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婧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1]“幼儿礼仪”指幼儿在与同伴、成人交往活动中表现的和谐、文明的态度、行为或品格,它的内容包括礼仪意识、礼仪用语、仪表仪容、形体姿态、礼仪道德行为规范等五个方面。[2]
“幼儿礼仪教育应是人之初的‘必修课’。”[3]幼儿阶段是人接受礼仪教育的最初阶段,幼儿礼仪教育是礼仪教育的雏形。今日幼儿礼仪之教育现状关系到明日人民文明礼仪之状况,因此,幼儿礼仪教育不容懈怠。
在此调查的过程中,调查对象涉及遵义两所公立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家长以及幼儿。调查内容包括:1)教师对幼儿礼仪教育的态度、获得礼仪教育知识的途径;2)幼儿园礼仪教育的目标、实施途径、方法及内容;3)家长关于幼儿礼仪教育的看法;4)幼儿礼仪行为表现。
2.2.1 问卷调查法
在两所幼儿园发放50份教师问卷,每所幼儿园发放25份,共收回41份。未收回的9份问卷其原因是负责发放问卷的同学未能及时取回,以至于问卷遗失。在收回的41份问卷中,有8份问卷存在某些题目选项多填或不填的情况,因此有效问卷为33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80.49%。
2.2.2 访谈法
对两所公立幼儿园随机抽取5位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目前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有关情况及他们个人对待礼仪教育的态度、意见和建议;与3位幼儿家长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关于幼儿礼仪教育的看法、礼仪教育的方法及幼儿在家中礼仪方面的行为表现等。
2.2.3 观察法
随机选取部分班级,观察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礼仪行为的表现情况,并与部分幼儿进行交流,以深入了解幼儿对礼仪知识的掌握情况。
3.1.1 教师关于幼儿礼仪教育认识的知识来源途径
经调查显示,幼儿教师获取礼仪教育知识的三种途径是:日常交往(72.73%),阅读书籍(63.64%),网络(51.52%)。
3.1.2 教师关于幼儿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两所公立幼儿园的教师都肯定了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都普遍认为在幼儿阶段非常有必要开展礼仪教育,其中有9.09%的教师认为幼儿阶段接受礼仪教育比较重要,有90.91%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
3.1.3 教师关于幼儿礼仪教育主要承担者的认识
有39.39%的教师认为幼儿礼仪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家长,有33.33%的教师认为应该是幼儿园承担,27.27%的教师认为承担者应该是社会。可见,更多的教师认为礼仪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家长,实施场所应该是家庭。
据调查问卷显示,所有参与调查的教师所写的学期计划都涉及礼仪教育目标。由访谈得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幼儿园规定所有教师所写的学期计划必须涉及五大领域的内容,缺一不可,而礼仪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中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都会将其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不同的是,根据学前幼儿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各级各班礼仪教育的目标会有所不同。例如,小班的礼仪教育目标要求幼儿能在他人的帮助或提点下,对老师或家长问好、问早和说再见;中班的礼仪教育目标要求幼儿能自觉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主动向老师和家长问好和说再见;大班礼仪教育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要求幼儿学会接物待客的礼仪,会对客人和陌生人使用礼貌用语和表达友好等等。
经调查,在两所幼儿园幼儿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中,将幼儿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常规活动的教师占96.97%,有72.73%的教师会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来进行幼儿礼仪教育,54.55%的教师会通过环境的布置来达到礼仪教育的目的,36.37%的教师会将幼儿礼仪教育渗透于其他学科活动之中。
据调查,幼儿园关于礼仪教育的内容小、中、大班各异。
小班主要是关于基本的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能在教师或父母的引导下使用“请”、“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来园和离园时会与老师和父母问好或说再见;强调幼儿正确的坐姿、站姿;让他们懂得要与他人分享玩具,不独占玩具等等。
中班礼仪教育的内容包括正确咳嗽、打哈欠、打喷嚏的方式;主动、适宜地使用礼貌用语与长辈、教师、同伴以及熟人打招呼;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会倾听他人讲话、不要随便插话等。
大班的礼仪教育内容包括基本的待客礼仪,有客人来要主动与客人打招呼,客人带有小朋友来的话要招待小朋友,不要置之不理;应得到对方同意后才使用其物品,借物时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借来的物品要爱惜,避免物品弄坏,归还物品时应使用礼貌用语表达谢意等等。
在方法的选择上,教师通常是运用幼儿的生活事件来进行礼仪教育,偶尔使用做游戏或讲故事的方法进行。
幼儿礼仪教育的效果主要有“知道而不能做到”、“知道同时能做到,但是不能理解”、“知道并做到、同时还能理解到”三种,这三种效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大、中、小班的礼仪教育过程之中。
3.5.1 依然存在“知道而不能做到”的情况。“知道而不能做到”可以理解为一种幼儿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相脱节的情况,即幼儿礼仪认识与礼仪行为不一致。幼儿期其身心发展还未完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难免会“明知故犯”。而礼仪教育的目的正是要帮助幼儿减少那些有悖于文明礼仪的行为发生,帮助他们将文明礼仪内容纳入自身的认知体系中,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5.2 常有“知道同时能做到,但是不能理解”的情况。经过教师的反复强调或其他的一系列礼仪教育之后,大部分幼儿能做到教师所要求的礼仪行为。然而,也存在礼仪行为尚未被幼儿理解,还没被幼儿真正意义上的“认同”和“内化”的情况。行为的出现并不一定代表幼儿理解该行为的含义,例如,在中班的区角活动时,有一名幼儿会提醒旁边的玩伴说“讲话小声一点”,当被问及到“为什么要讲话小声一点啊?”他的回答是“老师说的”,而不是“不要影响到别人”。由此可见,他没有理解到该礼仪行为的出发点何在。若这些礼仪要求不能被幼儿所理解而仅仅是出于顺从,那么对幼儿来说,它们都只是一种约束,不一定能确实遵循。并且,在没有他人提醒或监督的情况下幼儿可能就不会自觉遵守和履行,这将不利于幼儿礼仪行为的持久性。
3.5.3 “知道并做到,同时还能理解到”,即幼儿有适宜的礼仪行为表现,同时又知道实施该礼仪行为的目的。在礼仪教育中,让幼儿“知道、做到并且还能理解到”应该是最佳的效果,而这一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家、园、幼三方的共同努力。
4.1.1 教师在培养幼儿文明礼仪素养方面所做的贡献功不可没。广大一线教师为促进幼儿五大领域的和谐发展倾尽心血,有个别幼儿教师曾尝试多种方法、探索多种途径以求减少幼儿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多数教师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且付诸于教育实践,因此必须肯定教师们所付出的劳动及其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4.1.2 教师对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肯定,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教师对幼儿礼仪教育的肯定,有利于减少单纯追求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幼儿其他方面发展这一情况的发生,为培养幼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
4.1.3 教师基本能做到让礼仪教育“回归生活”。据调查,两所公立幼儿园的大多数教师(占96.97%)都将礼仪教育活动纳入“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之中,通过幼儿生活事件来进行礼仪教育。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学前期的幼儿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注重运用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不能采用抽象概括的言语或理论来进行礼仪教育。把礼仪教育寓于幼儿生活之中,有助于帮助幼儿把礼仪教育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4.2.1 缺乏理论指导。在对教师进行的访谈中得知,教师多凭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幼儿礼仪教育。仅通过幼儿生活事件进行教育,随机性和偶然性较大,将无法满足幼儿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增加教师关于礼仪教育知识的储备,有利于为科学地开展幼儿礼仪教育寻求依据。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礼仪教育知识也应与时俱进。
4.2.2 礼仪教育方式、方法存在不足。在礼仪教育活动中,教师多采用生活事件进行礼仪教育,偶尔也通过游戏或讲故事来进行礼仪教育,教育方法还不够灵活多样。此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多使用指示性用语,而较少使用解释性的语言进行补充,这不利于幼儿对实施该礼仪行为的理解,不利于幼儿礼仪行为的持久性与自觉性。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中,教师告诉幼儿“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随便插嘴”,但是却没有告知这样做的原因,这容易造成幼儿行为上顺从教师的指示而在认知上并未真正理解该行为的目的所在。
4.2.3 缺乏家长的支持。据调查问卷显示,有75.76%的教师认为,对幼儿开展礼仪教育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家长。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教师普遍认为礼仪教育的成果与家长对幼儿的期望不符,家长往往更青睐于幼儿绘画、识字、儿歌、舞蹈等方面的学习,而礼仪教育不被家长们所重视,对此,家长缺乏参与性和积极性。此外,还有一些来自家庭礼仪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例如某些家长的不文明礼仪行为会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而幼儿习得这一行为后又会影响其他幼儿。若不做好礼仪教育“家园共建”工作,那么有可能出现“5+2=0”甚至“5+2<0”的结果。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以求为幼儿园一线教师更好地开展礼仪教育工作提供启示,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发展尽绵薄之力。
针对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感觉缺乏理论指导这一问题,幼儿园除了可以邀请礼仪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员来园指导教学、示范教学以外,还可以加强与高师院校的联系,运用好当地的教育人力资源,请高校礼仪教育课的教师亲临幼儿园做指导(据调查,当地高师院校长期开设礼仪教育课程),这不论对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是教育实践都能起到积极的影响。此外,幼儿园还可组织相关的课题研究,以加深幼儿教师对礼仪教育的认识,同时,又能为更好地开展礼仪教育进行探索。
教师可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机动使用实施教育的途径,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育。教师应认识到幼儿礼仪方面的需要,注意学科活动和游戏中礼仪教育的生成性。为了避免结构单一的礼仪教育方式,教师可把礼仪教育内容与绘画、舞蹈、儿歌、故事相结合,还可运用榜样示范法、移情法、创设情境法、角色扮演法来加深幼儿对礼仪教育行为的理解。此外,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幼儿园环境资源,可通过室内、室外环境的充分利用来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的熏陶。
由于部分家长更倾向于幼儿在科学知识及技能方面的获得,更注重知识技能方面“外显”的、“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加之有的家长自身行为礼仪失范,幼儿模仿力强、耳濡目染,习得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等,这都为教师开展礼仪教育工作增添了难度,同时这也是开展家园结合工作必要性的体现。
教师在“家园结合”工作中,应该秉持科学的幼儿教育观,明确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明确教育的目的,而不能一味地迎合某些家长盲目的教育需要,附和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此,教师应持续深入地做好家园共建工作,以利于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总之,“学前期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对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幼儿礼仪教育切实关系到幼儿良好的行为表现及文明举止,怎样更好地开展礼仪教育活动,怎样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1]张慧英.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61.
[2]何世红,辜廷玉等.幼儿礼仪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04):4.
[3]耿向阳.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3,(01):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