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史晓帆 上海《文汇报》驻法记者郑若麟去年在法国出版的《平凡的中国人》是一部促进中法交流、纠正西方偏见的力作。作为法国外国记者协会一员,我建议协会为郑先生举办报告会,时间定在1月23日。按照流程,记协向巴黎外国新闻中心提出申请,我也将书的封底介绍传去供其了解情况。 我在新闻中心组织过3场有关中国的报告会,都是请报告人起草会议通知。这次请郑先生写的通知还没来,新闻中心就将根据封底介绍写的通知传来,并“征求意见”。既然征求意见,郑先生后来就做了修改,并突出“去年12月一项调查表明高达65%的法国民众视中国为经济威胁,根据该调查分析法国媒体的偏见对民众的影响”。我感到,该主题反映出其著作的锋芒,但也担心因此可能会令一些人不“爽”。果然,修改稿被新闻中心退回,理由是“太长”,建议“只谈新书”。我问记协副主席玛蒂娜:“是谁认为太长?亚洲研究中心17日为某中国异见诗人举办报告会,通知更长,为什么就能发?是不是不愿意有批评法国媒体的声音?”玛蒂娜赶忙答复:“我们没有新闻审查!”郑先生后来精简了文字,但坚持要表达的主题。郑先生说,如通不过,取消会议也可以。 不料,外国新闻中心的一名新闻官先发来措辞模棱两可的邮件,问“可否发原来的通知,如不同意,就发修改过的通知”。我答复说:“应尊重报告人意见,请发修改过的通知。”当天,外国记协根据郑先生修改稿,为会员发出内部通知。但不久玛蒂娜又告诉我,新闻中心领导决定发原来的通知。我说,此做法有损法国形象。她开脱说,因经费紧张,法国外交部和经济部可能要关闭新闻中心,所以中心办事很慎重。这样的答复让人难以理解,但我知道玛蒂娜已尽力,新闻中心现任领导与中国的关系也不错,僵下去意义不大,在征求郑先生意见后,他也做出让步。 就这样,同一个报告会,外国记协和新闻中心发出两个版本的通知,前者只面对内部会员,后者则是面对所有法国媒体。新闻中心为何拒发郑若麟修改的通知?是不同意其观点,还是不想得罪法国媒体?为何批评一下法国媒体如此不易呢?实在耐人寻味。几年前,新闻中心举办过达赖喇嘛代表报告会,通知上有“中国镇压”的行文。我曾问当时的负责人,新闻中心是法国外交部资助的,这种通知难道不怕伤害中法关系吗?这位负责人答复说,新闻中心是独立于政府的,不同于有政府背景的美国外国记者俱乐部。而如今,“独立”的新闻中心却谨小慎微起来? 1月23日,郑若麟的报告会如期举行,精彩演讲赢得现场热烈掌声。但这背后我们坚持原则,并无奈让步的经过仍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