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棚 徐迎春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P31-32。这一具体表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所作的简洁凝练,是新时期我国思想文化方面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确立以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换言之就是如何把“三个倡导”贯彻落实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成为凝聚13亿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于文化之中,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长期普遍遵循和坚持的价值原则和目标方向。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的内在关联性,从文化视角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无疑为我们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基于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判断标准,是人们把握价值关系的特殊观念系统,是人们认识处理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总和”[2]P81。它所反映的是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系统中最核心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观点和看法,它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运动、制度和形态之中”[3]。对于所谓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在综合了160多种文化定义后认为,文化就是“一个成套的行为系统,其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4]P125-126。具体来说,文化要通过两种形态表现出来,即外显的物质实体、行为方式和内隐的价值观、意义系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观内涵于文化之中,是优先以文化观念为载体生成的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的价值取向。它是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灵魂,是一种社会主义在文化层面上的自我认同和彰显,其本质由民族文化决定,其性质由文化性质规定,其内容和形态由文化制约。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凝练,就充分包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文化内涵。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可以从民族文化关于“治国兴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文明古国,辉煌灿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等表述中寻找文化根源;比如在全社会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可以从民族文化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曩古之世,无君无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等表述中汲取文化力量。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和支撑,它们之间内在相连,融为一体。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同样以文化为载体,不断向前推进。
从本质上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通过文化资源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大群众接受、认同的过程。文化的过程只有通过蕴含和融入价值感受与价值体验、价值抽象与价值反思,进行文化熏陶、文化感染、文化传递、文化激励和文化教育,帮助大众汲取文化精粹、获取文化力量,把握价值内涵和价值意义,完成文化传递——文化认知——文化理解——文化接受——文化认同——文化共识的发展过程,才能最终形成核心价值观。同时,文化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多样化路径。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当前,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态势。这种变化给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导致和加剧了文化情景的复杂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给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一些文化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蕴育的。中国几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积累和沉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基础。阻断历史的延续、隔断文化的传承或中断文化的发展,都会导致社会核心价观如同“一个掐断脐带、没有母体滋养,并且不知我是谁的残缺婴儿”[5]。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性以难以抗拒的力量正在改变着社会发展的格局、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文化和价值需求,传统文化在面对现代性的冲击下不断被解构,其主导地位和权威优势也受到了严峻考验,使得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优势难以得到稳固。具体来说,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性的挑战有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脱节。传统文化的内容难以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难以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加之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方式不当、手段陈旧,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大大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递与认同;二是传统文化的保守封闭与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之间存在着断裂,限制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三是传统文化的权威性与人们的主体性、自由性产生了矛盾冲突。现代社会里,人们的主体意识、自由意识不断觉醒,人们的价值选择也日益多样化,人们不再迷信权威,单一的传统文化价值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近年来,全球化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推进促成了我国文化多元形态的形成。这一形态的发展虽然适应和满足我国不同人们的复杂文化需求,有利于创造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但同时,“由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扩张,全球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西方化’的过程”[6]P258。因此,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多元文化也将给我国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机,想方设法在中国社会推行他们所谓的“西方先进文化”(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文化),企图通过文化渗透战略,达到“西化”、“分化”与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
从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施的资本主义文化渗透路径来看,他们往往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为武器,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掩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的行径,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以图占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从思想文化领域扰乱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最终实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权的目的。目前,这些西方的错误思潮在中国有一定的市场,并被一些人作为“普世价值”而顶礼膜拜。可见,东西方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在今后将会长期存在,并呈现出激烈交锋的态势,这一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也会给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大众文化是指利用工业化手段批量复制的,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借助大众媒体传播的,适合都市大众消费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7]改革开放之后,大众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驾齐驱,兼具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消费性等特征的当代中国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8]。
大众文化本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价值功能。可是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下的商业竞争以及利益主体的分化与多样化需求,大众文化在追逐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以满足大众的娱乐、消遣为目的,日益平面化,逐渐曲解和背离了大众文化应有的本义,甚至在倡导的价值理念、价值原则上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显而易见,大众文化中的不良发展部分,给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具体而言,大众文化发展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势必挑战中国传统的幸福观念、勤劳节俭和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念,消弱和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冲击和弱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9]。另外,大众文化中带有的低俗、庸俗和恶俗的有害元素与负面信息,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进一步加剧了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突。
“网络文化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10]由于目前我国网民的人数和规模急剧增加(截止2012年12月底,网民数量已达5.64亿,居世界首位),网络文化对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影响日益扩大。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网络文化给我国网民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更加突出明显。网络文化一方面因其开放、及时、平等、交互、无政府等特性在提升民众的话语平等、丰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渠道以及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等方面发挥着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因自身的虚拟性、隐匿性特征,为网民摆脱传统思想与价值观的束缚提供了自由空间,在相当程度上导致网络文化的自由主义理念在虚拟社会里大肆横行。有些人有意识地利用网络文化推行自己的价值观;有些持不同政见者借助网络文化大放厥词,甚至与政府对抗;还有些人极力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大肆鼓吹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这些网络文化自由主义的盛行很容易导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与分解,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发展。
网络文化实质上也是一种技术文化,从网络技术的特点来看,网络文化具有全球化的趋势,这为西方国家加速推行其“文化霸权”提供了技术便利。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展开了文化霸权攻势,他们利用信息优势和对网络信息的控制权,在网络上散布各种政治谎言和意识偏见,恶意诽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形象,企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上表现的霸权主义行径,不仅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严峻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消解了我国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文化领域,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面临着多元文化带来的挑战。笔者以为,其有效应对之策,还应从文化问题本身着手,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价值支撑。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提升与超越,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之源,也是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认同的现代需要。社会发展的现代化,需要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变,但这并意味着传统文化就失去了自身的优势。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中的诸多优秀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导向价值。
在现代社会,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不断赋予其生命力和活力,根本方法就是:一是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现代人的需要,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更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二是要实现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包容、互鉴。要不断加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的精华,摒弃其腐朽、糟粕、落后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激烈竞争中保持先进性,立于不败之地;三是要创新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科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网络媒介资源,创新和完善传统文化传递、宣传和教育的内容、理念、途径、载体,全方位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要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着手。而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标签。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鲜明的民族个性,反应民族文化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在多元文化和西方思潮的冲击下丧失民族的属性,沦落为其他文化的附庸。
传统文化要保持民族的特性,不能囿于传统文化的框架下、氛围中,还要积极走向世界,融入到世界文化中去,这就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秉承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尊重民族和历史的原则基础上,还要进行民族文化的创新。加快民族文化的创新,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一个方面要培育民族文化的自信。引导民众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坚信传统文化具有优秀的思想和强大的精神内核,对于传统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要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坚持对民族文化的提升与超越,保证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样才能不畏惧外来文化的侵袭。另外还要坚持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具有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以积极自信的姿态迎新外来文化的挑战。另一方面要进行民族文化的自觉。在当前多元文化和各种思潮激烈交锋、相互碰撞的背景下,我们要立足本国国情,深刻把握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内不断反思民族文化的利弊优劣,剥离民族文化的糟粕,对外不搞文化霸权,对待外来文化不要盲目排斥一切,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思想,实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平等交流、良性互动。同时,要将“创新的民族文化融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实现两者的共荣共建”[11]。
当前,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文化中的引领作用以及大众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对大众文化进行有效整合与拓展。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两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大众文化的价值引导性与消费娱乐性的关系,把大众文化的价值导向意义与消费娱乐意义兼顾平衡好,既不能脱离大众文化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与欣赏情趣,也不能无视大众文化的价值导向意义;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大众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在发展大众文化产业和生产、经营大众文化产品时,要坚持两个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始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其次,要有效整合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资源优势,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效应。一方面通过主流文化来引领大众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另一方面要以精英文化来提升大众文化品位,即通过“构建当代文化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大众文化的人文意识和精神境界”[12]。最后,构建一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文化的长效机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贯穿到民众的日常工作、生活、消费中去,融入到大众文化的产品创作和生产之中,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推广、制度保障等,形成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教育、传播等各方面的长效机制,经过常抓不懈的努力,使之内化为民众的价值观念,外化为民众的日常自觉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大民众认同的关键在于培育,而发展网络文化无疑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之一。当前形势下,注重网络文化的生态建设,应从三个方面开拓路径:
1.创造网络文化产品。首先,创作开发的网络文化产品应当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核,能够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以满足广大网民的文化精品为目标;其次,善于挖掘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资源,对其进行加工,转化为网络优秀文化产品;再次,开发网络文化产品,当前要积极推进创意品牌和网络游戏两个重点领域的建设。众所周知,创意品牌是网络文化产品的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而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能够重点开发这两个方面,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其中,既能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也能引导网络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2.建设网络文化传播平台。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文化传播平台,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同时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传播平台的服务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传播出去。具体而言,一是建立专题网站,打造显性教育平台。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要在网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13]。二是强化舆论引导,打造隐性教育平台。网络通常与人们的学习、娱乐、消费、工作紧密相连,网络可以通过微博、博客、论坛、邮件、图片、视屏等载体,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隐性培育的作用。三是开展网络交流互动,打造沟通平台。例如,政府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可以把网站做成便民、利民的重要窗口;官员、学者与网民沟通交流,可以通过BBS实现网络互动,可以通过网络有奖征答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
3.营造网络文化生态环境。良好的网络环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失衡的网络环境将会使网络使用者引向错误的方向。积极构建整体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首先要牢固树立网络阵地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自觉抵制网络文化霸权;其次,要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约束无序行为。加强网络法律和网络道德规范的制定,严惩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最后,要加强网络监管,净化信息污染。要抓好源头治理,加强IP管理与分配,切断违规网源;“加强日常监管,设立违规信息纠察机制、举报机制以及网络用语分级机制等,对互联网、声讯台、手机短信等发布内容进行审查、过滤,及时删除并查处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淫秽、色情、赌博、暴力、迷信信息”[14];同时还要设置网络投诉举报热线,发挥舆论和公众的监督作用,使不良信息、违规信息没有藏身之地。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郑洁.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徐国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辨微[J].兰州学刊,2008(01).
[4]罗伯特.鲍柯克,肯尼思.汤普森.宗教与意识形态[M].龚方震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5]欧清华.全球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科学社会主义,2009(02).
[6]叶飞霞,刘淑兰.引领文化与文化引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李金蓉.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的冲突与互补[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02).
[8]许士密.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J].求是,2002(06).
[9]李建国.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01).
[10]朱瑞海.网络文化双重效应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3(06).
[11]张苗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解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2).
[12]郑文涛.大众文化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08).
[13]胡锦涛.在网上建设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中国信息界,2007(05).
[14]关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