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瑞琦 │
照镜子可以整衣冠。一边进步一边反思,不断地对比、适时地调整,就能够克服困难,推动工作持续前进。在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召开之际,从促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加强我国对外交流工作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的国际图书贸易来个反思并形成改进未来工作的思路,是符合中央“加强评估、注重实效”的要求的。
在改革开放之初近乎白纸的基础上,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取得长足进步,成绩是突出的。然而,比照中国GDP的增长曲线,比照中国在国际社会不断增长的影响力,比照中国出版界自己在国内取得的巨大增长,中国国际图书贸易仍存在巨大的流动逆差,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种不对称也是在改革开放中不可避免的,我们输入了大量的高科技图书,是因我们在高科技领域还有一定差距——就此而言,存在一些图书交流的逆差并不是坏事;而且,经过不断努力,逆差比在不断下降。同时,就世界范围而言,西方与非西方的文化与知识交流呈绝对顺差:前些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市场调研表明,在全球跨国流通的每100本书中,就有85本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摆出理由、厘清现实,不是为落后找托辞,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中国对外的文化输出长期、持续、较大的逆差,必须改变。就政治重要性而言,一个强大的国家,不能只输出物质产品,还要输出精神产品,要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价值观,了解我们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样就有更多的朋友给予我们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支持。就整个世界的文化交流而言,西方凭借雄厚实力和文化机制的优势,占有全球文化贸易的大部分份额,对那些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产量极低的国家民众实施有目的的控制,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有责任为改变这种状况进行努力,使国际社会有不同的声音和文化选择。
然而,要真正解决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问题,单纯的政治指令是不行的,因为政治意志是宏观的,意在指明方向、指出要达到的目标;而市场的占领却是微观的,要一步步开疆拓土。过去,当我们用惯常的宣传思路来搞对外交流时,就像“鸡”与“鸭”对话,我们说了所有自己想说的,但对方却没有听到想听的。而且,因为话语体系的差异,出于好意的宣传,却可能导致不理解甚至是敌对。同时,照搬国内的成功经验也是不灵的。比如,《人再囧途之泰囧》在国内创纪录地大卖,但在国外、甚至是我国港台地区放映时,却是观众寥寥、不尽如人意。
如何使中国出版业在国际上赢得与祖国声誉相称的待遇和地位呢?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本土化战略的思路值得尝试。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接近,并不会导致西方文化一统天下,而是各民族先进文化的互融。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全球本土化,即当全球化的产品或服务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时,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不同国家的日常经验都是本地的,一家出版社,在遵循国际规范做强做大的同时,也要针对具体的市场和不同的受众,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符号和理念,对意欲推广的中国文化进行包装,以一种开放型心态重塑文化产品,把工作做细做实,从而使中国文化、中国理念和中国特色在国外受众中间入耳、入脑、入心。在人才使用上,既要重视培养自己的具有国际战略思维、熟悉国际市场的管理经营、策划编辑、版权贸易和营销推广人才,也要大力度吸收不同国家的出版人才加入中国出版队伍,打造出真正适销对路、为外国读者所喜爱的产品。如此,源自中国文化的国际畅销书、常销书必如长江之水,连绵不绝。
经过不懈努力,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越办越好。在表示祝贺的同时,也必须再次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刻不容缓。全球化是复杂的、多层面的,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多极化增进了各国经济与文化的联系,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神经”,也作为政治交往全球化的“激素”,推动国家间和地区间的接触和沟通。
因此,中国必须在信息与文化传播当中占得一席之地,并在与其他文化的磨砺中扬弃自身文化基因,告别历史传承而来的封闭、内向的性格,内生出开放包容的风貌,为国内经济成就与国际政治地位固本强基,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