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们的出口目标应该作一个根本性调整,确立新的战略目标:一是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二是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
2013年已经时间过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别有风光一片,算得上经历了类似“过山车”的跌宕起伏。举两个数字可见一斑:2013年1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6.7%,其中出口增速25.0%,而到5月则直线下降到0.4%和1.0%。这引发了诸多的担忧,甚至成为国外很多持悲观论调的主要依据之一。
对于1月到5月对外贸易的起落,国内评论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对贸易数据水分的挤干“去伪”。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一方面要认真客观分析当前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大可不必为一时对外贸易数据的“难看”而过分纠结,更为重要且事关中国整体经济健康持续与否的长远性关键问题,是必须深刻反思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走过的30余年道路、在准确分析问题基础上研究一套长远可行方案、彻底扭转低价低质低端的对外贸易格局、加快形成新的外贸发展方式。为达成这些目的,至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根本上分析形成我们新的对外贸易观,特别是出口贸易观。
如果说,经济学是从回答生产什么、为谁生产与怎么生产这三个最基本问题入手开始整个学科研究的话,那么同样地,从本质上研究分析出口观问题,也应当从颇为类似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开始着手,即为何出口、出口什么与怎么出口。
第一个关于为何出口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关于外贸出口的目的、意义与作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谈论、研究与争议,归根结底不外乎就是两种观点的对立,一种是认为出口就是增进本国经济发展,出口越多越有利,所以实行“奖出限进”基本政策,即保护主义政策;另一种就是认为进出口均有助于本国经济发展,倡导自由开放基础上的进出口贸易平衡基本政策。那么,回过头来看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初衷,除了互通有无之外,有两个最为主要的出发点,一是换取外汇,二是获得市场。在当时来看,完全合理。因而,做法是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和积极承接加工贸易。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应该说上述两大目标都不仅有历史性突破,而且基本达致原来的预期。时至今日,我们的出口目标应该作一个根本性调整,从自身发展阶段以及从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来说,今后应该超越原来主要盯住外汇和产品市场的境界,确立起新的战略目标并紧紧围绕其展开我们的外贸出口:一是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二是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
第二个关于出口什么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关于出口对象的类型、档次与结构的问题。为什么没有简单地说是出口产品而是称之为出口对象,因为对象既包括产品还包括服务。用术语表示就是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从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并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制成品中的出口主导产品也逐步由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为主转变为以机械和运输设备为出口支柱产品。但工业制成品中仍然是中低端产品为主。就机电产品而言,发达国家大多以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高精尖”机电产品特别是机械设备产品为主,而我国在这方面产品中的技术与知识含量都相对偏低,出口产品大体上还是量大利薄。出口产品结构是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的,其实质是一国产业结构的反映与延伸。因此,治本之法还是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个关于怎么出口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关于外贸出口的方式、方法和制度政策的问题。如果说经济学三大基本问题中的怎么生产这一问题主要关乎劳动工具、生产技术进以及劳动生产率,那么,怎么出口的问题虽然没有生产工具与技术那样的形象直观,不过也可以很好地借用过来加以研究分析。因此,怎么出口的问题聚焦到最终一点来看,就是出口效益的问题。具体而言,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实现出口效益的最大化。无论是历史的比较,还是现实的比较,出口方式方法大体上可分为数量规模型和质量效益型两大类型,前者因分散、粗糙、繁琐等因素而造成效益低下,后者则因密集、精细、便利等条件而使得效益显著。因此,在出口方式方法问题上,必须逐步树立并实践围绕提高质量与效益的宗旨,以“统筹协调、可持续与便利快捷”为指导方针,真正实现“以质取胜”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