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与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

2013-01-30 03:55:28曾晨英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围剿人民战争敌军

□曾晨英

(江西省宁都县博物馆,江西 宁都 342800)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与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

□曾晨英

(江西省宁都县博物馆,江西 宁都 342800)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与人民战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红军之所以确定“诱敌深入”为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战略方针,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战略退却到根据地内腹心地域,依靠根据地内有利的人民和地理条件来改变敌强我弱的对比,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最终打败敌人的“围剿”。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就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

第一次反“围剿”战役;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此役的胜利,极大地树立了苏区军民战胜强大敌人的信心,使红军在九个余月的时间里,连续挫败了60万国民党军的三次军事“围剿”,由此,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苏区——中央苏区,并催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红军何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以相对弱小的兵力装备,挫败强盛的敌军?剖析这次战役,毋庸置疑,取胜的原因在于确立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毛泽东、朱德的正确指挥,红军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以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等诸多因素。此外,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因为有根据地人民的全力支援。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就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

一、“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蕴含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是“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胜利,而这一战略方针能够最终确定和顺利实施,其核心就在于有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作有力支撑。1930年10月,蒋介石在结束蒋、冯、阎军阀大战后,纠集了国民党10万兵力,企图在短时间内把逐渐壮大起来的红一方面军消灭于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流域。形势十分的严峻,但此时党内和军内有部分同志并没有完全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刚刚攻下吉安城,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加之,由于党中央的交通联系一时中断,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对立三“左”倾冒险主义批判精神未能及时传达到红一方面军和赣西南苏区,因而,红军中有许多官兵们仍然热衷于进攻南昌、九江、武汉等大城市。针对这一思想,毛泽东尖锐地指出:“没有群众条件是很难占领中心城市的,也是很难消灭敌人的。”[1]他还审时度势地提出,大敌当前,必须制定符合红军现状的战略方针,做好如何应敌的准备,才是红军的当务之急。10月25日,毛泽东在新余罗坊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联席会议,就红军的反“围剿”战略方针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会上两种意见僵持不下,一种意见是在“白区打击敌人”,一种意见是“退到根据地内部来打”,前者的意见是在白区打不会打烂根据地人民的坛坛罐罐,也就是说不会使根据地人民受到损失。但毛泽东认为,在兵力装备等都明显弱于敌方的情况下,只有靠战略战术来改变敌强我弱的对比,依靠根据地人民的支援来打。于是在会上,毛泽东根据敌情变化首先提出:“在强大的敌人进攻面前,红军不能去冒险攻打南昌,南昌是敌人重点驻守的地方,红军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攻打大城市;红军必须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退却到根据地去,选择好战场,创造有利条件,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把敌人放进来,才能集中力量消灭敌人。”[2]P260但这一符合当时红军现状的正确战略方针,在会上并没有达成共识,“毛泽东同志用许多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动地解释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他指出:‘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时地打烂坛坛坛罐罐,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烂坛坛罐罐’。最后这个正确的作战方针终于被大家认识和接受了,这就保证我们掌握了反‘围剿’战争的胜算。”[3]P1

事实也正如毛泽东所预见的。罗坊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全军统一思想,向根据地作“求心退却”,12月1日,红一方面军约四万人全部退却到了根据地腹心区域——江西宁都的黄陂、小布地区集结,作战略反攻的各项政治、军事准备。这里是根据地的中心区,有优良的人民条件,因为“人民这个条件,对于红军是最重要的条件,这就是根据地的条件。……所以当敌人大举进攻红军时,红军总是从白区退却到根据地来,因为根据地的人民是最积极地援助红军反对白军的”[4]P207。宁都人民对红军给予了最大的粮食保障,最好的住房保障,最为安全的集结环境。后来,时任红四军第12师师长的肖克同志在回忆到这段历史时也曾说:“那时候我们几万部队驻在黄陂、小布地区,粮食一点都不发生困难。”根据地人民在红军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组织和发动下积极主动地做好一切应战准备,如开展坚壁清野、保证红军给养、组织军事交通站、配合袭扰敌军、加强赤色戒严等等。红军在小布曾两度设伏,欲先行歼灭来犯之敌谭道源师,均因谭道源师害怕孤军深入根据地,一直拖延不进,红军只好两度开出,两度撤回。设伏未成,继而改换目标攻击已孤军深入龙冈的敌张辉瓒师。以至于敌军进入根据地后发出了“到赤区作战是漆黑一团,如同在敌国一样”[5]P74的哀叹声。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后,红军总部利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在小布举行了军民庆祝反“围剿”胜利暨迎春大会,毛泽东在这次大会上说:“我们红军四万,只用五天时间,就打败了十万敌军的大‘围剿’,这是中国红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胜利!这个胜利,是红军的胜利,是苏区人民积极支援红军、保卫苏区的胜利!”[6]P47

因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就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反“围剿”战场的选择,既注重地理条件更看重群众基础

反“围剿”的退却终点即是反“围剿”的战场。红军究竟应该在什么地方与“进剿”敌军决战?是赣江以西?还是赣江以东?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赣江东岸和西岸都是革命根据地,都会得到根据地人民的积极支援,然而两相比较,赣江东岸的优势明显优于赣江西岸。首先在人民条件上,赣江东岸属根据地的中心区,赣江西岸则为边缘区,而“根据地的边缘区和中心区,也有区别;对于封锁消息、侦察、运输、参战等事,中心区的人民比较边缘区为好”[4]P207。其次是地理条件,赣江东岸毗邻闽、浙边界,有大山和平地作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只要选择了有利的地形,打起仗来非常主动,而西岸则夹在赣江和湘江之间,自然显得非常局促被动。于是,经过罗坊会议的激烈讨论,最终把“诱敌深入”战略方针定下,东渡赣江,到根据地内去作战,但作为反“围剿”战场的战略退却终点却是随着敌我双方的变化而逐步讨论决定的。

1930年11月初,红军东渡赣江后,逐次向根据地腹心地域实施战略退却,鲁涤平部署兵力,兵分三纵队,穷追不舍,结果是红军前脚刚走,敌军后脚就到,使敌军连连扑空。11月中旬末,各路“围剿”敌军已经占吉安、新干、吉水、崇仁、永丰、南城、宜黄、乐安一线,但此时红军的战略退却终点尚未最后选定。为此,毛泽东和朱德对反“围剿”的退却终点即是反“围剿”的战场作了认真分析研究,认为“可以选择自己战场,迅速集结,突袭,再分散,包围,进攻,把前来‘围剿’我们的敌军,一师接一师地各个击破”[7]P328。这个战场必须在以下六种条件中至少具备两个基本点以上才算是有利于我不利于敌:一是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二是有利作战的阵地;三是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四是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五是使敌人疲劳沮丧;六是使敌人发生过失。根据这些条件,红军总前委认为,最理想的地方是根据地中部,一开始红军选定了吉安东固、南垄为反“围剿”的战场。几天后因敌情变化,红一方面军总部于11月27日又在南垄发出《关于到黄陂小布集中》的命令,准备选择吉安富田、东固一带作为反攻战斗的预定战场。

12月1日,中共红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机关随军战略退却到了宁都西北部的黄陂、小布,应该说至此基本完成了战略退却任务。孰料,由于肃反的扩大化,12月12日,震惊苏区的“富田事变”发生了,由于情况的突变,东固、富田的情况变得复杂,只有少数群众武装活动,很显然人民条件的优势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东固、富田不能再作战场了。于是,红军总部又于12月14日,在黄陂发布“红字第七号命令”,决定以“为便利采办给养”为名,将部队再向东移至黄陂东边的平田、安福、砍柴冈一带,但总部机关仍驻黄陂的中排,在此指挥反“围剿”的战斗。当时红军对敌军的态势作了这样的分析:“进剿”军不过十万人,且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应该说总的形势并不十分严重。敌军西自吉安东起建宁拉起了一条包围阵势,但敌罗霖师隔在赣江西岸防卫吉安;敌刘和鼎师远在建宁,不一定越入江西;敌毛炳文、许克祥两师进至广昌、宁都的头陂、洛口、东韶一带,但这三地情况相对复杂,不易攻打;只有敌公秉藩、张辉瓒、谭道源三师进入了根据地,而分析这三师主力分别驻守东固、富田,东固、龙冈,宁都源头,显然,公师驻地东固、富田因“富田事变”,当地人民受AB团欺骗一时不信任红军,所以不宜再选作战场,而毛、许两师则因头陂是白区,洛口是游击区,东韶有AB团,人民和地理条件都不利,加之西面有公、张、谭三师易形成合势,也不易决胜。这样一来,就剩下张、谭两师可作首战对象,张、谭两师是“围剿”主力军,又是“围剿”军总司令鲁涤平的嫡系部队,这两师一消灭,“围剿”就基本打破了。再者,张、谭两师主力所在的龙冈、源头均接近红军集结地小布,不仅人民条件好,且阵地亦好。经过充分的分析研究,决定选这两师的其中之一先打,果然龙冈大捷,接着东韶再胜。这样,第一次反“围剿”战役五天之内连胜两仗,取得了红军成立以来最大的作战胜利。

三、反“围剿”的政治动员,围绕着人民战争的主线展开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是红军大力开展政治动员的结果。红军打的是一场有准备之战,从战略方针到战场选择直至战略战术,毛泽东、朱德无不精心谋划。在统一全军思想后,毛泽东、朱德又发挥根据地党和政府的作用,做好人民群众的政治动员工作,江西省行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等组织就曾采取印发紧急通知、召开动员会议、书写标语口号、传唱革命歌谣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动和组织人民做好一切应战准备,共同保卫根据地。12月1日,红军在黄陂小布集结后,首先开展的就是政治动员工作,下旬,毛泽东在黄陂召开了有军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的总前委扩大会议,史称“黄陂会议”。

会后,毛泽东根据会议的讲话起草了《八个大胜利的条件》,并向全军印发,这八个大胜利条件中有五个条件都强调了红军所具有的人民优势,如“我们的战略好,着着胜利,敌人的战略是着着失败”,“我们有群众配合,敌人没有”,“我们的兵力是集中的,敌人的兵力是分散的”,“我们的军队是团结的,敌人的军队是动摇的”,“我们准备充分,敌人财政恐慌”,“我们得地利,敌人不得地利”。文中毛泽东还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写出了敌军进入根据地后的窘态,他说:“诱敌深入到赤色区域,敌人要我们到白色区域同他打仗,我们偏不去,我们要敌人到红色区域,敌人不得不来,我们不去,使他的轮船火车工事都无用了,他们要来赤色区域,我们的梭标也就更厉害了,敌人来到赤色区域,就好像虾子落到滩头,这一着就是敌败我胜。”还有“敌人来到赤色区域,柴米油盐样样无,要派兵到乡里去搜,好费力弄不到一餐饱饭,你看这又是谁个给谁个围困,我们又大贴标语,又做白军士兵宣传,敌人又很动摇,还没开始打仗,敌人就步步失败了,我们就步步胜利了,敌人又恐慌动摇,给他一个猛打,哪有不胜之理。”这些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的语言,让根据地军民鼓足了信心,坚信一定会战胜敌人。为了进一步鼓舞根据地军民反“围剿”的斗志,12月下旬,红军总部在小布河滩麻糍石下,召开了一次规模盛大的“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不仅亲自拟写了一幅表达反“围剿”战略思想的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而且还在这次大会上作了振奋人心的讲话,他充满信心地强调有人民群众的同心协力就一定会打败敌人,最后他又亲自带领大家呼口号:“勇敢冲锋,奋勇杀敌,多缴枪炮,扩大红军!”“活捉鲁胖子,打倒蒋介石!”这次誓师大会把根据地军民的斗志推向了高潮。

红军还利用到处书写标语口号来开展政治动员,当年红军在宁都黄陂、小布集结时就曾写下了这样的标语:“扩大革命战争,加紧赤色戒严!”“不替白军带路,不卖油盐柴米把白军,捉白军探子,砍白军电线,捉白军宣传兵,断绝敌人的交通,坚决进攻敌人!”“断绝敌人交通,保护红军打胜仗!”又如“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白军士兵们呀!鲁胖子在家里抱小老婆,你们替他送死。”“白军弟兄你们要晓得,不要乱烧乱杀,烧的是工农的屋子,杀的是工农,是为何啊!”[8]P28这些鼓动人心的标语,既对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又如同一枚炸弹对瓦解敌军起到了极大的杀伤力。

四、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围剿”

兵民是胜利之本,经过政治动员起来的根据地人民,确实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威力,以至于国民党军队一进入根据地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而在这之前,国民党并未把红军放在眼里,蒋介石曾扬言要在短时间内把红军消灭掉,他趁着军阀混战胜利的余兴,对谭道源说:“你马上开回江西去,江西之‘匪’羽翼未成,算是地方事件,问题不大,请你帮助詠安(鲁涤平别号)负责肃清。”[5]P76但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敌军万万没有想到进入根据地后会“所到之处,土地、人民、政事,完全为他们服务;一进入苏区,我们就失去耳目,一举一动,他们了如指掌。”[5]P77根据地人民对敌军首先采取的行动就是坚壁清野,他们把凡是敌人能够利用的各种物资都隐藏起来,粮食藏到山里的地窖里,锅盆碗盏沉到水塘里,把砻搬走上层,碓搬走碓杵,如今在宁都源头村的一处山排上仍可看到当年密藏粮食的一群竖式地窖,其状口小膛大,深丈余。当年敌军因找不到粮食,只好从永丰县的中村一带弄些谷子过来,可是在源头又找不到加工的器具,只好叫兵士们用瓦片合掌碾磨,以至兵士吃了后拉不出大便,拉出来的多半都是谷子。根据地人民还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配合主力红军参战,第一次反“围剿”时期,宁都、兴国、永丰等县人民,有成千上万人民参加了战斗,他们组成担架队、运输队、侦察队、交通队、洗衣队、慰劳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这些群众白天隐蔽在深山里,晚上配合游击队袭扰敌军,他们采用把点燃的线香绑在敌军驻地周围的满山的树枝上,让火光在树枝上随风晃动,使敌军错觉有许多人,加上放真枪实弹和在煤油箱里鸣鞭炮,虚实相兼,弄得敌军惶恐不安、疲惫不堪。在东韶战斗中,田营、南团、琳池等地群众带领红军包抄谭道源师后路,使残敌无路可逃。当年,在根据地可以说是全民皆兵,即使是老妪、妇女、儿童也都行动起来,她们或参加散发宣传单,做瓦解敌军的工作,或充当秘密交通和侦探,侦探敌兵消息,或参加赤色戒严,对村前庄后和各交通要道口把守,白天夜晚一律凭政府出具的“通行证”通行,对可疑人员均实行严密管制。

在这场浩大的人民战争中,红军凭着根据地的有利条件,仅用五天时间连打龙冈、东韶两战胜利,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两役共歼敌三个多旅,俘敌12000人,缴枪11000支,子弹113万余发,机关枪40余挺,迫击炮1门,无线电台二部。尤其是龙冈一役,取得了“敌18师片甲未还”的辉煌胜利,活捉了敌师长张辉瓒,原来扬言“要剃朱毛头”的敌师长张辉瓒,却被“朱毛”剃了他的头。而谭道源东韶战败后,曾呈电文与蒋介石,不得不承认“战斗之烈,从来未有”,侥幸逃脱后,辞去师长一职,从此,再也未敢参加国民党以后“围剿”红军的战事。国民党初次“围剿”红军,就遭如此重创,蒋介石再不敢掉以轻心对付红军。事隔三个月后,不愿善罢甘休的蒋介石,又调动了20万兵力,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然而,这一次却比上一次输得更惨。

毛泽东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人民战争,他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形象地比喻人民的游击战争与主力红军是互为左右手的关系,失去了人民的游击战争就如同是一位独臂将军。他也曾把人民群众写进了他豪迈的词章中,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写下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的词句,来抒发他对人民群众以及人民战争所表现出的威力的赞叹之情。

[1]毛泽东.给中央的报告[R].1930年9月17日.

[2]陈正人.陈正人回忆罗坊会议(1967年12月)[A].江西党史资料第六辑——罗坊会议前后专辑[C].赣出内字第88001号,1988.

[3]刘亚楼.伟大的第一步[A].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编辑委员会编.星火燎原(二)[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全国政协文史委.文史资料选辑:第45辑[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6]吴吉清.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7]〔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8]曾庆圭.历史的足迹[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贺文赞)

TheVictoryoftheFirstCounter-encirclementCampaignandMaoZedong’sThoughtofthePeople’sWar

ZENG Chen-ying

(MuseumofNingduCounty,Ningdu,Jiangxi342800,China)

The victory of the First Counter-encirclement Campaign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hought of people’s war.The main purpose of the Red Army adopting “luring the enemy in deep” as the strategic guideline for the campaign is to strategically retreated to inside the revolutionary base,change the situation of battle forc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d Army and the enemy by depending on the advantageous geographic conditions of the people’s support,and sufficiently rely on the mass people and carry out the people’s war to finally defeat the enemy’s encirclement.The victory of the First Counter-encirclement Campaign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is the victory of the thought of the people’s war.

First Counter-encirclement Campaign;Mao Zedong;thought of people’s war

D231

A

1674-0599(2013)04-0061-05

2013-04-28

曾晨英(1973—),女,江西兴国人,文博馆员职称,江西省宁都县博物馆副馆长,研究方向为中央苏区史。

猜你喜欢
围剿人民战争敌军
打一场人民战争
公民与法治(2020年6期)2020-05-30 12:44:00
国际舆论“围剿”勒庞
环球时报(2017-02-07)2017-02-07 06:38:17
“围剿”中的突围?
当代世界(2016年12期)2016-12-22 15:38:20
必须坚持“建统一战线、打人民战争”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4
“围剿”特斯拉
忆志愿军优待战俘和瓦解敌军工作的成功经验
军事历史(2001年1期)2001-08-21 02:10:58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瓦解敌军工作的特点
军事历史(1999年1期)1999-08-20 08:36:14
淮海战役中瓦解敌军工作概述
军事历史(1999年4期)1999-08-20 07:36:00
宽待俘虏 瓦解敌军
军事历史(1995年5期)1995-08-16 03:09:00
学习朱德关于人民战争论述的体会
军事历史(1986年4期)1986-08-21 0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