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卫红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等要求。而在具体实践中,杭州市通过将同质均等的理念引入城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早已尝试践行相关的要求。杭州市认为,推进城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同质均等建设,是指通过必要的制度安排和载体创新,努力创造有利于城乡基层党建均衡发展的条件,使城乡基层党组织在工作理念、工作能力和工作环境等方面拥有同样的品质,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转化为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推动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为了能更好地深化这项工作,2012年4月至8月,由杭州市委组织部和杭州市委党校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对上城区、高新区(滨江)和桐庐县等杭州市6个区、县(市)展开实地调研,期间召开由民政、农办、综治等职能部门参加的座谈会以及街道、村(社区)负责人,普通党员,村(社区)群众参加的座谈会十余次;委托杭州市城调队在全市300个村(社区)发放调查问卷618份。在对统计数据和各类素材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课题组对杭州市的相关经验进行了归纳,对未来的建设路径提出了构想。
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把服务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的一种基层组织模式和工作形态。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所指的“服务”,主要包括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四个方面内容。①引自2010年中共浙江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深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推进城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同质均等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优化服务功能、组织功能和整合功能,在功能再造中扩大社会影响。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的发展阶段,也进入了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②课题组:《基层党组织建设热点、难点、着力点》,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10页。与这一历史性要求相适应,打破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原有的隔阂,进而构建一个覆盖城乡的纵向贯通、横向连通的党建网络大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党在一系列的报告中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党在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和“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以实现城乡之间党的基层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前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等要求。这些方针和要求是新形势下党员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是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组织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将中央的这些精神落到实处,关键是抓好服务的理念和水平,抓好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抓好新形势的人才队伍建设,抓好统筹城乡的全局观。而推进城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同质均等建设,恰恰是以这些要求为起点,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作出的有力探索。杭州市通过这一工作,疏通了城乡党建中的互动瓶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强化了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功能,诠释了“服务是什么”、“为谁服务”、“怎么服务”等问题。
对于现代社会的基层党组织来说,服务功能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它的发挥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政党执政走向成熟的标志。从我党的建设实践来说,提升执政能力尤其是执政为民的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就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随着市场改革的推进,广大群众更多需要基层党组织为其争取民主权利,维护正当利益;需要基层党组织提供技术、生产经营等信息服务,推动经济发展;需要基层党组织切实解决孤、老、病、残、寡的生存困境,提高生活品质,而这些无一不是以“服务”二字为基础。因此,目前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思路必须从之前的“管理为主”转向“服务为重”上来,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深化为服务优势,真正成为基层社会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而推进城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同质均等建设,可以细化城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要求,将优质的服务理念渗透到城乡基层党组织的运作中,将一流的服务环境营造在城乡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的环节中,将出色的工作能力展现在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中,使服务的品质更上一个台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涉及中国长远发展的战略事业,是我们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伟大成果。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领导各级组织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党在农村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的战斗堡垒。不断探索和完善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切实途径,是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必须把倾听群众呼声、化解基层矛盾作为村级党组织服务村民的重要举措,把帮助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作为村干部履职承诺的重要内容,把解决村庄整治、农村建房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村委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而推进城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同质均等建设,可以通过部门联村居、领导联项目等渠道达到以城带乡;通过城乡间的村企联合、文化联合达到城乡互促;通过城乡一体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达到双向受益,进而消除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短板”,充分实现城市带引、协助、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功能。
截止2011年12月,杭州市共有34313个基层党组织,其中社区党委548个,村党委577个,村党总支1150个。2011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065元,但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5245元。这说明,尽管村级基层党组织的数量远远多于城市社区,但乡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在此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引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成为其重要的使命和任务。所以杭州市在具体实践中,将“同质均等”的理念与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将城市社区的成功经验与农村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于城乡联动发展,共同提升。
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趋势,积极创新组织设置,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服务功能的重要依托。杭州市总结运用社区建党委、楼道建支部的成功经验,调整优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一是“上提下分”。对党员人数在30人以上和80人左右的村党支部,分别升格为党总支和党委,新建村党委352个、党总支645个;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从行政村延伸到自然村和村民小组,新增组级支部、特色支部3710个,支部党员平均人数由调整前的43.2人减少至23.5人。二是建立产业联合党组织。按照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以产业链为依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公司加农户等生产联合体中建立党组织5352个,实现党组织以企带村、共建双赢。三是探索农村区域化大党建。发挥乡镇(街道)社会工作党委作用,构建以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辖区单位、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模式,增强党组织领导和服务城乡统筹的功能。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因此杭州市始终把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点来抓,着力深化“领头雁”工程,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推进城乡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多渠道选任。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鼓励外出创业致富能人、退伍军人、有经营管理才能的进城务工人员回村任职;选派市、县、乡机关事业单位的中青年干部和科技人才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积极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党员人才工程”建设,实现了城市优秀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2004年以来,已选派25348名农村工作指导员、547名科技特派员、2272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极大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二是健全激励保障。市委按照全面覆盖、财政全额支付、公平合理、绩效挂钩的原则和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的要求,全面解决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基本报酬。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基本报酬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优先保证。全市各级财政安排6000万元,区、县(市)落实县乡财政2900余万元,着力解决未享受养老保险的离任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生活补助。对担任过村“两委”主要负责人5周年以上且正常退职、未享受养老保险的,实行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的生活补助。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把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纳入整个干部培训规划,按照分级负责、全面培训的要求,整合运用城乡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农村基层干部的集中轮训。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区、县(市)或以上的集中培训,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经所在乡镇(街道)党(工)委认可,区、县(市)委组织部审核同意,费用由区、县(市)、乡镇(街道)和村干部个人按照2∶2∶1的比例分担。四是拓宽发展空间。畅通优秀村干部进步和发展的渠道,逐步建立从农村基层一线遴选和培养干部机制。2008年以来,从社区工作者中定向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89名,公开选拔处(科)级领导干部61名,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内动力。据统计,被问卷者对其所在村(社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感到非常满意的占50.6%,感到满意的占45.7%,满意率达到96.3%。
有钱办事、有房议事、有人干事,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同质均等建设的重点。2008年杭州市委出台了社区新政,解决了社区党建工作保障问题。同时以城乡一体化为标准,推动建立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支持保障机制。一是加强阵地建设。从2007年开始,在县、乡、村三级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已建成13个县级、175个乡镇(街道)和1226个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并推动向工业园区、商务楼宇、文化创意园、集贸市场延伸,建立了52个党员服务中心站点,逐步实现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网络的全覆盖。问卷结果显示,有95.8%的被调查者知道其所在的村(社区)成立了“党员服务中心”;对中心发挥作用的满意率达到91.3%。二是健全信息网络。全市筹措专项资金6747万余元,建成农村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7014个;开通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和乡镇(街道)远程教育直播平台,实现城乡党建网络对接、党建信息共享,以信息化促进城乡党建联动发展。问卷数据显示,被调查者知道村(社区)已经建立党员教育管理信息网的占92%。三是落实经费保障。对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10万元的村,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由市县乡三级财政予以补足。村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每年6万元、5万元和4万元的工作经费和50元/人党员活动经费基本落实到位。
杭州市从2007年开始,在完善“49100”帮扶工程基础上,开展了“联百乡结千村帮万户”等活动,通过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一是推进互益共赢。全市组建帮扶集团206个,参与企业2894家、部门976个,结对乡镇(街道)167个、行政村2093个。市领导带头建立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牵头协调帮扶集团的成员单位深入结对乡镇、村,指导党建工作、落实发展项目。各帮扶集团成员单位的党组织和党员着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推动实施共建项目6982个,完成投资总额38.82亿元,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农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二是推进互帮共建。城乡基层党组织结成对子24954个、有119800余名党员参与。通过结对活动,城乡党组织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议服务之道,共商发展之路,共谋创新之举。具体操作中,有“请上来”,即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入城,以跟班工作、社区挂职等形式学习、交流管理经验;有“送下去”,即组织专家讲师团,以流动党校、流动技校、农民夜校等为载体,将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指导新农村建设;有“走出去”,即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开阔视野,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三是推进互动共抓。按照城乡共管的要求,杭州市制定下发《关于做好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和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完善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目前已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77个,广泛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实行流入地属地管理、流出地延伸管理的办法,强化流动党员的管理。
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建设城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落脚点。杭州市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建立“片组户”民情联系制度。针对基层党组织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城乡基层同步推开“片组户”民情联系制度,特别是在农村全面建立以村“两委”干部为片长,村属支部为基础,全体党员和村民组长为骨干,覆盖全体村民的民情联系网络,广泛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党员志愿者等争创活动,推行以乡镇(街道)为主体,划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区域,组团开展活动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实现民情联系无遗漏、村务管理无盲点、为民服务无缝隙。二是创新特色服务载体。根据地区实际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载体,探索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服务群众的共赢发展模式。比如桐庐县基层党组织探索出一套“党支部服务站+企业+群众”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新模式,把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缓解企业用工难和促进百姓就业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杭州市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有效尝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先进的服务理念是科学执政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政为民思想的具体表现,是党的先进性理论的重要阐释。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基层党组织,以先进的服务理念为基础,这是党建工作保持系统性、一致性、协调性的关键,是实现党建工作终极目标的前提,是服务走向深入、先进得到强化的重要路径。虽然农村党建与城市党建在服务内容上存在属性差异,比如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企业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等,农村村镇党组织服务的对象是农村党员、村民等,但是“民主促民生”、“加强民情联系”、“统筹区域党建”等先进理念同样适用于城市和农村,服务于城市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永远是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共同课题和共同追求。
服务能力是执政能力的具体展现。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执政能力的优劣,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对于城乡基层党组织来说,拥有优质的服务能力,就能创新服务载体适应经济、社会改革的要求;就能统筹协调各方化解面临的棘手矛盾;就能整合服务资源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突出的服务能力往往被群众所称道:比如滨江彩虹社区运用现代技术结合传统的管理方式,创出“金管家”新型服务平台,实时整合社区物业、业主委员会、地区单位、党员、百姓、志愿者等力量,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而在浦联村,村民在座谈时说:“现在农村社保、福利都提高了,老百姓对村里面负责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孔书记能力很强,自己的企业做得好,还能静下心来带领村里做些事情,这是我们的福气。”调研中我们发现,现在村民群众对村干部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清正廉洁问题,而是对村干部服务村民的能力、尤其是带领致富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问卷统计显示,在回答“您认为城市化进程会对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哪些挑战”一题时,有68.2%的调查对象的回答是“如何带动村级经济发展”,远超其他选项。
杭州市这几年对城乡基层党组织财政政策支持的力度有了较大提升,尤其是按党组织的规模分别给予一定的财政经费保障,让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有了“底气”。另外通过区域化大党建、“百千万”工程、“网组片”民情联系制度等,将一些企业、社会团体的支持力量引入基层党建工作,将党组织的服务和社会服务体系接轨,将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基层党建均等建设相结合,使城乡基层党组织的服务环境总体上了一个台阶。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对所在村(社区)的组织活动场所感到非常满意的占43.3%,感到满意的占47.5%,满意率达到90.8%,这说明,近几年杭州市的一些党建专项投入对于城乡基层党组织服务环境的改善成效显著。
在同质均等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告诉我们,矛盾的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推进城乡党建的同质均等建设不是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要求城市和乡村的基层党组织采用一样的模式,或者马上达到一致的效果,而是要抓住和倡导可以“同”和应该“同”的地方,比如理念、能力、环境等,使城乡党建共上一个台阶。不切实际地盲目趋同只是表面的“同”而已,不但不能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而且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要区分和引导“异”,抓住各个层面服务的侧重点,彰显特色性。比如说对于杭州市目前三种类型的基层党组织来说,城市党组织须着眼于“需求服务”——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多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农村基层党组织须着眼于“发展服务”——加快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和民生事业;转型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应须眼于“引导服务”——引导农村社会形态逐步向城市社会形态转变、村民意识向市民意识转变。推进城乡党建工作同质均等化建设,应
该结合各类基层党组织近期目标和发展愿景,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指导与服务。
总之,杭州市的经验告诉我们,推进城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同质均等建设,既要树立较高的标尺,使城乡基层党组织在理念、能力、环境等方面达到同样的品质;又要加强城乡间的资源整合,创造有利于城乡党建均衡发展的条件;还要根据城乡地域差异凸显不同的服务特色,以群众利益为导向,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完善城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同质均等建设既需要剖析、解决现实问题,更需要放眼未来,有一个系统而深远的思考。
1、树立“大党建”理念,从战略化高度统筹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树立“大党建”的理念,就是建立起城乡党建“一盘棋”的思想,有计划地组织动员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党组织联起手来,通过组织联建、党员互助、活动互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让全体党员和干部认识到,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是一项纯粹的党务工作,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因为科学发展观要消除的城乡“二元”结构,包括城乡基层党建格局的“二元”结构;科学发展观要实现的“一体化”,包括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体化”。在落实“大党建”的过程中,一是要把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工作作为一个全局性的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二是要把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大力推进与相邻村庄、结对城区的融合互动。要整合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资源和外在资源,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流失以及利用成本过高、效能不理想的问题。三是要把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工作作为一个长期性的工作,积极培育小城市、中心镇,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要制定实施山区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山区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山区经济强县做强做大。
2、树立“大服务”理念,从一体化视角推进农村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公共服务建设。所谓“大服务”,就是集广覆盖、一体化、均等化为一体,不仅服务于党员、群众,也服务于企业、团体;不仅服务于党组织及其成员,也服务于其他社会成员;不仅研究服务本身的内涵,也将教育、管理等视作一种服务。例如农村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这两者都是以服务农村为落脚点,着重增加农村的服务供给。两者的服务通过内在的联系相辅共进:一方面,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直接决定着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工作,如果没有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模式,没有党员干部的为民之心和细致服务,公共服务的政策难以落实,工作难以拓展,均等化的效果难以呈现。另一方面,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是农村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生活实际当中。而公共服务均等化事关老百姓的贴身利益,事关老百姓对党和政府提供的服务的评价,事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增进公平的理念。所以农村的基层党组织一定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把每一个跟“服务”有关的“因子”都调动起来发挥作用。
3、树立“大管理”理念,从全局化视野构建统筹城乡党员管理的新机制。对党员队伍的“大管理”,是指从原来的单向被动式管理为主向双向互动式管理为主转变,从传统管理手段为主向现代科技管理手段为主转变,从静态管理为主向动态管理为主转变,从强制型管理为主向服务型管理为主转变。从全局视野构建统筹城乡党员管理的新机制,就是要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党组织责任共担、齐抓共管、灵便快捷的机制,保证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够及时地与原所在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在构建动态反应、城乡一体的党员联系网络中,流入地党组织要与当地公安部门搞好协调,依托流动人口信息资源系统建立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流动人口和流动党员数据的互通共享。流出地党组织要做好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使用、组织关系接转等工作,把流动党员的底数和流向摸清弄准。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党组织要及时沟通,密切配合,根据地缘、人缘、事缘等有关情况,建立城乡支部联谊会、成立友好支部、共同开展“党员活动日”等活动,促进交流和沟通。
4、树立“大培训”理念,从系统化框架出发构建党员群众的教育培训网络。“大培训”是指在党员和群众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范围等方面大胆尝试,系统组合、系统分层和系统布局,在深入探究中形成一个更加丰富和高效的培训网络。一是要系统组合。培训内容上不仅局限于形势政策分析、党的基本知识、思想品德修养等传统培训内容,还包括现代科技知识、农技知识、医疗保健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培训形式上不仅局限于请老师授课、观看录像资料、座谈交流等传统模式,还包括外出考察、借助新媒体实时传递党建新信息、党建知识竞赛等新的方式;培训范围上不仅局限于本辖区内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还包括外来流动党员及对党组织有感情的人员。二是要系统分层。要根据党校、农校或其他培训学校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分层、分批、分阶段组织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参加学习,以使教育培训的效果落到实处。三是要系统布局。基层党组织要关注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利用电化培训、电视广播学习等新的教育培训渠道,拓宽获取和更新知识的来源;要关注普通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不断提供新观念和新技术,提高他们改善自身生活品质的能力;要关注要村中年轻人的教育培养问题,通过前瞻性的服务为新农村的未来打下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