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长
中国长期发展战略制订、实施和短期宏观调控政策选择体现了政府的作用,符合中国发展现实要求,也符合从后进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目前,我国正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变化,应旗帜鲜明地提出并积极推进“强国富民”新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多元并存、相互尊重的和谐世界做出努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整体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彰显了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h以来,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主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保障政治社会持续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经济发展行为具有长期合约性质,使经济发展效果具有良好预期。在具体经济发展政策的选择上,注重采取规划引导、投资带动、产业驱动、区域联动等中长期发展政策。政策选择符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阶段的中国发展的现实要求,也符合从后进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
无论是德国实现工业化阶段的历史经验,及其“李斯特”幼稚工业保护理论支撑,还是日本“雁行发展”理论和战后实现经济腾飞的产业规划实践等都强调了政府在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文化地理特征决定了要实现经济赶超,政府必须重视规划、产业、投资、区域等中长期发展政策选择和合理综合运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以此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奠定基础,为加强和改善民生创造物质条件。
伴随上世纪30年代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产生的凯恩斯经济理论,和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发达市场经济体采取的政府救市政策,展示了政府在短期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作用。面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采取的扩大投资、产业振兴规划、区域创新发展政策,兼顾经济短期复苏和长期结构调整,在“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地位不断上升。
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战略格局动荡调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以邻为壑”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的汇率政策纷争,欧元经济区由于财政刺激政策引发的主权债务危机,以及外汇储备富集的东亚区域合作趋势在外在压力下的逆转,气候变化国际议程和中亚中东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的政治社会动荡,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联动无不使我国面临的国际战略格局发生历史性的挑战和机遇。我国面临的国际市场空间、能源资源来源空间以及潜在的货币国际化空间无不受到影响。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自我调整和贸易保护使我国外需市场环境趋于恶化,中东局势动荡对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不利,东亚局势恶化使我国货币国际化战略受到挑战。
国际格局变化充分暴露了西方国家基于自身利益实施“双重标准民主价值观”的伪善,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在逻辑自相矛盾的“民主悖论”,并导致自我实现的文明“冲突升级”。
基于国际共同利益和相互间经济互补性强的“金砖国家(BRICs)”等的良性互动将成为我国发展的新的战略支撑。国际战略格局的动荡变化,反映了基于国家利益的战略空间重构。面对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当基于国家利益的战略目标,制订短期灵活应对策略并积极主动进行长期战略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外需依存度,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在内需中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服务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些规划目标的实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推动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大国,正由中等收入国家向现代化、高收入国家迈进,战略空间又不断受到挤压和挑战,为避免步一些拉美和南亚国家的后尘,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同时为吸取前苏联东欧剧变、中亚和中东动荡的教训,有必要通过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和改善民生实现惠民富民的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通过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和福利水平,增加社会的包容性和凝聚力,有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应成为我国战略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战略环境,为保障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应积极主动扩展我国发展的战略空间,通过软实力和硬实力“两手抓”,推动建设具有国际经济、文化、政治影响力的现代化强国,并通过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社会和平与稳定,为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做出负责任大国的应有贡献。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客观上为推进“强国富民”战略创造了条件,长期积累的国内深层次经济社会矛盾和复杂多变的国际战略环境也为实施“强国富民”战略提出了迫切要求。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存在典型的“三高”现象,一是财政税费收入占GDP比重过高,国民经济宏观税赋较高;二是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占比较高;三是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和变相负债发展工业。“三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社会收入财产分配不公平,需要因势利导通过改进财税体制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来促进强国富民。应充分运用中央财力加强全局性、战略性、公益性投入,加强国家发展保障能力和战略空间拓展能力建设,加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强国。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改善民生,促进富民,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与此同时,通过财税制度改革,增强地方政府财力,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财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