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魁贤 杨轶囡 郭庆海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园艺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产业集群是一些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机构组成的群体,同时还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区域复合体,是区域经济迅速成长并成为区域竞争优势的引擎。在城市群建设的进程中,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业集群理论是在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奠定了产业集群理论的最初思想基础。马歇尔把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认为产业集群是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所致,专业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专业投入和服务的发展、技术外溢是产业空间聚集的三个基本原因。随后,不少学者又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做出了不同范式的解释。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及其扩散促使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各部门的众多企业形成集群。克鲁格曼应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递增收益、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关系等解释产业的空间集聚。迈克尔·波特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认为只要钻石体系中部分条件成立,产业集群就会在该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数目达到最初的关键数时,会触发自我强化的机制。科斯和威廉姆斯认为产业集群有助于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和提高信息的对称性,从而降低交易费用。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的存在可以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带来其他企业无法复制与模仿的竞争优势。
区域竞争优势是通过特定的产业优势而形成的持续的竞争能力。产业集群往往可能成为所在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孵化器,因为产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区域化的产业环境是其他区域最难模仿的,从而获得有别于其他区域的区域竞争优势。具体来说,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集群能够发挥专业化优势和规模效应。产业集群能够使集群内企业分工更加细化,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使得中间投入品、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的规模效应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二是产业集群能够形成特殊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机制。产业集群不仅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而且能引发集群式技术创新。同时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由于地缘接近、联系紧密,加快了技术扩散的速度,从而可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增强区域竞争力;三是产业集群拥有的社会资本网络,能够吸引区域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产生积聚力量,使区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吉林中部城市群是沿哈大线和长吉线这两条交通主动脉,由长春、吉林、四平、辽源和松原5个市及13个节点县(市)组成的一片区域,它涵盖200个乡镇、6个国家级开发区(全省共9个,其中延吉1个、珲春2个)、26个省级开发区及25个工业集中区,幅员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7.8%;人口1,522.3万,占全省人口的56.4%;地区生产总值5,313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73%;地方级财政收入199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40.9%;平均城镇化率达到 46.6%[1]。
在中部城市群建设过程中,要着眼未来、更新理念,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考虑,要突出以下内容。(1)城市群落生态化。应在生态省建设的整体框架下考虑中部城市群建设,将中部城市群建设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整体设计城市排污,不能使一个城市成为另一个城市的污染源。要以林带和城市森林公园形成中部城市群的生态特色。(2)生产生活同域化。突出生态理念,在城市设计上实现生产区域和生活区域同域化,缩小生产生活移动空间,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将中部城市群打造成低碳高效城市。(3)土地利用集约化。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必须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最大限度减少耕地占用。提高单位土地利用价值,提高单位土地容积率。(4)建设风格个性化。在城市群内部建设风格上要进行统一考量,站在“群体”之上设计每座城市个性。每座城市的新城规划要经过城市群建设整体规划部门论证审定。(5)居住成本平民化。必须确立平民化城市的理念,考虑到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包括住房、子女教育、就医、就业、交通等方面的支付能力,使城市居住成本与迁入人口的支付能力相适应。
中部城市群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腹地支撑,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区域,是连接东北地区经济合作、贯通东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要经过今后5~10年的努力,将中部城市群建设成为全省“三化统筹”的示范区、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并最终建设成为全国“三化同步”的先行区。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一带、两集聚、三跃升”的预期目标,努力建成经济活跃、社会和谐、生态美好,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镇群。
“一带”,即将中部城市群打造成为哈大线东北经济走廊的经济隆起带,成为东北地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两集聚”,即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集聚全省的支柱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集聚全省80%左右的城乡人口。“三跃升”,即产业结构跃升,到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0%,到2020年,该比重达到60%[2];城乡结构跃升,到2020年城乡主要公共服务达到均质化,城乡户籍达到同质化;居民生活质量跃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达到全国中等以上。
按照“一轴、一心、两圈、多层次、多集群”的总体思路,对中部城市群进行空间布局。“一轴”:依托哈大线和长吉线等骨干交通线构成贯穿中部城市群南北和东西的“大十字”交通轴,作为中部城市群经济发展主轴,促进人口集聚和产业集群;“一心”:以长吉一体化为核心,由内向外圈层推进、多级展开、集群发展,充分发挥长春、吉林作为核心城市在中部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两圈”:在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步骤和措施安排上,总体按照“半小时经济圈”,即率先发展区和“一小时经济圈”,即合作发展区两个层级梯次铺开。“半小时经济圈”(中部城市群率先发展区):主要是依托城际高速公路即长春外五环,把长春、吉林两个核心城市和德惠、农安、九台、双阳、永吉、公主岭、伊通等节点县(市)串联起来,形成距长春、吉林半径在50~80公里以内的“半小时经济圈”,将该区域打造成为中部城市群率先发展的核心区域。“一小时经济圈”(中部城市群合作发展区):围绕哈大轴、珲乌轴、舒梅轴和辽梅轴的公路、铁路建设,把第一圈层外的四平、辽源、松原三个地级市和磐石、扶余、梨树、东丰、东辽、梅河口并联起来,即距核心区长春、吉林80—120公里以内的“一小时经济圈”,将该区域打造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鲜明、产业集群的合作发展区域。
根据集群的生成机制可把产业集群分为市场创造的产业集群模式、外商直接投资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内源型品牌企业带动的产业集群模式。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如何选择产业集群模式?关键要看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水平。从现实角度看,市场创造模式和内源型品牌企业带动模式相结合是我们选择的取向。
市场创造模式的主体是中小民营企业。其竞争优势,一是“块状经济”所创造的价格优势。“块状经济”,也就是“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通俗地讲,就是“单个小企业的企业组织和大量小企业集中布局”模式,即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形成微观小规模生产、宏观大规模经营的格局,取得专业化分工和外部规模经济效益,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创造产品的价格优势,产生“蚂蚁众兵”吃掉“大象”的效果。二是发达的企业主制度和特定的地域性,企业以家庭或联户为经济单元,联结纽带是血亲、姻亲关系或可扩大到同乡、同窗或师生关系。基于这种相互间的信任与承诺,成为维持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键因素。这种模式在吉林省中部地区非常行得通。
内源型品牌企业带动模式的主体是区域内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大企业。其竞争优势,一是名牌企业主导地位的优势;二是当地政府大力扶持的优势;三是根植性强的优势。
中部城市群大企业较多,国有企业比重较大,产业集群的模式不可能完全像江浙那样,以中小企业为主来构建,而是要走大企业、中小企业并举的道路。这里,要突出重视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支撑的新生代产业集群的培育。
要正确处理发展大企业与发展中小企业的关系。发展大企业固然重要,但切不可忽视中小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需要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中小企业,劳动力结构调整需要中小企业,服务业发展需要中小企业,农村工业化、城市化需要中小企业。中部城市群要在培植中小企业中构建产业集群。
要把民营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是最富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经济形态。实践证明,那些经济发展快、效益好、活力旺的地区,都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好的地区,在那里民营经济活跃,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城市群产业集群要有所突破,必须从再造微观基础入手,使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主体。
要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壮大产业集群。在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加速推进农村建设和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一主三化”的路子,即坚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使民营经济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形式和主导力量,以县域经济作为城市群产业集群建设的突破口。
正确处理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在破解“人往哪里去”的难题中壮大产业集群。中部城市群既要以汽车、石化、先进装备制造和光电信息等支柱产业为核心,加速产业链的整合,将支柱产业优势转化为集群竞争优势,又要坚持“就业优先”的基本政策取向,积极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劳动就业机制,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在全民创业中培育产业集群。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只靠一部分行业和企业是不行的,必须实现全民参与。通过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打造全民创业机制,拓展全民创业空间,人人有舞台,人人有奔头,人人得施展,人人得实惠,从而形成人人争创业、家家奔致富的全民创业局面,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全面振兴。
加强对集群的引导和规划应把握以下原则:首先,产业集群要处理好“大”与“小”、“全”与“专”的关系,不可贪大求全,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求专求强。其次,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动不同形态产业集群的形成。
中部城市群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园区,综合性开发园区可设立园中园,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做强。通过加强对园区内交通、水电、信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园区内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科学制定园区产业的发展方向,规范入园企业和项目标准,增强产业链发展的合力。健全园区生产协作与服务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化园区,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
汽车产业整合。把汽车产业作为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的支柱项目。支持整车制造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积极推广宣介民族品牌,树立长春一汽全新的市场形象。支持汽车配件产业的发展,力争在零部件领域形成一批全国有影响的龙头企业,与整车制造业相辅相成。
石化业整合。石油和煤化工原料是本区一大资源优势。城市群应把化工原料的延伸加工及其精深加工作为资源整合的重要领域,提高化工原料在城市群内部的加工率,使其成为城市群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一是建立石化深加工产业群。集中发展塑料加工、洗涤剂、橡胶制品、高档涂料、石蜡深加工、医药农药等具有明显资源和产业整合优势的强势产业链、产品群。建议在相关城市连接地带规划建设石化深加工园,统一规划,共同投资,原则上“谁投资谁受益”。二是建立化纤深加工产业群。继续支持吉化发展。出台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化纤深加工的产业政策,利用吉化的原料优势,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拉长石油化纤产业链条。
装备制造业整合。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加大长春装备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实施整机组装、技术研发和辅机配套加工分离,强化长春装备制造企业大型成套设备生产研发能力,将零部件加工等辅助部门向周边城市辐射转移。依托长春装备制造业,搞好其他城市装备制造业整合,加速城市群装备制造业的多样化发展。
上述行业整合更多地可能采取内源型品牌企业带动模式,因为这些支柱行业名牌大企业众多,但切不可忽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我们的主张是建立大企业与小企业的网络连接。从产业区整体看,单个大企业规模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企业外部规模经济融合,才能实现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形成生产活动的增值网络。大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但灵活性不足,而小企业则与之相反。大企业通过降低本身的生产刚性,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企业战略、市场开拓和研发上,小企业则在与大企业的长期关系中,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工作任务,并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谋求更精尖的技术专长。这种持续发展的相互影响,最终让中部城市群的重点行业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增值网络优势。
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的经验,在产业集群构建中政府明确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服务理念。要加大产业集群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产业集群的设施和公共产品很难由单个企业自主提供,政府在提供良好行政服务的同时,要加大投入,在道路、环保、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或准产品上为产业集群提供有效保障,并引导和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反倾销应诉等。
要完善集群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支持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检测中心、试验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公共支撑体系。政府在公共要素投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发挥着培育和引导作用。可由政府或通过资产经营公司出资支持服务平台的建设,并逐步运用市场化的方式推进服务平台的完善和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共要素的投入,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拓展一片宽松和谐、自由竞争的制度氛围和发展空间,打造专业化配套、社会化服务的工业园区,创造更适宜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成长的“经济生态”。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和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协调行业纠纷、保证行业公正等方面独有的作用,但应力戒官办行业协会,并使那些原来由政府主办的行业协会与政府彻底脱钩,以保证行业协会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
要引导有序竞争。集群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必须是有序的。为了保护有序竞争,应当加强管理和监督,要通过市场中介组织对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营手段进行严格的监督。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共同引导企业形成纵向分工,通过分工和协作,降低企业的同构性,从而使竞争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
[1]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第28~57页。
[2]王云岫:《吉林省发展报告(2010)》,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60~3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