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环境监测站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2013-01-30 03:18:17陈江张海燕郭莉娅吴惠英
中国环境管理 2013年2期
关键词:监测站质量标准环境质量

陈江 张海燕 郭莉娅 吴惠英

(1.湖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州 313000;2.湖州市第五中学,湖州 313000)

环境质量评价既是对当前环境质量的评估,又可对将来环境质量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对引导将来的环境状况向好的方向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同时,了解当前的环境质量状况有助于开展针对性的污染源监控,节省人力、物力。环保系统各级领导也多次提到“三个说得清”,其中一条就是要说得清环境质量状况。由此可见,环境质量评价已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基层环境监测站在日常监测工作中做了很多的基础性工作,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第一手原始数据,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一些基层监测站在环境质量评价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严重制约了监测工作乃至整个环保事业的发展。

1.存在问题

1.1 监测指标不完整

若要全面真实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监测指标作保障。由于监测设备欠缺或落后、人员不足等原因造成的某些指标不具备监测能力的情况在许多基层监测站中都存在。例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038-2002》[1]前3张表中共有109项指标,但相当多的监测站不具备这109项的监测能力,有的甚至只能开展二十多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2]中的六六六和滴滴涕很多监测站也并未开展。在这样的监测能力下,其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难以得到保证的。

1.2 数据缺乏“五性”

从质量保证和控制的角度出发,为了使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要求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3]。监测结果的“五性”反映了对监测工作的质量要求,是准确评价环境质量的前提,也是开展所有环境监测工作的原则。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有的监测数据背离了这一原则。例如,地表水监测中,由于监测点位布设错误使所得监测结果缺乏代表性;在实验室分析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质控措施,得到的数据准确性和精密性大打折扣。监测数据缺乏“五性”,得出的数据就不能真实反映环境质量的状况,而基于这样的数据作出的环境质量评价显然是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若如此,非但不能为环境决策提供确切的依据,反而会让决策者和管理者作出错误的判断,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1.3 分析能力欠缺,数据利用率低

基层监测站每年得到各类监测数据数十万,但由于受监测人员分析能力的局限,真正用于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的数据却很少。基层监测站的人员配备大多较为欠缺,且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基本以化学、环境、生物专业为主。多数监测人员在各自专业上虽有较扎实的基础,但环境评价方面的知识却严重匮乏,缺乏优秀评价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数理统计概念都很模糊。因此,即便是得到了大量的监测数据,也不懂如何去分析,更看不到数据之间、指标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得到高质量、高水平的评价也是不可能的。

1.4 监测工作不注重积累

目前的一些监测工作局限于当前数据的了解,得到的数据往往是限于一次性分析,缺乏历史数据的积累和跟踪,属于“一锤子买卖”,这样就不能反映污染趋势的变化。例如,土壤和底质监测,有的点位不做GPS定位,所以采集到的样品和数据仅能代表某采样点某时间的状况,今后要想再找到该点位都尚且困难,更不必说跟踪监测该处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了。而在监测数据档案管理方面,许多基层监测站也存在较大的疏忽,导致一些以往监测得到的数据轻易丢失,无法将现有数据与历史监测数据进行比较,无法体现污染趋势。

1.5 评价模式落后

目前,大多数环境监测站对于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仅停留在简单地将监测数据与相关质量标准比对的层面上。例如,水环境状况评价,仅是将水质几项或几十项监测数据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单一比较从而判断水质类别;空气和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也是类似的模式。这样的评价模式是相对片面的,因为这种模式只考虑单个因子的污染程度,没有考虑到诸多污染因子的综合效应,也没有考虑到各污染因子间的相互联系。从环境毒理学上讲,某样品的毒理性质成因往往比较复杂,其中包含了

各污染因子之间的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些作用的结果可能呈现1+1>2,<2或者是=2各种效应。因此,要想客观全面地评价环境质量,必须要引入新的评价模型和机制。

2.对策建议

2.1加大资金支撑力度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没有良好的硬件设备作保障,要做好评价只会是纸上谈兵而已。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涉及大气、水、土壤、声及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这就需要大批设备、资金和人员的投入,特别是实验设备、评价软件和专业评价人员的投入。首先,基层监测站应逐步配齐满足现有评价指标的采样和实验设备,提高自身的监测能力,为后续的评价铺平道路。其次,针对目前基层监测人员专业相对单一的现状,应着力引进遥感、气象、辐射、地理和数学等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完善和优化监测结构层次。

2.2严把质量控制关

监测数据是环境质量评价的生命线,即使有先进的设备,如果没有可靠的质量保证措施,得到的监测数据也是有疑问的,对有疑问的数据做评价不如不评价。因此,基层监测站务必把好监测质量关,从采样到实验室分析,全过程采取多种质量控制措施,使整个监测过程受控。例如,在实验过程中做质控样、平行双样、全程空白,开展实验室比对、仪器比对和人员比对等措施,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五性”。

2.3 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提高现有人员的评价水平也是急需的。基层监测人员的评价水平目前普遍尚低,对数据的敏锐性不强,无法运用软件对数据归纳总结,找出其中的内在关联并加以分析。这是当前多数基层监测站在环境评价方面的重大缺陷,也是制约评价水平上新台阶的瓶颈所在。因此,基层监测人员不仅要不断吸收环境监测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与评价相关的一些软件,例如Origin、SPSS、ArcGIS等。如不能掌握这些基础软件工具,提高环境质量评价能力无疑是痴人说梦。

2.4创新评价模式

现行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相当有限且较为滞后,多数标准已执行了10年以上,在瞬息变化的现今环境形势下已不太适用。同时,国内缺少污染因子综合效应的评价标准。对于基层监测人员来说,不能满足于简单地判别污染类别这一层面上,而应该在平常工作中多学习、多阅读国内外文献,了解先进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模式,并将其结合到实际评价工作中。甚至可以大胆结合当地特征,总结摸索出自成一套的评价模式。

综上,对于基层环境监测站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但相信只要解决了以上问题,评价能力必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监测站质量标准环境质量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公民与法治(2022年1期)2022-07-26 05:58:08
北京市监测站布局差异分析
对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系统开展数据化运维的探讨
四川环境(2019年6期)2019-03-04 09:48:54
功劳木质量标准的改进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8:42
石见穿质量标准的研究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4:24
抗骨增生丸质量标准的改进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4:06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与酷暑奋战的环保英雄——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现场采样组的一天
消肿止痛膏质量标准研究
中国药业(2014年21期)2014-05-26 08: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