股份制的研究表明,相比征地制度,它更能有效缓冲农民的失业冲击[10],在减小城乡差距方面发挥作用,但也容易导致土地利用零散、低效、无序等问题[11]。
1.1.3 改革现行征地制度 改革现行征地制度非常急迫。有研究提出,必须明确征地与城市化的关系,将城市化和征地划等号是对《宪法》第10条规定的误解,征地制度改革首先要破除对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错误理解,实现征地和城市化脱钩[12-13]。征地区片价制度作为计划向市场的过渡形式,对利益分配的改善意义重大,但要最终实现不同征地主体间的利益优化,征地价格必须完成向市场化转变[14],土地补偿标准应以土地的正常市场价来确定[15],同时事先与农民进行协商,从而提高农民对征地的满意度[16]。
1.1.4 关注土地产权问题 土地发展权和农村土地确权是近年土地产权研究的重点。土地发展权受到规划管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用途的管制和生产自主性的限制上[17];作为较普遍的现象,征地纠纷的本质是各方对土地发展增益(即土地发展权)的争夺,中国的土地发展权国有模式防止了少数人独享土地发展增益,但未能明确保障失地农民对其的分享[18]。农村土地确权不但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9];产权细分是复杂产权实际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因而不存在绝对有效的产权安排,只能在状态依存的互动过程中寻求相对有效的产权结构[20]。此外,地役权、地表权、地下权等设置也受到关注[21-22]。
1.2 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
2012年,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仍然是中国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上,而土地规划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相互协调性上。
由于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渐严重和人类生存环境日渐窘迫,有关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从而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日渐高涨。与这一社会发展趋势一致,2012年中国土地利用研究的重点也较多集中在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结合上。
土地规划对于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的影响与制约越来越大,利益相关者参与和主导规划的意愿逐渐增强,一方面表明规划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也对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中国土地规划研究开始呈现加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专项规划间的衔接和交互实施协调研究的趋势。
1.2.1 延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两大国际项目合作进行的交叉科学研究课题,已持续多年,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预测和模拟、效应及驱动机制三个方面。在预测和模拟模型方面,主要包括元胞自动机(CA)模型、基于主体(Agent-based)的模型、系统动力学(SD)模型和经验统计模型等,针对研究区域特点,将不同模型加以整合或改进,大大提高了预测与模拟的精度和效率[23-27]。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效应研究集中在自然效应方面,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28-30]、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31],以及干旱区典型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土壤盐渍化的效应[32]等。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方面,学者普遍认为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规律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3-36]。
1.2.2 重视城镇化中的建设用地利用 城镇化中的建设用地利用问题倍受瞩目,与之相关的城市用地分类、节约集约用地、土地城镇化、低效用地二次开发等都被论及。在城市用地分类方面,中国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其主要变化在于建立城乡全覆盖的“分层次控制的综合用地分类体系”[37],具有覆盖全市域、强化建设空间管制、突出城乡差异的特点[38],但仍存在与规划管理需求进一步衔接的问题[39];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机理是将建设用地利用区分为初级利用和次级利用两个阶段,两阶段集约利用的测度应有所差别[40],土地市场化改革对建设用地集约度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1],同时应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探索[42-45],加强对类似广东“三旧”改造的节约集约用地经验分析[46-47];在土地城镇化方面,城镇建设用地与城乡建设用地的比值可作为土地城镇化率的衡量指标[48],人口、土地和经济城镇化协调性受到关注[49],有观点认为造成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协调的直接因素是二元土地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而又内生于以投资驱动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50]。
1.2.3 开展各种土地评价问题研究 土地评价主要集中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上。在土地适宜性评价方面,研究涉及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51]、土地综合适宜度分等定级[52]、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53]、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54]等。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面,尝试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土地利用潜力评价[55];比较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发现熵值法适用于一个或多个时间段的评价,PCA法适用于对某一具体年份进行评价[56];围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开展了基于企业与行业的评价[57]。在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空间尺度和类型的整治项目绩效或效益评价上[58-61]。
1.2.4 创新土地规划理念和编制方法 土地利用规划理念和编制方法不断深化。普遍认为应对土地利用规划战略导向进行理性定位[62],建立协调有序和公众参与的规划体系[63],加强“多规协调”[64],有效应对土地利用规划的不确定性问题[65]。部分学者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提出应关注土地调查与监测、土地评价、土地预测与模拟等技术以及规划标准的研究[66]。
1.3 土地市场研究
土地市场的研究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与房地产市场相关联的市场研究,一个是土地市场自身规律和机理的研究。2012年中国土地市场的研究更多地偏向于与房地产市场相关联的研究。
由于土地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存在“面粉”和“面包”的关系,所以从大多数人的角度看很容易从“面包”价格追溯到“面粉”价格,甚至深入至“面粉”的生产和加工中。因此,2012年在继续加强有关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研究的同时,中国土地市场研究中仍有大量集中于“面粉”和“面包”价格的传导机理、两者之间价格关系的解释上,有关土地市场自身规律和机理的研究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土地价格对市场指示性、预警性的研究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土地价格形成的研究也较多局限于供应方面,而土地价格差别化供应对于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以及对国家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也十分缺乏。
1.3.1 关注土地市场运行状况 在中国建立开放、竞争、有序、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是学界呼吁的方向[67],但现阶段土地市场化综合水平不高且呈现下降趋势[68],中西部地区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远低于东部地区[69]。对农村土地市场绩效研究表明,作为农村土地市场运行效率和功能效果的综合表征,它与区域社会经济水平呈强关联性[70]。此外,针对土地市场微观主体行为的实证研究有所突破[71]。
1.3.2 探讨土地供应及其影响 通过大样本建模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土地供应仍存在明显的范围不经济现象[72],政府直接控制土地供应导致土地市场效率下降[73],但地方政府供地行为符合实物期权规律[74],拍卖方式带来更高的出让价格,竞拍者的类型也对拍卖溢价率有显著影响[75]。土地市场与住房市场有联动性,土地供给是影响住房市场价格和供应量的重要因素。从空间上看,东部地区住宅市场价格对土地供给信息的敏感程度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76];从时间上看,土地供给对住房供给量在1至2年内有显著影响,1年以内没有影响,而对住房价格不论时间长短都有影响[77]。
1.3.3 研究地价变动及其机理 地价水平的波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受到关注。关于地价的变动特征,住宅地价增长率波动的周期性特征非常明显且波动幅度日益加强,呈现与股票市场恰好相反的杠杆效应[78];而工业用地价格与住宅、商业用地价格表现出不同的季节变动模式[79]。关于地价的影响因素,金融发展水平对城市地价具有显著影响,商业和住宅地价主要受金融发展总量规模的影响,宽松的信贷政策、充足的货币供应为地价上涨提供了支撑[80];地价还受到不同时空因素的影响,从时间维度看,经济形势、房地产市场变动等影响显著,
从空间维度看,区位、交通、城市规划等都有影响[81],距中心城市距离与住宅地价呈负相关关系[82],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土地增值也主要受区位因素的影响[83]。
1.4 农用地保护研究
2012年中国农地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围绕保护农地的相关研究,二是围绕提高农地生产力的相关研究。
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保护耕地的难度远比想象的更难。在基本形成政府应加大保护力度的社会共识后,保护耕地仍然是地方政府完成难度极大的一项控制指标。2012年,农用地保护研究开始将重点转 移到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研究上,有较多的研究者开展了农地保护主体与途径的研究,试图破解这一困局。
农用地保护的根本原因是在确保经济建设发展用地的同时,能够确保与满足国家粮食安全所相适应的农业用地的数量,并且充分兼顾农用地保护的社会责任。在数量优先兼顾质量的前提下,2012年农用地保护研究的另一个关注点在于提高农用地质量和规模化经营方面,以平衡由于较优农用地减少和各种方式补充农用地可能带来的农业生产条件变化。同时,出于食品安全的原因,对于农用地的污染防治引起了部分研究者的注意。1.4.1 关注耕地保护主体与途径 中国与耕地保护相关的主体涉及各级政府、村集体组织和农户,利益取向的差异使耕地保护执行主体实质性缺失。有学者呼吁,农户作为耕地的实际使用者,应是耕地保护真正的执行主体,调动和提升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是耕地保护政策的切入点[84-85],要把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融入惠农政策中,使农民在保护耕地的过程中得到经济实惠[86]。耕地保护具体途径则包括:一是科学划定基本农田,通过比较分析,研究认为在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划定基本农田过程中,农用地经济等和级别比自然等和利用等更适合用于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87]。二是完善耕地保护模式和补偿标准,建立“三级三循环”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模式[88],或设计差别化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89];对于补偿标准的认识主要体现在: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是耕地保护补偿的最低价值标准,区域内农户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等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出让纯收益,扣除耕地粮食生产纯收益的余额[90],个别研究还采取剥离法获得耕地易地补充的价值组成,运用模型法和评估法进行量化,并对省域耕地易地补充的经济补偿价值进行测算[91]。三是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部分学者认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残缺是导致中国耕地资源流失最根本的原因[92],未来改革的方向是在不改变所有制关系的前提下,不断显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1.4.2 重视耕地质量与生态功能 实现耕地保护向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三位一体转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93]。为此,围绕耕地占补平衡,要建立全国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按等折算系数,有研究认为该折算系数应以国家级分等成果为基础,利用15个耕地等别及其相对应的标准粮产量上限值来计算[94];进一步开展农用地质量评价,准确测算农用地生产能力,有关农用地生产能力核算模型的选择,可以建立在对调查数据分布规律探索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及模型特点来确定[95];加强耕地生态功能保护,目前,耕地污染已经成为耕地质量恶化的首要因素,应严格实行源头控制,加强污染耕地综合整治,重视土地污染防治立法[96]。
1.4.3 探讨农地集约利用与规模经营 农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众多,有研究表明农用地集约度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正相关[97],并受农产品价格、耕地质量和财政支农等因素影响[98]。增加农户农业收入、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稳定或适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是促进农户集约利用耕地资源的重要经济手段;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是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的重要制度基础[99]。围绕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度量,有基于动态模糊神经网络方法的尝试[100]。而在农地经营规模方面观点不一,有认为应该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提高农业专业化发展水平[101];也有认为在既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农地经营存在一个最优经营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农地的产出效率[102]。制约农地规模经营因素主要有:农业的综合收益较高、农民非农就业的人力资本积累要求较低、农业的经营性经济效益较低、城市就业极不稳定等[103]。
1.5 土地整治研究
中国的土地整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各种遭受损害而失去某种生产力的土地进行工程和生态等方式的修复,使其恢复某种生产力;另一个是对各种利用方式不合理的土地通过工程和生态等手段的改善,使其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益得到提高。前者较多指对工业生产损毁和重大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利用,后者则较多指对农村土地利用的整理重配和部分城镇土地利用的调整重配。两者的整治方法和途径存在较大差别,因此相关研究具有明显的分类性。
2012年由于受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土地整治研究中有关农村土地整治的研究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土地整治政策和技术方法的创新上。而对矿山损毁等方面的土地整治研究由于技术发展的相对成熟,呈现出“做多说少”的现象,更多地是服务于矿山复垦的实践;同时,也显露出日益关注污染土地的整治和有从损毁后复垦向介入矿山初期建设和生产过程中节约集约用地方式转变的倾向。
综合而言,2012年中国土地整治研究有两个突出特点:(1)继续强调和集中于土地整治的方法和战略研究;(2) 在重视土地整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日益强调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
1.5.1 关注土地整治政策法规建设 土地整治政策法规受到各界关注,包括土地整治规划、资金使用管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复垦质量控制等多个领域。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被国务院批准颁布后,有关部门相继印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修订《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并发布《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草案)》、《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送审稿)》,为提高土地复垦质量、规范土地复垦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照标准。同时,有学者结合中美土地复垦政策进行比较,并对中国土地复垦制度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完善途径进行了系统探讨[104]。
1.5.2 重视土地整治战略与实施途径 服务于土地整治实践的战略研究、潜力分析以及实施途径受到关注。在战略研究方面,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土地综合整治战略模式优势及劣势进行分析,设计中国土地整治战略[105];从土地整治的内容、模式和管理三个方面构建数学模型,探求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106];构建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工程提供依据[107]。在潜力分析方面,应用农用地分等法、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对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或区域土地利用节地潜力进行综合评价[108-109]。在实施途径方面,结合中国土地复垦监管现状与阶段性特征的分析,提出节约集约利用矿业用地的途径[110];对“结对并地”、“小块并大块”的土地整治模式进行研究[111];对不同地域空间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与整理方向进行分析[112],构建农户意愿影响模型,为中国开展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提供了不同选择[113-114]。
1.5.3 注重土地整治生态问题研究 土地整治生态问题研究受到普遍关注。在土地整治生态管护方面,从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研究、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115];运用市场价值、水量平衡、影子价格、影子工程等方法对生态系统价值变化进行定量研究[116];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新疆库尔勒市包头湖农场土地开发对农田土壤养分和盐分变异特征的影响[117];在对研究区的生态景观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防护林带空间结构和植物景观配置进行综合设计,为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提供方法[118]。
1.5.4 探索土地整治新技术及应用 土地整治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包括工程设计、场地治理等方面。在工程设计上,探索了基于网格法下的县域农田整治优先度研究[119]、高潜水位煤矿区耕地保护的复垦技术优化途径[120],整治工程复核内容、方法及3S技术应用[121];在场地治理上,运用GIS 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122],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地整理的修复方法、修复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123]。
2.1 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重点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测度方法和动因分析上,包括将RADARSAT-2测定偏振SAR数据用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124],应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方法对LISS IV卫星图像神经网络进行分类[125];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能量流动、土地利用政策对其都有显著影响[126],区位成为确定土地利用模式非常重要的因素[127]。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中非铁器时代植被等土地利用状况变化的动因,《科学》展开了热烈的争论[128-131]。
探究多因素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方案评价成为重点。普遍的认识是,应将土地利用规划与水资源[132]、灾害管理[133]、交通[134]等要素有机整合;将生态网络的空间规模纳入成本效益分析,编制一个净效益最高的土地利用规划[135];规划方案的可行与否,应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战略环境评价来判断,分析评估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降低土地利用规划的负面环境成本[136-137]。
2.2 农用地保护研究
国外农用地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挥农用地所有者在农地保护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保护农用地上生物多样性、保障水土保持政策效果及农用地计划的顺利实施都需要农户及相关利益主体参与[138-139],要引导农用地所有者或自然资源代理人参与农用地保护管理和决策[140]。二是探究农用地生态功能保护。建立多重生态功能保护系统,加大农业高科技研究,减少生产环节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141-142]。三是应用新技术监测农用地利用,包括运用卫星影像数据分析覆被变化,运用支撑矢量机来检测原有森林面积和再造林面积情况[143];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对农用地的植被指数和物候指数的数据进行监测[144];运用多光谱遥感图像,分析描述未被充分利用的农用地类型,为区域农用地集约利用提供技术支持[145]。
2.3 土地整治研究
国外土地整治研究多集中在土地复垦,主要包括制度法规、生态环境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在制度法规方面,研究采矿政策和土地复垦制度的制定和实施[146]。在生态环境方面,研究了土地整治对土壤、生物、水域带来的影响,如:基于煤炭开采下的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尼欧肖河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浓度研究[147];褐煤开采矿区的复垦耕地土壤物理参数的变化研究[148];沙漠—绿洲交错带内土地开发所导致的土壤盐碱化分析研究[149];土地整治对生态群落、生物多样性[150-[151]以及地下水[152]的影响研究。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关学者阐述了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性的技术应用[153]与废弃矿区复垦中稳定地貌的设计概念应用[154]。
土地科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都会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指南,服务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求。
2013年是中国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年份。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土地收益分配比例”,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因此,基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而展开的土地科学研究,将成为2013年中国土地科学研究的主线。
当前,中国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村人口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土地是承载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和质量。而农业现代化主要方向是通过土地的规模化集聚,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因此,有关围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将会成为2013年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若干相关方面的政策理论创新、工程技术创新与改革实践创新都有可能成为土地科学研究的突破点。
在考察2012年土地科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对2013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我们判断2013年:(1)土地制度研究仍会继续集中于土地管理制度方面的研究,特别集中于土地征收制度和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方面的研究,并有可能出现突破。(2)土地利用研究将会较多集中于节约集约利用方式、技术规范体系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研究上。(3)土地规划研究将会继续加强多种规划间的协调研究以及规划方法改进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并将积极探索地方层面规划的协调统一。(4)土地市场研究仍将偏向于与房地产市场的联动研究上,并继续加强地价对宏观调控的预警性研究。(5)农用地保护研究将更多地集中于破解保护耕地困局和提高农用地质量的研究上。(6)土地整治研究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最具研究广度和深度及最有可能出现重大创新的领域,2013年将会继续强化农村土地整治各个方面的研究,以化解农用地保护和城镇化建设发展带来的用地压力。而工矿企业土地复垦研究仍将会更多偏向于服务具体的损毁土地上。(7)地籍、土地调查、土地监测、土地评价、土地信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将主要围绕国家重大政策、国家重大项目、重大社会改革实践以及推进上述6个方面的研究而展开,主要方向一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良提高,二是学习借鉴相关领域技术并应用于土地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
未来土地科学研究和实践管理应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求,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求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未来土地科学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机遇更多、难度更大,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更加注重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深层次问题,研究成果将比以往更加注重实践应用价值。
从研究的重点方向看,2013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1)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适应中国国情的土地管理政策体系。主要集中在征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创新、差别化供地政策、城乡土地统一市场建设、土地财政有效过渡代偿等机制。
(2)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探索多规融合的规划体系与编制方法。主要包括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多元目标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技术、城乡低效用地二次开发机理与技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方法和实施评估方法、多规融合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等。
(3)关注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和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完善耕地质量评定、土地生态环境维护机制和技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技术标准化、土地整治管理体系建设等。
(References):
[1] 刘守英. 以地谋发展模式的风险与改革[J] . 国际经济评论,2012,(3):92 - 109.
[2] 郑振源. 建立适应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3):14 - 17.
[3] Zhang Yanlong.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Reform: The Diffusion of Land Banking Systems in China[J] .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12, 8(3): 507-533.
[4] 赵雲泰,黄贤金,钟太洋,等. 土地督察对土地市场化的影响效果评估[J] .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6):901 - 910.
[5] 赵雲泰,黄贤金,钟太洋,等. 土地督察制度实施对耕地占补数量平衡效果评估[J]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28(5):1 - 7.
[6] 彭佳雯,钟太洋,张晓玲,等. 土地督察减少国有土地收益流失效果评价[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6(1):4 - 11.
[7] 王利明,周友军. 论我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完善[J] . 中国法学,2012,165(1):45 - 54.
[8] 朱新华,陈利根,付坚强. 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的规律及启示[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19 - 25.
[9] Wang Hui, Lanlan Wang, Fubing Su, et al. Rural Residential Properties in China: Land Use Patterns, Efficiency and Prospects for Reform[J] .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2, 36(2): 201-209.
[10] Song Shunfeng, Wang Chengsi, Zheng Jianghuai. Industrial Upgrade, Employment Shock, and Land Centralization in China[J] .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12, 30(4): 523-532.
[11] 田莉,罗长海. 土地股份制与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以顺德为例的研究[J] . 城市规划,2012,36(4):25 - 31.
[12] 张千帆. 城市化不需要征地——清除城乡土地二元结构的宪法误区[J] . 法学,2012, (6):25 - 31.
[13] 曲相霏. 消除农民土地开发权宪法障碍的路径选择[J] . 法学,2012,(6):25 - 30.
[14] 张芃. 区片价制度对征地主体利益分配的影响[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3):73 - 78,85.
[15] 郑振源. 征地补偿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23 - 27,83.
[16] 刘祥琪,陈钊,赵阳. 程序公正先于货币补偿:农民征地满意度的决定[J] . 管理世界,2012,(2):44 - 51.
[17] 蔡银莺,余元. 基本农田规划管制下农民的土地发展权受限分析——以江夏区五里界镇为实证[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77 - 82.
[18] 陈柏峰. 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前景[J] . 法学研究,2012,34(7):99 - 114.
[19] 黄季焜,冀县卿. 农地使用权确权与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资[J] . 管理世界,2012,(9):76 - 81,99.
[20] 张曙光,程炼. 复杂产权论和有效产权论——中国地权变迁的一个分析框架[J] . 经济学(季刊),2012,11(3): 1219 - 1238.
[21] 李延荣. 土地管理视角下的法定地役权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6):4 - 9.
[22] 宋文飞,李国平,韩先锋. 中国地表权、地下权概念、应用模式及相关问题分析[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
[23] 周锐,苏海龙,王新军,等. CLUE-S模型对村镇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与精度评价[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2):174 - 180.
[24] 田义超,任志远. 基于CLUE-S模型的黄土台塬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以陕西省咸阳台塬区为例[J] .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9):1224 - 1234.
[25] 李丹,黎夏,刘小平,等. GPU-CA模型及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模拟[J] . 科学通报,2012,57(11):959 - 969.
[26] 龚文峰,袁力,范文义. 基于CA-Markov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预测[J] .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4): 216 - 222.
[27] 武鹏飞,宫辉力,周德民. 基于复杂网络的官厅水库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J] . 地理学报,2012,67(1):113 - 121.
[28] 王友生,余新晓,贺康宁,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怀柔水库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 .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5):246 -251.
[29] 黄云凤,崔胜辉,石龙宇. 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J] .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5):551 - 560.
[30] 赵锐锋,姜朋辉,陈亚宁,等. 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 . 地理科学,2012,32(2):244 - 250.
[31] 付超,于贵瑞,方华军,等. 中国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J]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31(1):88 - 96.
[32] 孙倩,塔西甫拉提·特依拜,丁建丽,等. 干旱区典型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土壤盐渍化的效应研究——以新疆沙雅县为例[J] .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9):1212 - 1223.
[33] 孙倩,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张飞,等.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遥感研究[J] . 生态学报,2012,32(10):3252 - 3265.
[34] 高志强,易维. 基于CLUE-S 和Dinamica EGO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6):208 -216.
[35] 王成超,杨玉盛. 基于农户生计策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效应综述[J] .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6):792 - 798.
[36] 周德成,赵淑清,朱超.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J] . 地理科学,2012,32(4):443 - 449.
[37] 王凯,张菁,徐泽,等. 立足统筹,面向转型的用地规划技术规章——《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阐释[J] . 城市规划,2012,36(4): 42 - 48.
[38] 林坚,楚建群,张书海,等.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规划用地分类探讨[J] . 城市规划,2012,36(4): 49 - 53.
[39] 戚冬瑾,周剑云. 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用地分类思考[J] . 城市规划,2012,36(7):60 - 66.
[40] 林坚,刘诗毅. 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基于两阶段利用论的解释[J] .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04 - 109.
[41] 李建强,曲福田. 土地市场化改革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影响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5):70 - 75.
[42] 刘海猛,石培基,王录仓,等. 低碳目标导向的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6):55 - 61.
[43] 欧阳孔仁,张佳欣,汤惠君,等. 基于价值核算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雷州市为例[J]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4(3):129 - 133.
[44] 陈英,张仁陟,张军. 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位理论构建与应用[J] . 中国沙漠,2012,32(2):574 - 579.
[45] 刘晗,吕斌. 太行山区牛叫河小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J] . 地理研究,2012,31(6):1050 - 1056.
[46] 赵艳莉.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广州市“三旧”改造解析[J] . 城市规划,2012,36(6):61 - 65.
[47] 吴晓峰,彭建东. 基于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三旧”改造模式研究——以东莞市“三旧”改造为例[J] .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6):19 - 22.
[48] 李昕,文婧,林坚. 土地城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 .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8):1042 - 1049.
[49] 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等. 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141 - 146.
[50] 范进,赵定涛.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 . 经济学家,2012,(5):61 - 67.
[51] 徐保根,赵建强,薛继斌,等.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1):27 - 31.
[52] 刘国霞,张杰,马毅,等. 2008年海陵岛土地利用类型适宜性评价[J] . 海洋学研究,2012,30(1): 82 - 94.
[53] 王世东,郭徵,陈秋计,等. 基于极限综合评价法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 . 测绘科学,2012, 37(1):67 - 70,66.
[54] 舒帮荣,黄琪,刘友兆,等. 基于变权的城镇用地扩展生态适宜性空间模糊评价——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J] . 自然资源学,2012,27(3):402 - 412.
[55] 杨大兵,张文新,姚清. 唐山市中心区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研究[J] .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2):90 - 94.
[56] 赵丽,朱永明,付梅臣,等. 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中的比较[J] .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7):235 - 242.
[57] 杨建锋,王令超,马军成. 基于企业与行业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为例[J] .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1):126 - 129.
[58] 罗文斌,吴次芳. 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绩效区域差异及其影响机理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6):35 - 41.
[59] 黄辉玲,吴次芳,张守忠. 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J] .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6):240 - 246.
[60] 胡业翠,郑云梅,徐劲原. 中国土地整治资金效益及其空间分异[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2):34 - 43.
[61] 张正峰. 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标准与评估[J] .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7):1 - 7.
[62] 严金明,刘杰.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本质、功能和战略导向的思考[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2):4 - 9.
[63] 王向东,刘卫东. 土地利用规划:公权力与私权利[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3):34 - 40.
[64] 张亚丽,黄珺嫦,蔡运龙,等.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协调评价[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4):91 - 96.
[65] 王群,王万茂. 不确定性与土地利用规划[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5):88 - 91.
[66] 宋海荣,蔡玉梅,何挺,等.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研究现状和趋势[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1):71 - 74.
[67] 郑振源. 建立开放、竞争、城乡统一而有序的土地市场[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2):14 - 17,54.
[68] 钱忠好,牟燕. 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测度及分析[J] . 管理世界,2012,(7):67 - 75,95.
[69] 侯为义,徐梦洁,张笑寒.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土地市场发育成熟度评价[J] .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3).
[70] 尚勇敏,何多兴,杨庆媛,等. 基于DEA法的重庆市农村土地市场绩效评价[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5): 30 - 36.
[71] 张红霞,谭术魁,周和义. 土地市场中开发商行贿表征的量化分析——基于Logistic模型及Moran指数的应用[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6):26 - 34.
[72] 汪冲. 基于三次成本函数和时空相依的城市土地供应经济性评价——以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J] . 资源科学,2012,34(1):128 - 135.
[73] Peng, Liang, Thomas G. Thibodeau. Government Interference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Land Market in China[J] . 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2, 45: 919-938.
[74] 王媛,贾生华. 不确定性、实物期权与政府土地供应决策:来自杭州的证据[J] . 世界经济,2012,(3):125 - 145.
[75] Qu, Weidong, Liu Xiaolong.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Land Lease Auctions: Evidence from Beijing[J] .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2012, 34(3): 291 - 310.
[76] 朱嫒玲,燕玉铎,赵俐. 土地供给信息对我国住宅市场价格影响研究[J] . 情报科学,2012,30(5):782 - 786.
[77] 张娟锋,刘洪玉,任超群. 土地管制、市场价格与政策选择[J] . 财贸经济,2012,(7):110 - 117.
[78] 黄砺,王佑辉. 我国住宅用地价格增长率波动的实证分析——基于经济周期理论和ARCH类模型[J]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74 - 79.
[79] 赵奉军,王先柱. 中国土地交易价格季节性的实证检验[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6):73 - 78.
[80] 公云龙,张绍良,赵松,等. 金融发展对城市地价的影响效应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3):55 - 62.
[81] 曹天邦,黄克龙,李剑波,等. 南京市主城区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J] . 地理研究,2012,31(6):1029 - 1038.
[82] 张静,张丽芳,濮励杰,等. 基于GWR模型的城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 地理科学,2012,32(7):828 - 834.
[83] 耿槟,朱道林,梁颖. 集体土地价格形态及增值测算方法探讨——以黑龙江省为例[J]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17(5):190 - 195.
[84] 陈美球,吴月红,刘桃菊. 基于农户行为的我国耕地保护研究与展望[J]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66 - 73.
[85] 朱道林. 农民耕保协会:耕保产权机制的崛起[J] . 中国土地,2012,(8):10 - 11.
[86] 马文博,李世平,陈昱.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J]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38 - 45.
[87] 张英,潘瑜春,曾志炫,等. 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比较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 26(3):29 - 33.
[88] 赵凯. 论“三级三循环”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模式的构建[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7):120 - 126.
[89] 李广东,邱道持,王利平,等. 生计资产差异对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模式选择的影响——渝西方山丘陵不同地带样点村的实证分析[J] . 地理学报,2012,67(4):504 - 515.
[90] 雍新琴,张安录.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探讨[J] . 资源科学,2012,34(4):749 - 757.
[91] 方斌,王波,王庆日. 省域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的理论框架与价值量化探讨[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8): 29 - 35.
[92] 徐芳,葛党桥. 中国耕地保护产权问题研究[J] . 当代经济,2012,(5):49 - 53.
[93] 张衍毓,王静,陈美景.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战略思考[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3):18 - 22.
[94] 路婕,吴克宁,郧文聚,等. 全国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按等级折算系数研究[J] . 资源与产业,2012,14(4): 128 - 134.
[95] 宋艳华,王令超,王国强. 河南省农用地生产能力核算最佳模型选择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5):50 - 57.
[96] 王静,林春野,陈瑜琦,等. 中国村镇耕地污染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2):25 - 32.
[97] 贺三维,潘鹏,诸云强. 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新模型研究[J] .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3):460 - 465.
[98] 赵京,杨钢桥. 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 21(1):30 - 35.
[99] 吴郁玲,顾湘,周勇. 农户视角下湖北省耕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2):50 - 55.
[100] 贺三维,潘鹏,诸云强,等. 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新模型研究[J] .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3):460 - 467.
[101] 姚寿福. 农地规模经营、专业化与农业绩效[J] . 农村经济,2012,(3):28 - 31.
[102] 张云霞. 从农地规模经营的适度原理谈我国农地规模经营的对策[J] . 改革与战略,2012,28(4):99 - 102.
[103] 黄延廷. 农户兼业化对农地规模经营的制约机理分析[J] . 农村经济,2012,(1):49 - 51.
[104] Zhenqi Hu,Jing Li,Wu Xiao. Introduction to land reclamatio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 China[A] . 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 Tupelo,MS Sustainable Reclamation June 8-15,2012. R. I. Barnhisel (Ed. )Published by ASMR.
[105] 严金明,夏方舟,李强. 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J] .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4):1 - 9.
[106] 高明秀,赵庚星.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模型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5):82 - 87.
[107] 沈明,陈飞香,苏少青,等. 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84 - 87.
[108] 江一波,胡守庚,刘越岩,等. 基于GIS的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6):42 - 47.
[109] 周克昊,谭荣辉,刘艳芳,等. 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区域土地利用节地潜力评估[J] . 农业工程学报,2012, 28(19):222 -231.
[110] 贺振伟,白中科,张继栋,等. 中国土地复垦监管现状与阶段性特征[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56 - 59.
[111] 卢艳霞,黄盛玉,王柏源,等. 农村土地整治创新模式的思考——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小块并大块”的启示[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2):84 - 87.
[112] 张娟锋,刘洪玉,虞晓芬.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与整理方向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 2012,26(2):44 - 49.
[113] 王静,李钢,陈瑜琪,等. 基于农户意愿的睢宁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3):68 - 72.
[114] 曲相霏. 消除农民土地开发权宪法障碍的路径选择[J] . 法学,2012,(6):25 - 30.
[115] 王兴振,杨子生. 我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综述[J]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2):38 - 40.
[116] 张正峰,王琦,谷晓坤. 秀山自治县土地整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50 - 55.
[117] 武红旗,谷海斌,陈冰,等. 土地开发对农田土壤养分和盐分变异特征的影响[J] . 土壤,2012,44(1):90 - 94.
[118] 刘文平,宇振荣,郧文聚,等. 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J] .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8): 233 - 240.
[119] 沈立宏,张超,桑玲玲,等. 利用网格法确定县域农田整治优先度[J] .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8):241 - 247.
[120] Zhenqi Hu,Wu Xiao. Optimization of concurrent mining and reclamation plans for single coal seam-a case study in northern An Hui,China[A] . 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Tupelo,MS Sustainable Reclamation June 8-15,2012. R. I. Barnhisel (Ed. ) Published by ASMR.
[121] 张述清,杨焰,袁千淇,等. 土地整治工程量复核的实践[J] .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3):63 - 67.
[122] 李保杰, 顾和和, 纪亚洲. 矿区土地复垦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效应[J]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28(3):251 - 256.
[123] 王岩,成杰民. 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地整理技术研究[J] .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5):164 - 168.
[124] Qi Zhixin,Yeh,Anthony Gar-On,et al. A novel algorithm for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using RADARSAT-2 polarimetric SAR data[J] .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2,118(15):21 - 39.
[125] Rajesh S,Arivazhagan S,Moses K. Pratheep,et al. Genetic Algorithm Based Feature Subset Selection for Land Cover/ Land Use Mapping Using Wavelet Packet Transform[J] . 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Remote Sensing,2012.
[126] Wang Szu-Hua,Huang Shu-Li,Budd,et al. Integrated ecosystem model for simulating land use allocation[J] . Ecological Modelling,2012,227(2):46 - 55.
[127] Sidharthan, Raghuprasad,Bhat,et al. Incorporating Spatial Dynamics and Temporal Dependency in Land Use Change Models[J] . Geographical Analysis,2012,44(4):321 - 349.
[128] Germain Bayon, Bernard Dennielou, Jo ё l Etoubleau, et al. Intensifying Weathering and Land Use in Iron Age Central Africa[J] . Science,2012,(335):1219 - 1222.
[129] Jean Maley,Pierre Giresse,Charles Doumenge,et al. Comment on “Intensifying Weathering and Land Use in Iron Age Central Africa” [J] . Science,2012,(337):1040 - d.
[130] K. Neumann,M. K. H. Eggert,R. Oslisly,et al. Comment on “Intensifying Weathering and Land Use in Iron Age Central Africa”[J] . Science,2012,(337):1040 - c.
[131] Germain Bayon,Bernard Dennielou,Jo ё l Etoubleau,et al. Response to Comments on “Intensifying Weathering and Land Use in Iron Age Central Africa”[J] . Science,2012,(337):1040 - e.
[132] Bates,Sarah. Bridging the Governance Gap: Emerging Strategies to Integrate Water and Land Use Planning[J] . 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2012,52(1):61.
[133] Jieh-Jiuh Wang. Integrated model combined land-use planning and disaster management[J] .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2012,21(1):110 - 123.
[134] Enda Murphy. Urban spatial location advantage: The du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proble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and-use and transport planning [J] .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2012,46(1):91 - 101.
[135] Aris Gaaff, Stijn Reinhard . Incorporat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networks into cost-benefit analysis to improve spatially explicit land-use planning [J] . Ecological Economics,2012,73(15):66 - 74.
[136] Barral Ma rí a Paula, Maceira N é stor Oscar. Land-use planning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in the Southeast Pampas of Argentina[J] .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12,154(1):34 - 43.
[137] He,Ge. Evaluation on land use planning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change: a case of Dujiangyan City[J] . Advances in Natural Science,2012,5(2):41 - 44.
[138] Moon K. ,Marshall N. ,Cocklin C. Personal Circumstances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s Determinants of Landholder Participation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ograms[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2,113:292 - 300.
[139] Stuart D. ,Gillon S. Scaling up to Address New Challenges to Conservation on US Farmland[J] . Land Use Policy,2013,31:223 -236.
[140] Petrzelka P. ,Ma Z. ,Malin S.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Absentee landowner Issues in Conservation and Land Management[J] . Land Use Policy,2013,30(1):157 - 166.
[141] Firbank L. ,Bradbury R. B. ,McCracken D. I. ,et al. Delivering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Enclosed Farmland in the UK[J] .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Available online: http://dx. doi. org/10. 1016/j. agee. 2011. 11. 014,17 February 2012.
[142] Wright, H. L. , Lake, et al. Agriculture: a Key Element for Conserv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J] . Conservation Letters,2012,5(1):11 - 19.
[143] Baumann M. ,Ozdogan M. ,Kuemmerle T. ,et al. Using the Landsat Record to Detect Forest-Cover Changes During and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Temperate Zone of European Russia[J] .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2,124:174 - 184.
[144] Alcantara C. ,Kuemmerle T. ,Prishchepov A. V. ,et al. Mapping Abandoned Agriculture with Multi-Temporal MODIS Satellite Data[J] .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2,124:334 - 347.
[145] Chandna P. ,Ladha J. K. ,Singh U. P. ,et al.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ies to Enhanc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Underutilized Lands of South Asia[J] . Applied Geography,2012,32(2):757 - 765.
[146] Michael B. E. Bograd,Stan Thieling, David T. Dockery. Mine regulation and reclamation in MISSISSIPPI [A] . 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Tupelo,MS Sustainable Reclamation June 8-15,2012. R. I. Barnhisel (Ed. ) Published by ASMR.
[147] L. J. Mignogna,W. A. Runyon,R. W. Nairn,et al.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floodplain soil metal concentrations,Neosho river,oklahoma[A] . 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Tupelo,MS Sustainable Reclamation June 8 - 15,2012. R. I. Barnhisel (Ed. ) Published by ASMR.
[148] Julia Krümmelbein,Thomas Raab. Development of soil physical parameters in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after brown coal mining within the first four years[J] .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12,125:109 - 115
[149] Yugang Wang,Yan Li. Land exploitation resulting in soil salinization in a desert-oasis ecotone [J] CATENA,2012,1:50 - 56.
[150] Haley Smith. The impacts of surface mining restoration efforts on soil dwelling nematode communities in the Appalachian region[A] . 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Tupelo,MS Sustainable Reclamation June 8-15,2012. R. I. Barnhisel (Ed. ) Published by ASMR.
[151] Jay Sullivan,Gregory S. amacher. Optimal hardwood tree planting and forest reclamation policy on reclaimed surface mine lands in the Appalachian coal region[J] . Resources Policy,2012,113:89 - 95.
[152] Mark Stacy. Impacts of abandoned mine land reclamation on waterquality within the south fork patoka river watershed[A] . 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Tupelo,MS Sustainable Reclamation June 8-15,2012. R. I. Barnhisel (Ed. ) Published by ASMR.
[153] Pradeep Kumar, Agota Horel. Application of econometric technique for ensuring slope stability in an open pit mine:A case study[A] . 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Tupelo,MS Sustainable Reclamation June 8-15,2012. R. I. Barnhisel (Ed. ) Published by ASMR.
[154] Lessons-learned applying geomorphically stable landform design concepts to reclamation of abandoned mines[A] . 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Tupelo,MS Sustainable Reclamation June 8-15,2012. R. I. Barnhisel (Ed. ) Published by AS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