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近现代基本陈列的演变

2013-01-30 08:28刘建美
中共党史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革命史国家博物馆陈列

刘建美

(本文作者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北京 100006)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博物馆展示信息的主体,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一个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不仅反映着这个博物馆的性质与类型,而且体现着它的藏品质量与科学研究水平”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22页。。在中国国家博物馆②2003年2月,在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近现代基本陈列基本上是以原中国革命博物馆业务为基础举办的,因此文中不可避免要涉及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历史变迁。历史上,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称谓多有变化,为叙述方便,本文将1950年至2003年间中国革命博物馆的不同称谓统称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和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其近现代基本陈列也经历了几番反复和变化。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界具有领先地位,其近现代基本陈列既能反映近现代史学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又因其重要的宣传教育功能而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梳理中国国家博物馆近现代基本陈列的筹备、修改和变化过程,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展览”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收集革命文物、建立革命博物馆、展示革命的曲折历程、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和爱国主义教育提到日程上来。1949年10月11日,中宣部向各中央局、分局宣传部发出《关于收集革命文物的通知》:“革命博物馆为即将设立之重要宣传教育机构”,“望各中央局、分局宣传部并通知各级宣传部门及时 (迟则不易收集)负责收集革命文物,专人负责,集中保存”,“待中国革命博物馆成立后即派人运京”③《关于征集文物的指示和文物目录》(1949年10月1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5003608040007。。

1950年3月7日,经中宣部和文化部同意,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在北京正式成立。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兼筹备处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北京北海团城文物局机关内,后迁至故宫西华门武英殿。28日,筹备处召开第一次会议,初步确定中国革命博物馆的业务范围和性质:“自五四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起,至全国解放政府成立止,中间四个阶段……我馆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过程来教育群众。”④《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第一次会议记录》(1950年3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5003608040001。此后,筹备处开始请调干部、征集文物、筹备展览等工作。

1950年12月下旬,为迎接建党30周年和配合全国掀起的马列主义学习和思想改造热潮,王冶秋向文化部副部长周扬提出筹备“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展览”,目的是通过展览,把已征集到的材料按近30年革命史的顺序展示出来,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教育,广泛征求意见,然后陆续补充材料、不断修改,体现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1951年3月下旬,周扬邀请中央办公厅、中央军委、中宣部、文化部、马列学院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开会研究展览事宜,并听取筹备处关于展览内容和文物准备情况的汇报。会议决定举办展览,并由周扬、王冶秋以及中央军委李涛和中宣部王惠德等人组成展览领导机构。

展览提纲主要根据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拟定,同时中宣部发动各地大力搜集并向中国革命博物馆捐献革命文物。展览范围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展览体系以旧民主主义革命一段做序幕,共分六部分:1、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2、党的建立,包括中国近代工业和工人阶级的发展、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毛泽东同志早期的革命活动、党的一大到三大;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4、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5、抗日战争;6、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1年6月24日,展览在故宫武英殿布置就绪。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查了展览,其中北京市市长彭真指示:“材料欠充实,组织上不够明确、突出,暂不宜公开展览,但在党内可开放,以便广泛的征求意见,陆续补充和修改。”①《关于革博工作情况的报告》(195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5303608040001。

此后,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一方面修改陈列,一方面组织文物征集小组赴华东、中南、西南、东北等地征集文物补充陈列,同时规范整顿组织机构,按照苏联博物馆经验设立了陈列部、群工部、征集保管部和办公室,使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初具规模,从而为陈列的修改提供了组织保障。在修改过程中,中央相关部门、北京市委及一些高校和博物馆负责人和专家对展览进行了审查,1955年中宣部指定田家英、胡绳、黎澍等人负责审查。经修改后,展览于1951年7月至11月、1953年底、1956年9月至10月三次向党内开放。

经多次修改,展览逐渐克服体系混乱,材料不够充实,毛泽东思想、革命烈士、白区斗争、国际援助的表现不够等缺点,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明显提高:1、整个陈列大体上能够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各阶段的大致轮廓,以及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2、内容较前充实,重大事件基本上没有遗漏,普遍补充了新材料;3、陈列形式方面,色调、陈列路线、灯光和建筑的搭配,以及文献、油画、雕塑的配合较好,在风格和气氛上严肃大方。但是,展览仍有不少缺点:内容上,各时期、各组和各单元的中心思想及具体展品研究不够或根本没有研究,整个陈列的思想性不够,有的内容表现得不完整、不深刻,如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土地革命、党的建设等方面,没能充分体现中国革命的伟大、艰苦、曲折;形式上,陈列显得凌乱、眉目不清。②《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关于1955年恢复陈列工作总结》(1955年10月2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5503608010001。

1951年至1956年,反复修改的“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展览”断断续续在一定范围内开放。由于当时文物和资料收集不够丰富,办展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且缺乏办展经验等,展览的体系、表现重点、思想性、政治性以及一些细节和表现形式等存在很大不足。展览每次开放的时间并不长,开放范围也有限,因此并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基本陈列。但是,展览在内容、文物等方面为以后的近现代基本陈列奠定了基础,并在办展流程、组织协调、展览审查、展览开放时机和范围选择等方面为日后筹办近现代基本陈列提供了经验。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展览”初具党史陈列的体系和规模,是近现代基本陈列的基础,并为以后的近现代基本陈列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1961年的“中国革命史陈列”

经过几年筹建,中国革命博物馆在展览、文物征集收藏、机关建设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1957年9月18日,中宣部向中央转报《文化部党组关于所属革命博物馆的方针的意见》,明确中国革命博物馆的陈列内容:“将陈列的内容由目前中共党史体系,逐步扩展,将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等几个阶段都加进去。根据筹备情况,责成文化部党组负责审查后逐步开放。”①《转报文化部党组关于所属革命博物馆的方针的意见及中央的批示》 (1957年9月1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5903608040022。10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批示:“拟予同意,但负责审查的,除文化部党组外,中宣部也必须负责复审一次。”周恩来除同意邓小平批语外,另嘱告文化部党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料收集的差不多的时候,应即着手组织收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史料 (可向何香凝委员、宋副委员长收集,可让她们讲,记录下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资料可以缓一步,并应根据已批准的方针,拟出具体实施步骤。”②《转报文化部党组关于所属革命博物馆的方针的意见及中央的批示》 (1957年9月1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5903608040022。指示明确了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的主要内容由中共党史体系向中国革命史体系转变,审查由文化部和中宣部共同负责,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陈列宣传作用的强调和重视。

1958年8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新建中国革命博物馆馆址,馆址选定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并要求在1959年国庆开馆前布置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陈列,向国庆十周年献礼。

在馆址紧张施工的同时,中国革命博物馆以“大跃进”精神全力筹备革命史陈列。10月,中宣部和文化部党组成立以钱俊瑞任组长、邓拓和田家英任副组长的建馆小组,负责筹建工作。11月24日,建馆小组召开会议,决定成立革命史陈列提纲审查小组,由田家英、熊复任组长,聘请曾三、齐燕铭、黎澍等人审查革命史陈列提纲。

在革命史陈列筹办过程中,中共中央和建馆小组提出革命史陈列应遵循的六项原则:1、陈列范围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时期,陈列品以少而精为原则;2、严格遵守高度的政治倾向性和历史真实性相结合的原则;3、对各个时期我国各地人民群众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党领导的各地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和武装斗争、各根据地的发展和各方面军的活动,都应正确地加以表现;4、按照国际主义精神,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时期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人民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援助要有所表现;5、正确体现党的民族政策;6、出现领导人肖像原则的掌握,以雕塑和绘画出现的以政治局常委为限,照片可从宽③沈庆林:《关于党史陈列工作》(197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7903508542037。。1959年春,田家英召集会议,进一步研究革命史的陈列体系,决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列以七件大事为主。

为增强办展力量,中国革命博物馆陆续向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单位借调干部支援陈列。为进一步充实文物,中宣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宣传部门支援革命博物馆;文化部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博物馆本着“全国一盘棋”的精神支援借调文物;中共中央办公厅通知中央和地方档案部门帮助中国革命博物馆收集历史文献。

1959年9月1日,中国革命博物馆大楼竣工。9月8日至14日,三个时期的革命史陈列在新馆试展。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53人及中央各部委负责人参观审查,周恩来先后四次来馆审查陈列。2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第159次会议专门讨论中国革命博物馆的革命史陈列。会议认为,革命史陈列“旧民主主义基本上很明确,新民主主义主要是贯穿一条红线的问题,表现无产阶级、共产党的这条红线不突出”④《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传达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审查意见》(1959年9月2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590360801002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陈列中毛泽东思想这条红线不够突出,地大物稀,战线太长,气势不够”⑤《中国革命博物馆一九五九年陈列工作总结》(1960年3月2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5903608010023。。会议对陈列中如何表现毛泽东思想、毛泽东领导、统一战线、工农运动等提出一些具体修改意见。会议决定,中国革命史陈列暂不对外开放,先进行修改。原计划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和大楼竣工而展出的革命史陈列未能如期开展。

为更好地领导修改革命史陈列,1959年10月8日,文化部党组书记钱俊瑞邀请田家英、熊复、王宗一、李践为、刘桂五等人讨论革命史陈列的修改方案,提出“突出红线、大事不漏、战线缩短,增强气势”的16字修改方针。根据16字方针,中国革命博物馆分别于1960年1月、5月和10月进行了三次较大修改。1960年10月后,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把社会主义部分的陈列工作停下来,集中力量搞好新、旧民主主义部分的陈列,争取在196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之际公开展出。

196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中宣部、文化部等领导审查陈列。1961年7月1日,“中国革命史陈列”正式对外展出。这一天也是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革命博物馆的正式开馆日。

此次展出的“中国革命史陈列”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年至1919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至1949年)两个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陈列主要表现了七件大事,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反帝运动和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陈列共分五个阶段,即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陈列共展出文物、美术作品等3400余件①《陈列部工作总结 (1958年11月—1961年7月)》(1962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6103608040009。。

中国革命史陈列开放后,观众反应热烈,仅7月3日至8月18日,就接待39个国家的111批外宾参观,如朝鲜、苏联、意大利、印尼等国家的党政代表团②《接待外宾情况》 (1961年7月3日—8月1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620360803000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1966年11月30日,根据上级通知,“中国革命史陈列”关闭,展出时间五年多。

“中国革命史陈列”按天安门新馆址的要求,重新安排了陈列体系,充实了陈列内容,扩大了陈列面积,尤其是陈列中贯穿的红线问题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因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陈列中仍存在许多不够实事求是的问题。

三、1979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陈列(民主革命时期)”

这次陈列早在1970年下半年即开始筹备,虽经多次修改和审查,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时,陈列仍没能对外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条战线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以前的“左”倾错误,党史这个禁区有了很大突破,提出了许多过去不敢接触的问题,有些问题已拨乱反正,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此形势下,应广大群众重新开放党史陈列的强烈要求,中国革命博物馆在陈列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突破禁区,加快陈列的修改。由此,党史陈列的修改有了质的突破,展览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1978年7月至9月,中国革命博物馆邀请各相关单位连续审查陈列,邓颖超多次来馆审查,胡乔木、黎澍、李新连续11次来馆逐段审查。1979年7月24日,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就“党史陈列”开放之事请示中宣部。8月1日,中宣部部长胡耀邦批示:“同意再请一些同志去看看,尽可能避免出漏洞。但形式上不宜搞得太‘神圣’,太严肃,因为这样想,这样作,人们的挑剔就没完没了了。这方面也要解放点思想。”③《中宣部领导批示文物局关于审查党史陈列的报告》(1976年6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7903608010008。根据批示精神,中国革命博物馆邀请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京老同志、中宣部、中组部、统战部、中联部、中央党校、解放军各部、北京大专院校、全国博物馆和纪念馆负责同志等审查党史陈列。审查者基本肯定了这个陈列。经过反反复复的审查和修改后,197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陈列 (民主革命时期)”于国庆30周年之际开放。

修改后的党史陈列除将原作为背景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材料移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陈列”外,仍按历史顺序,分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时期,基本上保持了1961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陈列体系,但对陈列内容作了较大调整和充实。整个陈列共有展品3300多件,陈列面积4000平方米①《中国历史博物馆党史陈列情况说明》(1977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7703608040004。。

修改后的党史陈列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贯穿整个陈列的基本原则是:第一,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是党史陈列的基本原则,凡是既成事实都必须尊重,反映历史事实的文物、资料、照片,都不能任意修改。第二,运用历史唯物论的原则,正确表现个人和群众的关系,按照党的组织原则,正确表现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正确表现党的领导集体。第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毛泽东思想是在实践中产生又指导实践的,党史陈列要用史实正确表现这个过程,不要简单地用毛泽东的著作或语录来代替这个过程。第四,党史是党领导革命人民向阶级敌人和民族敌人进行英勇战斗的历史,党内的路线斗争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不要以“路线斗争史”代替阶级斗争史和党史;在党内斗争中,要区别路线错误和一般错误,无论是一般错误或路线错误,都不要无限上纲,要根据历史事实给予恰当评价。第五,要正确对待犯错误的人,不要一犯错误就打倒,从历史上抹掉。第六,要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七,党史陈列要少而精,不搞烦琐哲学,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党史主流、重大事件,在陈列品选择上要重质量,各种文字说明都应减少到必要程度。②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陈列部:《党史陈列的几个问题》,《党史研究资料》1979年第6期。

在上述陈列原则的基础上,新的陈列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解放事业立下的丰功伟绩。新的陈列打破了长期以来在党史领域中存在着的一些禁区,努力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党的历史。如关于党的创建人,过去的陈列对李大钊、蔡和森、董必武等表现很少,只字不提陈独秀,现在除充分反映毛泽东的建党活动以外,增加了其他党的创建人从事建党活动的资料。对在党的历史上犯路线错误的领导人,过去一度只是单纯地揭露和批判。新的陈列则采取分析态度,既批评他们的错误,又表现他们的正面活动。如适当表现瞿秋白在大革命时期、八七会议和文化反“围剿”中的作用,但批判他的“左”倾盲动主义路线错误;适当表现李立三在工人运动中的作用,批判他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新的陈列否定了林彪、 “四人帮”宣扬的党史就是路线斗争史的谬论,注意充分表现人民大众在党的领导下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图景。同时,对党内存在过的路线斗争也如实作了反映。新的陈列充实了白区斗争的史料,对民主革命时期有影响的党外人士,如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结合历史事件均有所记录。新的陈列出现革命烈士 (包括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将领)100余人,比1961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陈列增加了将近一倍。③《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陈列国庆重新展出》,《人民日报》1979年9月28日。

陈列开放后,参观群众十分踊跃。据不完全统计,从10月1日到10月底,共接待观众59.3万人次,最多的一天达5万人。观众对重新开放的党史陈列的反应非常热烈,“普遍认为‘党史陈列’内容丰富,恢复了党史的本来面目,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党史领域揭批林彪、‘四人帮’,拨乱反正的一个新气象”。④《广大群众和国际友人踊跃参观“党史陈列”》,《人民日报》1979年11月24日。日本共同社报道:“党史陈列馆中,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原副主席林彪的出现,是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忠实于史实的方针搞的,象征着建国三十周年到来后的中国的现代化政策。”①《共同社报道〈中国平静地庆祝国庆节〉》,《参考消息》1979年10月2日。1988年1月2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陈列 (民主革命时期)”结束开放,展出时间九年多。

党史陈列从指导思想上端正被林彪、“四人帮”搞乱的党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使之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修改后的陈列在拨乱反正方面起到了相当的作用”②《中国革命史陈列修改概况》(199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9103608040018。。

四、1990年的“中国革命史陈列”

1979年以后,党史研究和宣传出现了新局面,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日益深入,新的研究成果需充实到陈列中去。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要求各类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课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在此形势下,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改“中国共产党历史陈列”为“中国革命史陈列”,使广大观众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这次陈列修改是1961年7月1日开馆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改。”③《中国革命史陈列修改概况》(199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9103608040018。自1987年至1990年,经大约三年的修改,陈列布置完毕。陈列内容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革命博物馆两次邀请馆外专家、教授、中学历史教员、民主党派、美术工作者等来馆审查陈列,胡乔木、胡绳、龚育之等人先后审查陈列。

与1961年中国革命史陈列和1979年中共党史陈列相比,这次陈列在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变动。第一,把新、旧民主革命部分的陈列仍然放在一起,恢复到1961年开馆时的状况。在陈列体系上,力图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近代革命史,既注意反映近代革命史的连贯性,又注意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既区别了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只作为背景反映的50年代和70年代党史陈列,又区别了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明显区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的1961年的革命史陈列。同时,在旧民主主义部分改变了以前七件大事的体系,力图以历史的线索反映这个时期因帝国主义入侵而发生的社会形态的变化。第二,在充分肯定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作用和历史地位的前提下,加强了资产阶级民主派以及国民党当权派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的革命和进步作用的表现。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在揭露国民党当权派和地方实力派反共的同时,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他们的积极作用。此外,对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海外华侨、国际友人支援中国革命的内容也有加强。第三,在充分表现政治、军事斗争的同时,充实了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如中国近代工业的萌芽和发展、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五四运动前后各种新思潮空前活跃、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国民党统治的确立及其性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统治等。第四,扩大了出现历史人物的面。除著名政治活动家和先烈外,还出现了一批经济界、文教界人士及国民党爱国将领。此外,还改进了序幕厅的陈列,采用以血肉长城为主题的大型陶釉浮雕同文物、语录相结合的形式代替原来的领袖像加语录、红旗的形式。同时,陈列采用大型壁画、摹拟陈列和录像等,以加强形式设计的艺术性。陈列改变了过去所采用的“大事件”和“中共党史”体系,把整个中国近代革命史融为一体,在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同时,注意加强对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也增加了敌、友的材料。从总体内容上看,这次陈列更多的是恢复和靠近1958年建设新馆址时中共中央的指导思想,即作为国家的革命博物馆的陈列应该反映各革命阶级、阶层、各民族、海外华侨、华人为祖国的自由解放所进行的英勇斗争,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的历史。

这次陈列尤其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处理好革命史和党史的关系。在有限的陈列面积中,中国革命史陈列要反映较之中共党史更广阔的历史内容,势必要压缩党史的内容,但消减党史的内容绝不能削弱体现党的领导的方面。二是全面地、历史地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防止片面性。如关于抗战中的国民党,肯定抗战初期其正面战场的表现,抗战中后期在揭露其顽固派反共本质的同时,对其爱国将领在正面战场的抗日功绩也给予肯定表现,使正面战场这条线贯穿抗日始终。修改后的陈列,历史人物大大增加,革命先烈 (包括殉国将领)由原来的123人增加到220人①《中国革命史陈列修改概况》(199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9103608040018。。三是重视挖掘文物和文物组合表现历史,尽量少用文字材料,特别是报纸照片。陈列新增加了一些文物,如早期资本主义工厂的产品商标、詹天佑用的测绘仪器、苏联军事顾问送给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东征纪念相册、何香凝手绘的为捐助抗日义卖的“竹菊图”、渡江战役用的木船、新政协会牌等。陈列展出文物2742件、照片1606张、美术作品66件等,共计展品4555件②《中国革命史陈列展品统计表》(1990年2月1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9003608010018。。

1990年7月1日,“中国革命史陈列”开放。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参观陈列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革命史陈列是一部很好的教材。长江后浪赶前浪,我们要很好地教育下一代,从小孩子开始,由浅入深地进行国情教育。”③转引自孙本尧:《江泽民参观中国革命史陈列时强调要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光明日报》1990年7月2日。参观结束时,他还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挥毫题词“回顾百年革命史,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由于大楼维修施工,1992年10月,“中国革命史陈列”撤展,展出时间两年多,共接待观众155万多人次④《1992年工作总结和1993年工作计划》 (199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9203608040001。。

五、1996年的“近代中国”陈列

20世纪90年代后,中共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尤其是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要求对广大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随着博物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原来的陈列形式和手段急需改善。在此形势下,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利用大楼维修的时机,在原“中国革命史陈列”的基础上筹办“近代中国”陈列 (1840—1949)和“当代中国”陈列(1949—1996),以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展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由于各种原因,后来“当代中国”陈列筹备中断,只有“近代中国”陈列经修改后展出。

自1993年至1996年4月,经过三年努力,“近代中国”陈列布置就绪。这次陈列与1990年“中国革命史陈列”的时间跨度一致,即自1840年至1949年。不同的是,这次陈列采用历史发展和专题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屈辱走向辉煌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看,陈列将近代中国历史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突出重点、强化主题,陈列将整个近代中国历史浓缩为七个部分: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北洋军阀统治,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国民政府统治,土地革命;全民抗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专题内容看,陈列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从1840年至1949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并与封建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陷入苦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史实;3、以浓重的笔墨展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这次陈列的突出特点:一是陈列主题突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主旋律。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民主革命伟大胜利的光辉业绩为主线,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内容以及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曲折进程。二是准确把握陈列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陈列内容少而精,陈列手法大手笔,使历史的逻辑性和专题性相结合;力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①《关于拟请审查“近代中国陈列”的请示》(1996年4月2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9603608010001。,陈列内容重点突出,科学合理。三是掌握好博物馆的特殊语言,陈列形式上采用多种艺术手段,刻意创新,使陈列更形象化、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较之1990年的“中国革命史”陈列,“近代中国”更加注重国情的宣传,增加了科技、文化方面的内容,如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李四光与第四纪冰川、裴文中与北京猿人头盖骨等。陈列共展出2300件实物,其中包括文物、文献、图片、图表、地图、模型、绘画、雕塑、旧址复原、摹拟景观等展品②《中国革命博物馆“近代中国”陈列开放 (新闻稿)》(1996年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9603608010001。。

陈列布置就绪后,中宣部、文化部、文物局、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对陈列进行了审查。1996年6月12日,“近代中国”陈列正式开放。陈列开放后,观众踊跃参观,为满足观众的参观要求,中国革命博物馆从7月1日至9月1日,取消星期一闭馆。据统计,自1996年6月12日至1997年9月,观众达60余万人次,1998年全年接待观众达20多万人次③《“近代中国”陈列概况》(1997年1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199703608690404。。2000年2月1日,因大楼维修,“近代中国”陈列关闭,展出时间三年多。

“近代中国”陈列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为主旋律,切合了当时的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时代需求。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历史研究的深入、办展人员经验的日益丰富等,陈列在修改和审查方面的大规模反复和曲折大大减少。这表明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下,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逐渐取得了学术共识,且经过博物馆多年的发展和积累,近现代基本陈列日渐走向成熟。

六、2011年的“复兴之路”

为适应博物馆和文化发展的需要,2007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始进行改扩建工程,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物和人员搬迁。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对广大群众进行形象的国情和历史教育,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影响力,在改扩建工程施工的同时,2007年3月,中宣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八部委组成“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领导小组,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展览的承办单位之一,联合筹办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以下简称军博)展出的“复兴之路”展览。在中宣部等八部委的直接领导下,展览历经十次修改,于2007年10月13日在军博开幕。展览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至2007年的曲折奋斗历程。2009年5月3日,展览闭幕。

在这次展览的筹办和修改过程中,2007年10月9日,中央领导审查展览时指出,这个大型展览“回答了中国人民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将来进入国家博物馆作为基本陈列要进一步征集史料,按复兴的主题充实成为一个权威的常设展览”④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国家博物馆年鉴 (2007年)》,内部资料,第38页。。这初步明确了大型主题展览“复兴之路”将作为改扩建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近现代基本陈列长期设置。根据指示精神,2007年1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始筹备“复兴之路”基本陈列。2008年1月14日,中央领导到中国国家博物馆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要把“复兴之路”展览作为一个重大政治任务,认真做好“复兴之路”展览在国庆60周年前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准备工作①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国家博物馆年鉴 (2008年)》,内部资料,第15页。。

由于距离开展时间只有一年多,陈列筹备异常紧张,中国国家博物馆迅速调整改扩建工程工期,重新全力投入“复兴之路”的修改工作中。陈列内容设计按中宣部领导关于“主题不变、线索不变、框架不变”的指示精神,在军博展出的“复兴之路”内容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陈列以把握主线、突出重点、着眼世界、正确导向、准确生动为办展原则,以历史编年结合相关专题为架构,着重围绕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大抉择、重大活动和重大成就,集中反映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人士为民族复兴进行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光辉历程,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用事实说明‘三个选择’”②《中国国家博物馆关于〈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汇报提纲》(2009年9月1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200904012901568。。在陈列筹备的过程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多次邀请馆内外专家召开座谈会,调整陈列内容和方案,八易其稿。在吸取中宣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等领导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文化部和中宣部审查后,2009年9月25日,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因改扩建工程尚在进行,11月25日展览闭幕。

经过两个月的展览后,根据中央领导、中宣部及广大观众的意见,国家博物馆又一次启动陈列的修改完善工作。2011年2月25日,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审查“复兴之路”基本陈列,认为经过认真修改,陈列明显上了一个大台阶,陈列的表现方式丰富多彩,达到了新的水平,可以称得上是重大历史题材展览中的精品,已经达到开展的要求,整个展览方案比较成熟,同意正式对外展出。③《中央领导同志现场审查“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修改工作》(2011年3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201119207400003。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出了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④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国家博物馆年鉴 (2011年)》,内部资料,第82页。,全面展示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2011年初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探索历程。陈列回答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陈列共分五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在军博展出的大型主题展览相比,基本陈列“复兴之路”陈列面积增加近一倍;内容更加丰富,时限延长一年半;文物更充实,由军博展出的630余件增至1280余件套;艺术性更突出,新组织创作和选用一些馆藏经典美术作品,比军博展出时多27件⑤《中国国家博物馆关于〈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汇报提纲》(2009年9月1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档案号200904012901568。;展示手段更多样,并采用高科技手段,突出对重点内容的表现,增强展览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此外,展览的展示氛围更浓厚,人性化设计加强,制作更精美,文物保护更科学。

2010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作为新馆开放的第一个展览,2011年3月1日,“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重新对外开放至今。

“复兴之路”由最初的大型主题展览到基本陈列,经过了约三年的时间。陈列首次以展览的方式全面展示了自1840年至2011年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宏大主题。作为近现代基本陈列的展示内容,中国国家博物馆历史上曾几次筹备关于1949年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展览,并且在文物和资料的收集、展览内容和形式设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展览本身和历史时机不成熟,关于这时期的基本陈列屡试未果。正是在多年准备的基础上,“复兴之路”第一次以基本陈列的形式展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丰富历史内容。

七、启 示

60多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近现代基本陈列的名称、主要内容等多次改变。梳理近现代基本陈列的演变和修改过程,分析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得出一些历史的启示。

第一,近现代基本陈列的主要内容,大致可看作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近现代史的交替和反复过程。自1950年中国革命博物馆成立60多年来,近现代基本陈列大体经历了“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革命史”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 “中国革命史”(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中国” (1840—1949)—— “复兴之路”(1840—2011)的反复和演变。这涉及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区别和联系。因此,不同时期近现代基本陈列的变化不仅是名称的改变,其展览内容的时间跨度、宽度范围、展示主题和对象等也有所不同。

第二,近现代基本陈列的几次反复和修改,既不是简单的相互否定,也不是机械的复原或恢复。每次陈列的筹备和修改都集结了各个时期近现代史学界的著名学者和相关研究单位,凝聚着大量近现代史研究者的心血。在各个时期的修改中,北京各高校、党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抽调一些干部和专业人员支援陈列的修改和审查,范文澜、胡绳、胡乔木、田家英、黎澍、李新、龚育之等近现代史专家亲自审查展览。陈列的历次修改注重吸收当时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保证了近现代史基本陈列的学术质量。如在“文化大革命”后的陈列中,对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等人的表现更为客观;90年代后随着中共一大研究的深入,陈列展出了13位参加者的照片;随着洋务运动研究的发展,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更加客观;等等。近现代基本陈列从无到有,由简单罗列到细致考究,每次陈列的范围、框架、体系、主题等各有不同。在陈列的屡次修改过程中,一些新征集的文物不断充实到展览中,陈列体系更为清晰,思想性逐步提高,陈列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性日渐完善。

第三,近现代基本陈列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宣传性,陈列内容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迹,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因具有较强的政治和宣传作用,每次陈列的修改时间长、反复审查且参与审查和审批的人员范围广、层次高,陈列的修改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导。因与现实联系密切,近现代基本陈列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迹,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明显反映在陈列的修改过程和内容中。如在1979年拨乱反正进程中完成的中共党史陈列,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恢复历史本来面貌,不仅受到社会欢迎,也在舆论上对当时党和国家的拨乱反正作出了博物馆的贡献。这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的宣传和教育功能,也是博物馆发挥政治功能的一个高峰。正基于此,多年来关于近现代基本陈列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宣传性和学术性的讨论从未中断。对近现代基本陈列如何表现历史,如何在追求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处理和把握好政治性与宣传性的问题等,仍是值得讨论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博物馆实践的丰富也带动了博物馆理论的发展。60多年来,随着近现代基本陈列的修改和演变,中国国家博物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陈列体系,并对陈列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及相互关系等诸多宏观和具体问题开展讨论,丰富了博物馆学的内容,带动了博物馆理论的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革命史国家博物馆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博物馆之夜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芬兰国家博物馆扩建项目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卡塔尔国家博物馆
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浅谈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设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