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利能
(作者为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要结合内外形势和自身发展需要,牢牢把握工作主要着力点,突出调整优先、民生优先、效益优先,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宁波作为国际港口城市,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不断面临新的倒逼和挑战,经济外向度持续下降,临港大工业增速放缓,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明显,体制机制先发优势逐步弱化,不仅影响到经济潜在增速,也直接影响到区域竞争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宁波而言显得尤为迫切。新的一年,宁波要结合内外形势和自身发展需要,牢牢把握工作主要着力点,突出调整优先、民生优先、效益优先,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立足宁波产业基础,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优化发展。一是增强创新动力。进一步完善创新架构和工作体系,推进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主体和中介机构发展,规划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发挥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基金的放大和引导作用,支持创新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研究出台政府性贴息政策。建立健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海洋科研能力,培育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
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宁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已明确了发展的目标,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发展专项管理细则等配套政策,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和初创企业培育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基地),加快产业项目建设。继续做好国家高技术专项筛选申报。
三是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培育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增强基础设施配套和服务供给能力,拓展文化产业、体育健身、旅游休闲、信息服务、绿色低碳等新兴消费领域,提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服务水平,推进养老事业和老龄服务业发展。
四是优化发展临港工业和传统工业。临港工业和传统工业是宁波产业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临港工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推进优势产能的生态化、循环化改造,提高信息化利用水平,改造和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不经济的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强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五是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编制实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规划和政策意见,抓好智慧物流试点工作,实施总部经济等政策,落实电子商务试点企业扶持资金以培育高端商务中介。着力发展“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大宗商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推进大宗商品和航运服务交易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集疏运网络,拓展海铁联运的战略腹地。
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一是围绕宁波重大战略的实施,促进投资放量。在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基础设施、重大战略平台、民生消费和生态文明等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招商引资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要素利用效率,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以有效投资的增量促进存量转型,优化投资结构。
二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开工。完善重点工程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和协调服务,力争全年完成重点工程投资1000亿元,新开工项目100个左右。
三是强化重大项目前期。加大重大项目谋划和招商推介力度,继续推进浙洽会、海洽会等签约项目落地。启动重大项目储备库建设,实现项目的动态管理,强化跟踪服务和分级推进机制。
四是做好要素保障工作。完善市统筹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管理办法,推行投入要素与产出相挂钩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深入开展土地专项清理行动和低效用地的二次开发,推进低丘缓坡和荒滩利用试点,引导利用更多非耕地建设用海指标。继续争取中央补助资金和国债资金,做好企业债券申报发行服务和监管。完善外商投资重大产业目录和政策,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最大潜力,深入推进宁波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从宁波城镇发展的特点出发,开展城镇化发展思路研究,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化完善主体功能区前期课题研究。构建推进“三规”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产业功能合理分工、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合理布局、生态环境充分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是优化中心城区发展质量。抓好重点功能区块培育,加快东部新城、两江北岸等开发建设,推进机场与空港物流园区发展。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施老城区旧城改造,加快市容市貌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形象。
三是深化卫星城市试点和中心镇建设。开展卫星城市试点中期评估,研究撤镇设市试点的制度和路径,着手户籍、土地、社会管理、投融资等配套体制机制改革设计。建立健全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开发建设体制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协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房“两改”,努力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坚持全市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推进经济、行政、社会三大领域的重点改革不断深入。一是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指导和综合协调。继续深化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市转变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做好试点经验总结推广。
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梳理、整合行政审批项目,做好国家、省下放权限的承接和下放工作;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深化特定区域和项目的审批标准、运作机制建设。
三是强化要素资源价格倒逼机制。推进要素价格改革,适当提升土地、水等要素资源价格,并按税收、产值、就业等产出适当给予奖励返还。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四是建立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引导机制。强化金融改革和放宽投资领域的联动关系,创新推广新型投融资模式。研究完善项目准入、要素配置、税费扶持等配套措施,对民间主体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实行特许经营。
五是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体制机制。放宽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稳妥推行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与互动。
以节能减排为重要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做好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程,争取国家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循环利用链形成;强化循环经济基础研究。
二是深化生态市建设。实施城乡污水处理和管网建设工程,逐步推进雨污分流,提高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和污泥干化处理能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一批项目的前期和建设。
三是启动低碳城市试点基础性工作,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低碳发展规划,实施示范行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规划编制前期研究。
四是促进能源的清洁化发展。做好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等申报工作。推进能源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市区“油改气”工作力度,稳妥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
实现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促进宁波社会和谐发展。一是抓好民生实事工程。做好重点对象就业帮扶,创业引导基金制度健全等工作;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入实施最低工资制度;推进社会保障均衡发展,提高政策统筹层次,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二是提升发展社会事业。深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着力发展动漫、影视等新型文化业态,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市县镇村四级养老机构建设。
三是加快医改推进步伐。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设,整合城乡医保经办机构。
四是保持价格水平基本稳定。做好监测预警和价格检查工作,扩大价格信息公布范围和途径。进一步清理流通领域、进出口环节的涉企收费。扩大价格调节基金规模,研究设立应急资金。落实困难群众基本价格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