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晓丽,周 芳,魏 明,曾菊绒,李 汾,李 萍
西安医学院药理学与毒理学教研室,西安 710021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医学生素质教育意识的增强,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和医学科学发展,具有“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医药卫生人才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努力的方向[1]。
药理学是实用性较强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以及新药研发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整个医学课程体系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2]。但是药理学教学内容容量大、且理论性强,涉及机能学、形态学、临床及药学等诸多学科,许多大量的知识需要进行记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按部就班地讲解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很容易造成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机械接受的状态,失去学习兴趣并产生畏难情绪,更谈不上自主学习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3]。基于此,我们尝试把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方法用于药理学教学实践,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建构观,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多年来备受教育界的青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学生原有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学习伙伴的协作或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构建,并实现创造性地使用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协作性[4]。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比较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其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支架(scaffold)原意为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用其形象化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cnceptual framework),可以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范例、问题、建议、图表、激励、暗示或给与部分答案等[5]。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现有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在他人帮助下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并建立学习支架以帮助学生消除上述差异,以便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并最终撤去支架。所以,教学可以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不停顿地将学生的智力水平从一个水平引向更高的水平[6]。
支架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搭建支架-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7]。以“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一章为例,探讨支架式教学的设计方案。
生活经验、经典药理实验、药物发现发展史、最新科研进展以及与药物和疾病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药理学教学情境设置的良好素材[8]。在学习“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之前,先让学生观看“强心苷对离体蟾蜍心脏的作用”仿真实验录像,感性观察蟾蜍正常的心脏和蛙心插管后通过加大离体蟾蜍心脏前后负荷成功复制急性心衰模型,以及先后两次用速效强心苷西地兰干预后心脏收缩曲线的幅度和频率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补充相应的基础医学知识背景,即建立背景支架,帮助学生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在看完录像后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蟾蜍和人的心脏解剖结构有何不同;②为什么在蛙心插管中加满任氏液后一段时间心脏收缩曲线幅度明显下降?③第一次加西地兰后心脏收缩曲线幅度升高,说明什么问题?但对于基础医学知识相对薄弱的专业,应联系实验现象,直接讲解的内容相对多一些。
首先拟定几个问题:①什么是慢性心力衰竭?人们对于该病的认识经历了哪些变化?②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表现;③目前比较成熟的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是什么,药物如何干预?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有哪些?经典强心药物强心苷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不良反应有哪些?如何防治?⑤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药和β-受体阻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是什么?这两类药物的应用在心衰治疗史上的意义如何?⑥通过了解人们对慢性心力衰竭认识的变化并由此带来的治疗药物的发展,以及心衰预后的改善,对自己有何启示?
学生以拟定的问题为线索,利用学校图书馆和专业医药网站,查阅、搜集、记录并整理相关资料,形成学习笔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应由大到小、从有到无,直至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即逐步解除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7]。
将学生6-8人分为一组,组成学习合作小组,由学生自己推选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并总结,代表本组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汇报。通过小组乃至全班的讨论交流,集思广益,相互取长补短,最终达成共识,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比较全面并正确地认识了慢性心力衰竭,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药物的应用原理。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9]。评价的内容包括:
2.4.1 自主学习能力评价 教师检查独立探索阶段每位学生搜集的学习资料及笔记,评价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分析综合的能力及其学习态度。
2.4.2 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 根据协作学习阶段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心理素质及其对本组的贡献,教师对组长评价,组长对各成员进行评价,本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
2.4.3 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案例分析:考察学生对本章重点药物强心苷类药物掌握运用的能力。
患者,男,50岁,慢性心力衰竭2年,近期出现水肿加重,颈静脉怒张,呼吸困难。医师给予口服地高辛和氢氯噻嗪治疗。半月后,患者出现心悸、心电图检查显示为室性早搏。问题:①地高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理学基础及机制是什么?②分析患者出现室性早搏的原因,应该用什么药物进行治疗?
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设计出一套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保证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大多数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适应了课上听讲、笔记,课下复习的传统教学方式。有一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敛,不善表达和张扬,对新的教学模式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在药理学支架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开始阶段,应给予较多的指导与帮助,比如让学生先了解这种教学模式、了解查阅文献的方法和可供利用的资源、为其独立探索提供线索等。做好过渡之后,后续课程教学中帮助逐渐减少,直至放手,将支架式教学策略渗透至整个药理学课程体系的教学中。
因为不同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完全相同,即学习药理学,建构新的知识意义的基础经验相差很大。比如:对于临床、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前期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课程课时多,基础较好。而对于卫生管理、卫生法学等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相对欠缺。所以,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应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差异,不能对教学方案实行一刀切,应做细微调整。
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用)》中明确提出:“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内容的教学改革,确定医学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人才培养从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10]。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者想要获得成功,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去发现和转换复杂的信息,这正好与之契合。所以,应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和尝试,优化药理学课堂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终让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与提高,共同享受的过程。
[1]王德芳,白育庭.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6):4-6
[2]胥晓丽,曾菊绒,李新华,等.比较教学法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4):348-350
[3]盛树东,孙云.“四本一体”:建构主义视角下护理药理教学新途径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71-73
[4]陈晓征,汪受传,蒋斌,等.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医儿科学CAI课件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5):383-385
[5]李红美.基于支架式教学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设计-以知识点“学习教育技术的意义”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1):40-43
[6]苗玥,金炳尧.支架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4):111-114
[7]高芹.“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4):49-50
[8]武莉,高胜利.建构主义指导下药理学教学情境创设技术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8):2996-2998
[9]饶艳.建构主义理论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3B):1-5
[10]高胜利,高淑红,刘丽霞.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适切性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