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的下一步该如何走

2013-01-30 15:20:46洪筱箐傅白水
浙江经济 2013年2期
关键词:体制服务业浙江

文/洪筱箐 傅白水

(作者为区域经济青年学者)

要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做好“四、三、一”文章,即处理好四大发展关系、化解“三大压力”、释放“三大红利”,推进新一轮体制机制创新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总布局,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浙江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十八大后,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浙江该如何走呢?

尽快摆脱“一型两依赖”

面对浙江经济发展速度近年一直处于下行态势,浙江一定要尽快摆脱“一型两依赖”。“一型”,是指浙江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东亚式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两依赖”是指浙江经济世纪之初前10年的高速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房地产黄金十年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入世后外贸出口的井喷。实际上,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浙江经济的持续放缓与“一型两依赖”紧密相关。

近年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排名持续下降,而同为发达地区的山东、江苏以及中西部经济发展速度为何能一直保持相对较高呢?从“东亚式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模式来看,这些地区的资源较为丰富,暂时还能支撑这种模式的高速成长。从资源投入来看,与江苏、山东相比,浙江的资源极度匮乏,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而江苏与山东可用的土地、煤、油资源在全国来讲都是比较丰富的,资源要素支撑力明显超过浙江,而中西部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能源、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其也能继续支撑经济飞速发展。

在金融危机持续发酵的冲击下,浙江经济赖以高速增长的出口导向路径遭遇巨大打击,2012年浙江外贸增幅竟降到个位数,而近年房地产价格的疯狂上涨、业已透支了未来成长性,再加上国家严厉的调控政策,房地产业黄金十年即将翻过。同时,房地产业的飙升和暴利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挤出效应。由于投资于房地产获利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使得原本涉足于制造业的企业也大量转入房地产业。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浙江,近些年制造业出现了发展势头不断削弱的现象。浙江这些年较低的投资增长中,制造业投资比重相对更低。

忍住阵痛,坚定转型升级

最近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浙江已经站在了向“两富”现代化浙江迈进的新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浙江经济如何保持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呢?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做好“四、三、一”文章,即处理好四大发展关系、化解三大压力、释放三大红利,推进新一轮体制机制创新。

(一)要把握好四大发展关系,推进从“阵痛”到“涅槃”的转变

处理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把握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关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增长,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阵痛”,也是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时下要忍住速度的暂时放缓,矢志不移地推动转型升级,实现从“阵痛”到“涅槃”的转变,使浙江经济发展更富活力、更可持续。

处理好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关系。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展从以制造业为主导到以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过程,就是“三高”(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三新”(新技术、新业态、新的增长方式)逐步形成的过程。这是一个长则有三四十年,少则一二十年痛苦的过程。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发展服务业与发展工业的辨证关系,实现二、三产业联动并举,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处理好房地产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房地产业尽管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但其不稳定性以及土地资源的不可持续,很容易就会导致经济的起起落落。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弥补欠账。

处理好“四大建设”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大而强”、“小而精”都是浙江发展所需要的。作为省、市层面,可以通过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引领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县域经济主要还是应该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使民营中小企业的特色优势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围绕充分释放“三大红利”,积极化解“三大压力”

通过改革充分释放城镇化红利、制度红利、技术红利,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三大红利”转化为新优势、新动力,大力化解需求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创新驱动能力不足、“三大收入”持续增长后劲不足的压力。

其一,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结构调整中构筑发展新优势。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积极发展中心镇、小城市;扶持海洋经济发展,加快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将“七山一水二分田”这个以前经济发展的劣势变成今后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美丽浙江”的优势。

其二,以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按照“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实服务业”的要求,做大做强浙江优势产业。从产业优势比较来看,浙江目前处于尴尬的境地,外贸做不过广东,大企业做不过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不过江苏。但事实上浙江并非没有优势,如一些特色产业实力雄厚、领先全国,如服务业有雄厚的成长基础、海洋新兴产业蓄势待发,又如金融业尤其是民间金融业、电子商务以及动漫等文创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浙江可以依据这些优势产业进行体制机制突破和创新,摆脱资源要素的瓶颈,形成浙江经济发展新动力。

其三,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重点是“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作用,加强重点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推动金融机构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作联盟,设立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构建民营企业公平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推进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新兴产业基地。

(三)推进新一轮体制机制创新和突破,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

近30年来,浙江一直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市场化的“模范生”。浙江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必须对现有阻碍经济发展体制机制进行创新和突破,率先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开启经济快速成长大门。

——积极创新金融体制机制。目前在经济领域中改革最为滞后的行业大概就是金融业了。从浙江民间金融实践和大量中小企业对金融的需求来看,浙江必须大力发展金融业,将地下的民间金融业转化为正规的金融服务业。为此,必须依托温州“金改”,争取中央政策,大胆创新,突破禁区,大力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同时,依托民间资本丰富,把浙江打造成为全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基金)最活跃、本土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基金)数量最多、全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最活跃的地区。

——创新和突破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浙江第三产业比重虽高于全国水平,但远低于当前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明显落后于一些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近年,浙江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加速,使产业结构出现积极变化,这些都为服务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但浙江服务业具备了飞速发展的基础,并不代表服务业就能快速成长,关键还在于必须对阻碍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突破。要坚持“非禁即入”,突破体制机制,放宽市场准入,在要素保障、集聚示范区发展、重点企业培育、重大项目建设、吸引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创新和突破人才体制机制。近年来,高企的房价让城市居民、外来人群买不起、“伤不起”。不仅是杭州、温州、宁波、义乌房价之高让人担忧,乐清、青田、温岭等县(市)房价也居高不下。高房价对人才的引进产生了阻隔和挤出效应,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同时,在人才培养上浙江因知名高校太少,本身没有优势,必须在人才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如对高端人才实施个税优惠、住房优惠等。只有创新和突破人才体制机制,形成良好的人才引进和用人体制与环境,才能打造“人才高地”,推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猜你喜欢
体制服务业浙江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经济(2022年10期)2022-10-12 05:28:26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3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中国卫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8:10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4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6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40
浙江医改三部曲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