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振兰
一个时期以来,出版业存在的追求数量轻视质量、内容拼凑品位不高、平庸泛滥而精品不多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出版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出版业精品化发展已成为社会的强烈呼声、读者的期盼、出版人的追求,也是出版业在新一轮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我国当前出版业的发展仍然保持较好势头,2012年图书品种达41.4 万种,较2011年增长12.0%,印数79.3 亿册,较2011年增长2.9%。初看数据似乎令人欣慰,但细读下来,隐忧频现,首先,从新闻出版各产业类别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采用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和利润总额四个指标)来分析,图书出版业不仅排名第五,且得分为负。现实表明,图书出版业虽然在新闻出版业的定价总金额中占据62.5%,但实际利润与印刷复制、数字出版、报纸等其他门类的产业相比,却显得投入与产出比非常不合理。其次是2012年图书品种达41.4 万种,其中重版、重印图书17.2 万种,虽然亦占到40%强,但增幅远低于新书的增长。目前这个重版重印的比率与国外趋于成熟稳定的图书市场相比是偏低的,而且在图书印数实现增长2.9%的前提下,总定价却增长11.3%,这在一定程度上恐怕会加剧读者的疏离与流失。
当我们的“四大名著”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瓦尔登湖》等作品被网上列为“死活读不下去”榜单的前10 名之列时,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目前我们的阅读环境与国民心态?著名作家王蒙在《我与三联书店的因缘》一篇文章里对此评论说:“尽管这只是一个噱头,不用太重视它,但它也反映了现在的形势下,用浏览代替阅读,用传播代替服务,用碎片代替经典,这种现状正在造成我们的文化,尤其是进步文化、革命文化断裂的危险。”现在我们的孩子们已经没有耐心,甚至没有机会去阅读原汁原味的名著了,孩子们手里的书充斥着所谓“精华版”“缩略版”,这从根本上对我们的阅读环境与阅读文化造成冲击。
“优秀出版人是精品文化的供给者、遴选者、传播者和传承者。找到优秀的内容资源,通过最便捷的渠道传递给需要阅读的人,让智慧不断生根发芽,是出版人需要始终坚守的信念。”(刘明辉《进化与坚守》)当出版社仅仅用利润指标考核一个编辑的绩效时,“十年磨一剑”将要成为传说,精耕细作将成为空谈;当“出书”成了“做书”,选题审稿的原则不是首选书稿的文化与学术的价值,不是其能够激发人、鼓舞人与感染人的力量,而是查找有没有商业价值,是否有“卖点”,是否有“市场”,出版已渐渐偏离了自身的文化使命与信念坚守,精品力作缺少培育的沃土,也就难以长出经久不衰的参天大树。
出版业只有从宏观的体制、政策导向到微观的出版企业、每一个出版人都按照“出精品”“提高图书重印率”的取向与原则,破除浮躁与浮夸,才能逐渐改变行业粗放型发展的局面,使出版行业逐渐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增强出版体制机制的活力和灵活性,快速增强实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审视、统筹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出版精品力作和发展出版产业有机结合,把软实力建设和硬实力发展相统一,把努力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好的精品力作作为出版业首要追求目标,以多种形式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形成完善的精品力作的创作生产机制。
对于全行业而言,应当尽快树立科学客观、为大家所认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或风向标。比如对于图书的质量标准评定,应加入社会效益的权重等;对于具体的出版领域应当引入正常的进入退出机制,同时要研究如何合理划分出版资源以避免恶性竞争,如何打破市场壁垒、实现共享以提高出版集中度,以及对出书品种的数量等都应有科学的判断标准和有效的调控措施。
对于微观的出版社或出版企业、出版人而言,应努力改变盲目追求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彰显自身鲜明的文化性格与品牌特色。其中,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书、“拳头书”至关重要。像人们熟知的《傅雷家书》之于三联,点校本的《二十四史》之于中华,《现代汉语词典》《辞源》之于商务,《辞海》《唐诗鉴赏词典》之于上海辞书。这也是一个出版社长盛不衰、一代代读者心怀感念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用重版率来衡量一个出版社的真正实力,重版率越高的出版社,其市场的竞争力与生命力、读者口耳相传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就越高。
对于出版工作者特别是出版社的编辑而言,出好书,出精品,坚守文化正路,坚守社会正路,责无旁贷。有文章分析:出版业现在是“最穷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一般出版企业的收入、待遇相对较低,没有职业的吸引力和荣誉感、成就感,这加剧了出版业人才的流失与队伍的萎缩。不久前一家知名出版企业欲聘请若干有经验的校对人员,但多年不变的千字三元的校对费,最终是无人应聘。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要辩证看待两个效益,精品力作不一定就只能束之高阁,好书应该是有文化、有价值、有影响、有市场,既叫好又叫座的书。出版企业必须承担起传承、传播优秀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社会责任,也应当承认需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下,创新求变,顺势而为,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出版业要从根本上革故鼎新,努力实现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建设文化强国、为社会激发正能量等高度出发,走精品化发展道路,提升两个效益,增强文化传播力与文化影响力,促使出版业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