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剑,林小美
(1.浙江大学 公共体育与艺术部,浙江 杭州 310058;2.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系,浙江 杭州 310028)
自2001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为使武术项目进入奥运大家庭,从规则入手,对竞技武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经过几年时间的应用和实践证明,竞技武术的改革是成功的。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运动员和教练员以规则为导向的对于难度动作完成的过分依赖,导致忽略武术套路演练水平的问题较为严重,其特征表现为运动员和教练员不注重竞技武术套路编排的完整性,套路编排趋于程式化、规范化和难度动作统一化的现象,缺乏展示武术文化的视觉效应和各类拳种特色的审美情趣。
近几年随着优秀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的日臻完善,竞争的重点再度回归到武术套路讲究精气神和个人风格的演练水平上。因此,优秀运动员当务之急要在套路编排上的自我突破,力求套路编排的创意,注重技术亮点和编排策略的选择,借鉴其他运动或艺术的经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编排和演练技巧,达到其演练水平的更高境界,从而引领竞技武术技术的发展。因此,研究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编排和创新问题,不仅可以完善竞技武术理论,从根本上提升竞技武术套路水平,还可以指导武术套路编排的实践操作。
广泛阅读国内外有关资料,着重研究竞技武术长拳套路历届评分规则和2007版国际竞赛规则精神。查阅解放后有关武术套路编排的相关文献;重点查阅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的相关资料;查阅体操、艺术体操、舞蹈、雕塑、书法等运动项目和艺术成果经验的论文资料和学术专著,并进行归纳和逻辑分析,为本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走访武术专家和美学专家,从套路编排的美学视觉分析和归纳当前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编排的现象以及国家集训队在长拳类武术套路编排上存在的问题。专家问卷设计力求符合专家调查的规范。
收集解放后我国现存的竞技武术套路编排的影像资料,采用录像剪辑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特点的代表性竞技武术长拳套路,分析和归纳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编排的基本规律。
竞技比赛长拳套路追求高、难、美、新,表现出速度快,力量大,动作变化多,起伏变化大的特点,对人体速度、耐力水平要求较高。我们通过对2007年、2008年全国武术锦标赛录像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运动员在套路编排时出现前两段内容比较丰富充实,结构比较复杂,布局富有变化,而后两段则选做省力和不易失败的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此弥补体力的不足,从而造成虎头蛇尾、头重脚轻结构布局失衡的现象。通过对新规则颁布后,一些专家和学者对于新规则对竞技武术套路编排的影响研究文献看,无论是竞技武术的长拳类套路还是南拳类套路、太极拳类套路都存在这一问题。
新规则制定的最大特点是对难度分值的规定。2003年试行规则后,由于运动员、教练员对规则的不熟悉,因此全国武术比赛一度出现谁的难度动作完成质量高,即难度分值得分高,谁就能拿到好名次的决定性作用。但是随着规则的深入学习和掌握,运动员和教练员更加强化套路编排时以难度动作为主导的领悟。不仅在平时训练时加强难度动作训练的运动量,更在编排时以有利于难度动作完成的前提下安排套路结构布局,使运动员在体力范围之内最大限度、最高质量地完成难度分值。这也就导致目前长拳套路编排动作内容单调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运动员为了更好地完成难度动作,所以在套路编排时尽量选择简单易行不需要更多身法要求的技术动作,减少非规定难度,如闪转腾挪等能体现长拳技术特点的动作,而更多倾向于体操化、舞蹈化、技巧化的简单动作内容。另一方面,运动员为了不在动作质量上被扣分,因此在长拳套路编排时尽量不做或少做扣分点多的动作。前扫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前扫腿是长拳套路比较典型的具有实战技击意义而且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武术动作,但是由于前扫腿有三个扣分点,这让许多运动员望而却步,不敢尝试,尤其是在一些大型比赛中,一个扣分点就意味着有名次和没名次的重大区别。因此,由于这些原因导致目前长拳套路编排动作内容单调、单一,套路相似,不吸引观众的眼球。
新规则相对增加了动作难度及连接难度的组别、等级,使规则更适用于不同能力的运动员和运动员的风格特点。同时对动作难度、连接难度的数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励运动员追求较高的难度分。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加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以提高竞争力已成为普遍现象。从2007年、2008年全国武术锦标赛前十六名男女运动员的录像观察发现,目前优秀武术运动员长拳套路难度动作编排趋于程式化的特征:①难度动作类别:套路中编排的动作难度均为跳跃类;②难度动作级别:连接难度以动静连接为主,并且以B级和C级连接难度居多;③难度动作组合的构成:编排的353B+323C+1、324B+1、323B+4组合所占比例较大;④难度动作出现的时间:含有C级动作难度的组合均出现在套路的前30s,而含有B级动作难度的组合则相对离散地分布在套路的不同时间;⑤难度动作的组合顺序:第一个难度动作组合以324B+1、353B+323C+1、323C+1为主,第二个难度动作组合以353B+323C+1、323B+353C+4、324B+1、353C+4为主,第三个难度动作组合以324B+1、323B+4为主。
2002年新规则难度动作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技术动作的创新,但是难度动作和连接难度的规定,使得套路的难度动作堆积,造成套路编排虎头蛇尾;再加上许多运动员和教练员不愿深入传统武术中去钻研技术,去选择一些有用的技术补充到竞技武术内容中,并结合自己的个体、素质、创造性地运用它,以加强竞技武术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而纯粹的一味模仿他人套路,而不是改进加以创新,因而造成许多项目比赛内容在技术编排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雷同”现象,比赛缺乏“视觉冲击”的强烈效果。这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我国武术套路运动的蓬勃发展,这种情形也着实让人感到担忧。因此,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编排应更加注重个人风格特点。
新规则的实施,更加强调武术特点和攻防含义,强调编排合理化,动作规格的规范化,技术鲜明化,动作难度更大化,使其更具观赏性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动作难度在成套中比例加大,优秀运动员选择难度动作相似率较高,出现难度动作雷同、规定化的现状,再者,由于难度水平的要求,教练员需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技术训练中,而忽视了运动员个性特征的培养,使运动员演练风格的淡化,导致比赛的观赏性下降。因此,针对以上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编排的现状问题,我们认为竞技武术应该向着增强竞技武术长拳套路动作技术的观赏性,发展竞技武术长拳套路难度动作创新性,注重竞技武术长拳套路个人风格以及探索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的审美趋势的方向发展。
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技术动作的编排,要依据规则要求,遵循武术套路动作发展的固有规律,还要根据项目特点和个人的技术特点情况来掌握编排的方法,使套路编排各有特点,更具竞技性。这就要求在创编套路的过程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应该掌握大量的动作素材,并从套路技术的运动规律出发,根据项目特点和个人特点,在学习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发展创新,结合竞技运动的特点进行再创造,推陈出新,从而丰富和充实套路技术内容。技术上的丰富多彩和不断创新是符合套路运动的竞技原则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消除套路技术内容单调、雷同的现象。
3.1.1 动作设计的创新。运动员独特技术风格的创新,首先要对个人的技术风格要有清楚的认识,还要把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生理特点结合起来,同时对成套动作的整体技术特点、结构编排、服装配乐等要有独到的处理方式,通过这些因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风格表现方式;其次,再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扬长避短,突出自身特点,使成套技术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运动员个人技术风格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显现过程,并且还要通过长期艰苦的磨练。
增强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编排动作技术的观赏性首先体现在动作设计的创新,选择动作类型的多样化,连接动作的流畅性,运动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动技术继续向着稳定、熟练、连接流畅性的均衡化方向发展。动作类型多样化来源于运动员和教练员掌握的动作素材及其演化动作素材,即根据运动员各种风格展览提炼不同种类、不同性质、不同方法改编、改进的动作素材。连接动作的流畅性不只是指动作与动作之间,还包括组合动作和组合动作之间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接。它们之间的流畅性是竞技武术长拳套路行云流水、节奏分明技术特征的表现基础。动作的创新和艺术性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具备了艺术性的编排,才有创新的价值,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比赛中取胜。
3.1.2 提高动作演练技巧。高质量的竞技武术套路,其构成都有以下因素:动作结构的完整性,布局的合理化及难新动作的创编。重视套路动作编排,提高成套动作编排的审美效果是提高长拳项目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的重要途径。作为技能表现难美类项目,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技术当然有其对美的追求及审美标准。因此,运动员在演练动作的过程中,从动作规格、劲力及神韵都要完美地表现出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的技击方法,并要体现出一个运动员个人独有的技巧风格。从而按照武术的本质规律和技术要求充分地表现出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技术动作演练的技巧美。
因此,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不断创新,不仅表现在新颖的技术动作及其独特动作连接形式和富有想象力的全套动作编排上,还要体现在运动员千变万化的个人技术风格上。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而促进套路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竞技武术套路属于表现性质的评分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运动员要完成几十个动作,涉及到可比性的因素比较复杂,随着运动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家都能较好地完成基本技术动作,基本技术动作的可比性因素就会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增加动作难度是竞技体育评分项目的必由之路。竞技武术套路比赛新规则的制定正是在竞技体育大背景下的革新成果。
从规则来看,1991年前规则的无难度到1996年规则难度分值为0.2分直到2003年规则的动作难度分值规定为2分(包括动作难度1.4分和连接难度0.6分),而且不同的难度与不同的连接其难度分值都有明确的规定。显然,从规则的发展来看:难度系数的整个发展轨迹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这说明武术套路运动技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把“焦点”锁定在了提高技术动作的难度系数上。
近年来,由于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优秀运动员能在比几乎都能在比赛中获得满分2分的难度动作分,而运动员的基本分又相当接近,此时创新难度的作用就突显出来,谁能获得创新难度的加分,谁将在比赛中获胜。因此,创新技术是运动员夺取优异运动成绩的法宝。“难”与“新”的共存,精选难度动作并通过难度连接的变化,使之更有空间创造出精彩的瞬间,标志着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无论在动作难度选择和连接难度的选择上,应从运动员的年龄、性别、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心理水平等几个方面考虑,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以突出个人演练风格特点。此外,创新不仅要体现在技术动作和套路结构编排上,还体现在运动员个人技术风格上,这是一个更高层次、更复杂的问题。
在长拳套路动作演练技巧中,动作规范是基础,身法是关键,劲力是保证,神韵是最高境界。动作规范指武术套路动作元素要符合竞赛规则的要求;身法是指俯仰、含展、转折、拧带等动作表现;劲力指进攻方法力量要充足;武术神韵是指精神、意识、神态、气质、节奏等方面,精为全体之营,神为仪表之威,意为动作之首;节奏具体表现在动作的快慢、轻重、刚柔、动静起伏等方面的相互衬托。总而言之,武术套路要求外在的形体动作与内在的精、气、神高度地协调一致,做到武为外形、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形神兼备,充分反映出武术套路动作演练技巧的韵味。
纵观近几年全国锦标赛以及对于80年代、90年代优秀武术运动员技术录像的观摩,总结以下长拳套路编排个人风格的种类:①动作规格型;②高飘舒展型;③身法韵味型;④迅猛有力型。新规则下长拳套路运动员不仅在编排上突出难度动作的有效完成,更在演练时注重难度动作的稳定性和实效性,越来越忽略长拳套路的整体风格和运动员的个体特征。以上长拳风格的总结和提炼为当代优秀运动员提供可贵的经验和借鉴,长拳运动员可以根据以上风格的技术特征和身体素质特征选择合适自己的长拳风格,并在大型、高级别的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的评分要素主要是动作质量、演练水平和动作难度等内容。因此难度、编排、技术规格是裁判评分的三大要素,也是进行审美欣赏的三个主要方面。其中编排的艺术性是审美的重要保证。编排的新颖、独特、类型多样、连接巧妙等都是长拳审美的构成因素。对长拳的编排的美的欣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内容方面,发挥个人特长、突出个人风格。第二在结构方面,主要涉及长拳套路中动作组合与整套的编排是否合理、紧凑,衔接是否流畅、巧妙。第三在布局方面,充分利用场地而且合理分段和布局。第四要保证鲜明的节奏。
长拳套路动作虽源于技击,但不是技击动作的纯客观模仿和简单再现。而是以技击动作作为素材,将其进行选择、修饰、提炼、概括、抽象、分解、组合等艺术加工。艺术化的套路动作,既不脱离技击动作的原形而变得面目全非,又不机械化地照搬摹写,而表现出技击动作搏击时的神态气韵,是运动员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溶化到形态造型、节奏和谐的运动之中,在运动中抒情写意,激起欣赏者的联想,以获得绵绵无尽的美感。长拳套路运动员将自己的艺术思想和对技击动作的艺术体验融入动作之中,从而使无生命的动作“人格化”。长拳套路运动员凭借具体动作的演练,将其本来虚幻无形的个人理念在精气神中表露出来,以至于情与技、动作的形与运动员的神达到互相融合、有机统一。这就是形神兼备、情技交融的意境[1]。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体育的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不仅为展示中国竞技体育水平提供舞台,而且也为中国竞技体育迈入高水平国家的行列奠定地位。2008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武术套路比赛带给全世界人民中国深厚武术文化和视觉盛宴的同时,也为中国竞技武术发展方向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从近几年举行的世界武术锦标赛、奥运会武术套路比赛看,中国武术套路运动员整体水平由于编排的保守而未能显示明显优势。另外,武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连续派遣援外教练,国际间武术套路运动水平正在慢慢缩短,呈现出竞技武术运动水平接近的趋势。因此,如何引领竞技武术技术发展,确保中国武术的领先地位,寻求竞技武术质的突破,最重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武术套路的编排。长拳套路是长拳类套路的源,分析和研究当前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编排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长拳套路编排的原则、审美趋势等,不仅解决了高水平运动员长拳套路编排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而且也为长拳类其他套路的编排提供技术创新的亮点和编排策略的选择,从而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层面,保持中国武术在国际赛场的引领位置。
[1]张江华,花家涛.论竞技武术套路长拳审美特征[J].武术科学·博击:学术版,2004(1):49-51.
[2]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宗云涛.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变化对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8.
[4]杜寿高.从对竞技武术规则的研究 探讨武术套路技术发展走向——武术套路新规则实施后的技术发展趋势及训练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
[5]杨建营,屈政梅,石旭飞.从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未来趋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135-138.
[6]张志雷.武术套路创编依据与目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7]顾莉.竞技武术套路文化审视[D].苏州大学,2007.
[8]武俊昊.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与奥林匹克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5.
[9]郝志勇.竞技武术套路自选长拳动作体系评价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