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治军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长期以来如何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作文教改研究者。
使作文教学徘徊于教师“赶鸭子上架”,学生消极应付的恶性循环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于某种认识上的偏颇,导致对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把握不准,轻视或部分轻视语言文字基本功在形成作文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2)由于中学生生活比较单调,对生活缺乏爱心,思想凝滞、感情木然,缺少激情,导致中学生思维狭隘,缺少创新思维;(3)由于中学生人生观、审美观、辩证意识均未达到应有的层次,思想水准不高,加之教学中忽视智能开发,导致学生作文思路不够开阔,写作底蕴浅薄;(4)由于作文教学跟着高考、中考魔棒转,偏重技巧,忽视基础训练,忽视知识积累,导致学生头脑空空,写作素材匮乏。针对上述情况,结合自己的教改尝试,特提出如下对策:
作文是运用书面语写文章,作文能力就是运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要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苦练语言文字基本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包括文句通顺、文字规范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等。如果一个人提笔就文句不通、写错别字和不会用标点,就很难说他具有了写作能力。现实中有人认为语言文字、标点之类是枝节问题,不值一提,作文教学应抓“观点鲜明、主题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等大问题、高难度的问题。对于切实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来说,究竟谁是“高难度问题”?谁更重要呢?一所普通的中学,抽查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主题正确,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基本上能达到“内容充实”;而对于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呢,几十本作文中,很少有句子没有毛病、标点符号运用正确、书写规范、没有错别字的。这足以说明中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要达到要求的难度之大,它才是作文教学中真正的“高难度”的问题。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个环节,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上。要让中学生写出的文章生动、语言清新凝练,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训练语言的场所和机会,如开展对诗、对句等活动——训练语言的精炼整齐;开展辩论会、演讲会——训练语言的雄辩与严密;作成语连珠游戏、收集和阅读谚语、歇后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增强语言的铺陈气势。经过如此的反复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当会有明显提高,文辞的运用也自然会丰富起来。
许多学生怕作文,在作文课上提不起精神。感到没词汇,没材料,没东西可写,往往不会开头、不会结尾。其实,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是导致学生害怕写作文的主要心理因素。由于学生的阅历,经验都有限,许多人往往无法根据题意广泛联想,去梳理生活中的素材,从而感到自己想写却又苦于写不出来。可见,平时广泛的阅读并能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先决条件。作为教师,不应该责怪学生写不出文章来,而要热情地帮助他们去发现作文的“源头活水”。
诗圣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蕴藏着极为深刻的道理。要想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必须从阅读开始。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要着力培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阅读一切有用的书,可以吸取前人的智慧,开阔视野,丰富想象,积累储存语言,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久而久之,当能影响自己的作文。课堂里的语文教材,仅是讲读的例子,从量上说,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自觉的阅读至关重要。阅读的内容应尽量宽泛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都是上乘的精品,属必读范围,而且多多益善。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吸纳众家之长,积累语言精华、写作精华,力求使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人云亦云,必须养成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人类社会万紫千红,异彩纷呈,有写不完的人和事,自然界四季的更替,风花雪月,都是描写的对象。要学生放开手脚,去发现生活的闪光点,向开放的生活要素材、要激情、要技法,从而使学生记生活之事、抒体验之情,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标。
总之,现代信息社会,各种传播手段日益普及,电视、手机、网络等图文并茂的视觉传播方式夜以继日地传播着海量的信息,且比报刊杂志更形象具体,更生动活泼。广大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观察生活、观察社会来积累信息。同样,教师也应高度重视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