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视野

2013-01-30 03:55:28□刘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道路世界

□刘 芳

(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分院,上海 20043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视野

□刘 芳

(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分院,上海 200433)

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探索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党在一定的世界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在世界视野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和我国发展的互动关系,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统一起来,把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统一起来。具体来说:(1)根本路径选择:追求现代化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2)拓宽认识视阈:放眼世界大势与立足中国实际的有机统一;(3)文化精神支撑:借鉴人类文明与弘扬中华文明的有机结合;(4)灵活策略应对:接受国际规则与独立自主、发挥能动性的统一;(5)科学战略运筹:善于扭住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的充分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国情;国际视野

在人类历史从“史前历史”过渡到真正“人的历史”,从“民族历史”过渡到“世界历史”,使得历史“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马克思语)的条件下,在全球化演进过程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问题,都须放到世界历史的整个进程中去审视,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的时空坐标中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党在一定的世界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在世界视野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和我国发展的互动关系,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统一起来,把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统一起来。

一、根本路径选择:追求现代化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近代以来发展的历史大趋势。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上下求索,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有效实现之路。中国共产党从登上历史舞台那一刻起,就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筚路蓝蒌开启征程,一路追赶现代化潮流,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条道路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有机统一起来。首先,从中国近代历史的整个链条来看,在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实现现代化,是17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持续追求,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的伟大梦想,也是他们孜孜以求并为之不懈奋斗的共同理想。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救亡图存,各种政治势力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但他们的主张和努力均宣告失败。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1]P1469,“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1]P1514,但这些东西同样“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结果是“先生老是侵略学生”[1]P1470。中国非但没有学到一个现代化,反而日益沦落为任人蹂躏和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因为中国近代以后,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这既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特点,使得其不可能独立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也有其他方面的复杂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已经形成一个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于中心位置,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边缘地带。它们之间是中心与边缘、主宰与从属、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这样的态势下,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就历史地落到中国共产党人肩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P1471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尤其是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从此,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才获得了独立建设现代化的国际政治主体资格和通行证,取得了向现代化进军的历史主动权。

其次,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状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最适合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能够最有效且最大程度地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在国际政治强权、资本垄断的形势下,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改革开放激发人民群众活力的优势,才能快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有力有节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并不断取得主动权,进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

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新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P12这个概括的最后一句话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战略思想。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统一,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内涵、根本性质和最终目的。

二、拓宽认识视阈:放眼世界大势与立足中国实际的有机统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有着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这一趋势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正确认识世界大势、自觉顺应大势是一个党和国家选择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从历史上看,暗于世界大势,背离时代潮流,必然导致发展迟滞、国家颓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相对和平稳定,科学技术革命突飞猛进、如火如荼,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蜂拥而起。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没能科学判断、正确认识这一历史大势,及时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因而丧失了发展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美、德、日等国快速发展和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把中国进一步甩到了后面。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指出:“中国现代化之所以一误再误,首要的原因不在于外来挑战本身力量的强大,而在于中国作出的反应太软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认识判断世界格局和发展走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论断,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顺势而为的大改革大开放,空前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中国奇迹”的重要原因,在于正确认识把握和顺应时代大势。具体主要体现为:认清并顺应了时代主题的变化,自觉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认清并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自觉在参与全球化中趋利避害,扬长补短,发展自己;认清并顺应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自觉把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等。放眼未来,尽管一些地区仍不稳定,局部摩擦连续不断,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在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发酵的态势下,发达国家自顾不暇,亚洲、非洲等新兴经济体整体性崛起,中国需要也有可能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交流和合作共赢中进入发展新时期。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选择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基石,是我们建设和改革的逻辑起点,也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当前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是在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起步晚(此为四个硬特征,还有封建主义时间长、内外战争时间长、经济封闭时间长等三个“软特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经过30多年的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建设、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依然很低;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这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具体体现。这一极其复杂而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已经和将要遇到的困难之大、矛盾之多、问题之复杂,不是轻易能够认清的,也不是朝夕之间、毕其功于一役所能够解决的。我们需要破译的“国情密码”世所罕见,需要破解的“国情难题”也世所罕见。我们对中国国情要抱有敬畏心理,恭恭敬敬、严肃认真地去研究它、对待它,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P16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放眼世界大势与立足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实质,就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从其目标导向来看,就是顺应世界发展客观历史大趋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路;从其结合点来看,就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最终实现“中国梦”。当前,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观察世界,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点,始终站在时代发展潮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放眼世界大势与中国国情特征结合的大文章,仍然任重道远,刻不容缓。

三、文化精神支撑:借鉴人类文明与弘扬中华文明的有机结合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建立在人类文明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长期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本身就有着不断自我扬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和风范。它的发展也必然积淀着全人类文明的结晶。这也内在地体现了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发展道路的自觉与自信,即以客观的姿态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肯定和坚守,以开放的胸怀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未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基因,展示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根基。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诚信仁爱、和谐中庸、崇尚正义、注重民本等思想,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样,西方先进文化也是西方民族的智慧结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也是人类文明史册上宝贵的精神财富。西方文化中蕴涵的科学精神、民主理念、法治精神、理性精神以及制度文化等,是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也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中合乎规律的精神颗粒和因子。无论从历时态还是从同时态看,世界各种文明可以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自古以来,特别是大航海时代以后,中西文明广泛交流,互相影响、相得益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一个初步开放——全方位为开放——立体开放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主要是引进国外的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后来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化,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3]P373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对外开放。”新时期,我们破除把马克思主义同人类其他文明成果对立起来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式,空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也是开放的思想体系,只有在开放中不断汲取智慧,才能强基固本,永葆生机和活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十七大报告语)。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当前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扩大开放;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借鉴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不仅如此,在深化改革开放,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更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注重对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传承。我们党提出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等理念,都有着深厚的民族根脉,因而都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当然,中华文明不仅包括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也包括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国精神,等等。

总之,中国传统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厚重积淀,决定了中国只能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中华文明。中国发展道路摒弃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弊端和做法,使资产阶级文明中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这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整合中西文明并创造新型文明的发展道路,它既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丰富和拓展。

四、灵活策略应对:接受国际规则与独立自主、发挥能动性的统一

众所周知,冷战时代的历史条件与“三个世界”的国际格局,都在不同的意义上影响了中国发展道路与经济体制的选择。在那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不可能选择实施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相反,为了备战而“深挖洞,广积粮”。通过“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来强化发展规划以应对日益紧张的国际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基于对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的正确认识,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集中体现了中国对国际环境的正确把握,反映了中国道路的选择与对国际环境认识之间的深刻联系。这一睿智而科学的判断,改变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党对世界格局、时代性质的认识,使我们党抓住了世界和平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果断地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人间正道”。

这条道路是一条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开放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贸易发展来有效利用比较优势,拉动经济增长;通过吸引和利用外资以弥补国内资金短缺,拉动和促进经济发展。从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采用的是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规则;从经济特区到后来普遍采用的各项政策的基本特点,就是营造良好市场经济环境,以利于国际资本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通过对外开放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我国也采取了坚定灵活的战略和策略。这就是在融入中首先是主动接受国际规则而不是首先挑战现有世界经济体系规则。应当看到,现行的国际经济体系与规则基本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的。一方面,尽管这种体系和规则的建立是基于公平竞争的理念和成熟市场的原则,但其在很大程度上更适合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虽然在一些规则中包容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或差别性待遇,但是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相对不利地位。既然如此,我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融入和参与全球化过程中,首先面对的就是巨大而严峻的挑战,实际上是一种不对等或不对称态势。有鉴于此,我们一改过去的战略和策略,在恪守独立自主立场和原则基础上,不是首先提出改变现有国际经济体系,而是首先接受这一体系,并按这一体系的规则推进自己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走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市场化道路。也就是在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加快开放步伐,把开放的压力变成改革的动力,以外部压力促进自身发展。我国在本世纪之初加入世贸组织的深远意义不仅仅在于打开国门,更为深刻和更为重要的内涵在于主动融入世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接受现行规则。在当时“改革国际旧秩序”还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口号的历史背景下,这一融入战略与策略委实是一个现实而明智的选择,由此而选择了一条与世界和谐、与各国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构建了中国与世界共赢的发展格局。面向未来,习近平同志在俄罗斯国际关系学院讲话中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4]这就进一步向世人宣示了我们坚定走好这条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五、科学战略运筹:善于扭住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的充分结合

站在国家发展的新高度和在国际体系的新坐标点上,依据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中国对内对外战略的顶层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坚持统筹内政、外交、国防,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概括起来就是坚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具体说来,统筹两个大局,就是要善于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校正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抓住用好难得的发展机遇,善于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的环境条件,善于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和驾驭当代中国的发展全局。

在唯物史观看来,抓好两个大局的战略统筹,是由全球化时代内政外交相互影响的本质特点和必然趋势决定的。当今,中国和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本土问题”和“全球问题”相互交织、“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步入高位阶、高频度和高强度的互动发展阶段,中国的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遂使得我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同国际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这就要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和挑战;就要善于综合考虑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的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确保我国在深刻变动的国际格局中始终站稳脚跟、赢得主动。只有充分估量国际因素对国内发展的影响,才能做到未雨绸缪、权衡利弊、趋利避害,防止因外部因素干扰而影响我国发展的大局,科学制定内政外交发展战略;只有充分估量国内因素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才能做到因势利导、释疑增信、顺势而为,主动妥善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使我国发展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和世界认同。习近平主席的首次国事访问作为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开局之旅,就充分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战略擘划,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充分结合。

两个大局充分结合和自觉统筹的本质在于,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内政外交的基本原则。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必须坚持自主性,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这就是在中国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有选择地借鉴别人经验,有选择地适应外部世界,有步骤地对接国际规则,有目标地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有序推动国际经济体系变革。也正因如此,我国在参与全球化中走自己的路,既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又成功防止了全球化的许多负面影响,丰富了世界发展的多样化道路,赢得了世界赞誉。应当看到,虽然我们在参与全球化中坚持独立自主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风险仍然存在,且是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俱在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特别是在外国资本大举进入我国市场,在金融大战、粮油大战、气候大战、新能源大战的态势下,我们都始终是在“与狼共舞”。因此,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十八大报告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形象点说,就是要学会善于在两个鸡蛋上跳舞,始终有一种保持平衡的张力与定力;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2]P24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习近平.顺应世界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2).

(责任编辑:徐国栋)

OntheInternationalVisionofSocialistRoad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LIU Fang

(ShanghaiCampusofPLANanjingPoliticsInstitute,Shanghai200433,China)

The reason why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reated through hard struggle of all ethnical groups of our country led by our Party,is successful lies in that the Party observ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with the standpoint,view and methodology of Marxism under a certain world environment and background of the times,bases itself up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with a view to the whole world,and unifi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ime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and unifie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Concretely speaking,(1) selection of fundamental path:the intrinsic unification of pursuance to modernization with persistence of socialism;(2) widening of vision field:the organic unification of viewing the overall global situation with basing upon the actual circumstance of China;(3) cultural and spiritual support: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referring to human civilization with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civilization;(4) flexible strategic response:unification of acceptance of international rules with independence and initiative;(5) scientific strategic planning:combination of grasping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ith domestic situation.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international vision

D6

A

1674-0599(2013)04-0036-06

2013-05-14

刘芳(1953—),男,山东招远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哲学。

猜你喜欢
现代化道路世界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1:39:47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