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睿
在马克思的故乡
■徐 睿
1
早就知道德国西部小城特里尔是全世界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故乡。
初冬,访问欧洲,我从广州飞抵巴黎,游览了埃菲尔铁塔,直奔卢森堡吃晚饭,最后到德国特里尔住宿。一天多时间飞越两大洲,经过四个国家,真有点“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之感。
想不到我在欧洲度过第一个夜晚的地方竟是马克思的故乡,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反正都很有纪念意义。
来到特里尔,我们住进当地一家豪华酒店。由于天色已黑,既不知道酒店的地理位置,也看不清酒店外面的风光。飞行了一夜又颠簸了一天,感觉没有精力折腾了,洗漱完毕就躺在床上,时而看看地图读读资料,时而遥望窗外静谧的夜空,想想眼前的特里尔和我心中的特里尔。
特里尔地处德国与卢森堡交界处,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有人口10万。公元前16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在此建城,其后逐渐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特里尔坐落于莱茵河的支流摩泽尔河河谷当中,南边为著名的黑森林山,山间湖上有成群的白天鹅在优雅地凫游、飞翔,不知道我明天是否可以看到它们优雅的身姿?
2
次日清早起来一看,发现我们下榻的酒店正好靠近摩泽尔河边。
摩泽尔河的美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熹微的晨光里,摩泽尔河静静地流淌,蓝色的河面没有一丝波纹。河边灌木的枝干和叶子全是绛红色的。河坡上耸立着几棵古树,粗大的树干,斜逸的枝桠,树叶几乎全落光了,金黄、褐黄、嫩黄的树叶飘落在绿茵茵的草坡上。河对岸是一条公路,不时有车在路上悄然驶过。公路后面是一列山岭,岭上林木苍黛,一栋栋白墙红瓦的小楼点缀于山麓和山腰的林中。淡淡的晨雾似有若无,河谷的色彩既艳丽又有点朦胧,像是一支恬静柔和的晨曲,又似一帧绸面的彩色摄影作品。
俯瞰河坡上的古树、小路,凝视河面上的碧波、鹭影,我仿佛看到了少年马克思蹲在河边那块礁石上钓鱼,或者背靠着河坡那棵古树读书,或者与美少女燕妮在河畔小路旁采花扑蝶……美丽的摩泽尔河是马克思与燕妮相识、相知、相爱的见证,燕妮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她要成为她丈夫的“助手、平等的朋友和同路人”。燕妮对马克思的爱是忠贞、纯洁、伟大的,着实令我钦佩仰慕。
3
特里尔有许多罗马帝国时期的古建筑,古城门、皇宫、歌剧院、大教堂等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有名的是罗马时期的城门,因其通体灰黑,特里尔人称之为大黑门。从正面看去,大黑门有如一座古朴雄伟的楼房,大致由三个单元组成,中间单元是两个并排的大拱门及拱门上方的两层楼;右侧单元为三层楼,底层是城墙;左侧单元为四层楼,底层同样是城墙,每层楼都有圆拱形窗口。面对历经沧桑的大黑门,我不由得想象起少年马克思的身影,他可曾在门前广场奔跑追逐?可曾登上最高一层眺望过德意志的大地和天空?那时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来到特里尔,我主要的兴趣还不是观赏这些古罗马建筑,而是寻访一代伟人马克思的足迹。
摩泽尔河边一条幽静小街上伫立着一座青铜雕塑,是马克思的侧面头像,深沉睿智,俯瞰人寰。铜像再次提醒我,这片土地曾留下少年马克思温热的脚印,这里正是少年马克思成长的摇篮。
不远的特里尔市布吕肯街l0号便是马克思故居,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就诞生在这里。那是一栋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小楼,乳白色墙体,棕黄色门楣和窗框,门头上镶嵌着马克思头像,普普通通,却又光芒四射。小楼共三层,第一层为接待室、展览室、放映室,游人来到这里可先看录像,再逐个展室参观。第二层为马克思父母的卧室、马克思出生的小套间,还陈列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种照片、文件、著作、手稿等资料,最引人注目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身铜像,两人身穿大衣并肩而立,头颅微仰,目光炯炯,眺望远方,既超然随意又庄严肃穆,似乎至今仍在思考人类的前途与命运。第三层各展室着重介绍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陈列着《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各种版本等珍贵文物。
这座被称为马克思故居的建筑其实只是马克思的出生地,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博学多才的律师,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贤慧勤劳的妇女,夫妻俩租用这栋小楼,一家人只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半时间。
据马克思博物馆馆长博维尔介绍,马克思出生几周之后便随全家搬到特里尔市西蒙路8号,直到他17岁那年到渡恩大学读书。那栋老房子才是马克思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的地方,那才是马克思真正的故居。据说那座老房子至今还在,可惜我没有机会到那儿去瞻仰拜谒。
少年马克思聪颖好学,勤于思考,富有理想,1830年进入特里尔中学,1835年毕业。中学毕业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就表达了他立志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之后到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学法律,主攻历史和哲学,l8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为《莱茵报》撰稿,并任主编。1843年迁居巴黎,次年与恩格斯会见。1845年迁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847年与恩格斯一起回到德国,在科伦创办《新莱茵报》,任主编。1867年出版不朽著作《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四卷在恩格斯逝世后出版)。l883年3月14日逝世于英国伦敦,葬于海格特公墓。
4
马克思出生成长在德国,工作战斗在欧洲各地。为何某些西方政客对本乡本土的马克思所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视为洪水猛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制度理应受到尊重,允许其实践,而不应该唯西方的社会制度独尊,以“民主”、“人权”为幌子,不问青红皂白,对社会主义制度大加挞伐。
好在如今西方不少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马克思学说的重要意义,惊叹马克思的分析“如此适用于当前的社会现象”。德国之声电台网站曾撰文说:“直到今天,马克思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资本主义的批评家。他的著作给20世纪规模最大的社会运动带来灵感,并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豪格则认为“《共产党宣言》以及马克思其他著作中的一些观点,直至今天仍旧没有失去其现实性”,《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大段章节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仿佛马克思当年有一架时间机器,可以让他飞到当代,描述今天发生的事情。
如今特里尔人已把马克思故居当作了珍贵文化遗产,与巴黎的公社墙、布鲁塞尔的白天鹅咖啡馆(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伦敦的马克思墓一样给予保护,这证明欧洲人已经为他们能有马克思这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而感到自豪了。
(责编:郭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