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莱
2012年,中东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各类矛盾进一步激化,地区政治格局重新分化、组合,阿拉伯转型国家举步维艰,叙利亚动乱不已,巴勒斯坦、伊朗核等热点问题继续发酵,美国主导地区事务能力下降。
阿拉伯转型四国困难重重
突尼斯、埃及、也门、利比亚四国政权更迭后,已相继建立民选政权。其特点是,政治上多元化,实行多党制、议会民主选举;伊斯兰势力崛起,先后在上述四国赢得政权或取得议会重要席位。其他各派力量也跃跃欲试,争权夺利,大有联合起来与伊斯兰力量争雄之势。经济上发展缓慢,民生艰难,广大民众生活水平普遍下降,眼下政府尚拿不出一个较为务实的发展规划。治安上动荡不已,管理混乱,政府公信力大跌,强力部门消极怠工;教派、族群械斗增加;盗贼横行,社会沉渣泛起,趁火打劫,大搞打砸抢,扰乱社会治安。理念上,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主义泛滥,民族主义抬头,动辄上街游行示威,高唱“革命”,弄得人心惶惶,难以平静。当前,稳定政局、重振经济、适时调整对外政策是四国当务之急。
四国国情不同,但要实现上述三点,仍面临诸多挑战。各国执政党仅以相对多数胜选,受制于在野的众多党派,特别是军事利益集团。他们会同执政当局叫板,制造混乱,难以形成统一意志。埃及现正处于政治过渡期,权力架构尚未完全定性。今后伊斯兰、军方、世俗三大阵营及多股政治力量围绕修宪、议会选举和权力分配等重大问题将展开角逐,尤其是穆兄会同军方的博弈会更加激烈。突尼斯在野党向执政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多次发难,要求执政当局提高妇女地位。也门执政党结构松散,内部矛盾重重,尚难发挥主导作用。哈迪总统高票当选,但他追随前总统萨利赫多年,况且萨利赫实力和影响尚存,哈迪不可能另起炉灶,只能勉强维持脆弱的两年政治过渡期。利比亚目前正在政治乱局中挣扎,部落力量、地方势力、各党派各行其是,乱而无序。就埃及而言,穆尔西打造亲民、务实形象,推出“百日新政”,积极争取外援。美国、沙特、卡塔尔、中国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答应提供贷款和经援,但迄今落实有限。另外,埃及国内治安恶化,许多人仍被“革命情绪”笼罩,不时出现罢工、示威、械斗、绑架等事件,致使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突尼斯情况有所好转,然而失业率仍高达20%。许多年轻人无所事事,到处游荡,心浮气躁,寻衅闹事。也门处境更困难,大批工厂、企业倒闭,市场供应短缺,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主要城市的交通运输、饭店、餐饮、公共设施大都遭到破坏,急需修复,短期内很难见效。
四国正在调整对外政策,同美国等西方国家适当拉开距离,独立、平衡倾向有所增强。而能否把握好调整尺度,是对四国政府执政能力和智慧的考验。
沙特等君主制政权加大改革力度
为了缓解来自地区变革的冲击波,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六国,审时度势,大抓提高社会福利、妇女地位、改善民生和适当开放民主。他们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大兴土木,加强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海合会六国拟投资300亿美元建设长达2200公里的铁路网项目。与此同时,各国又推出了本国铁路投资计划,总额达1062亿美元,其中沙特256亿美元、阿联酋206亿美元、卡塔尔250亿美元、科威特170亿美元、阿曼100亿美元、巴林80亿美元。海合会积极发展水利资源项目,2011—2016年投资1000亿美元,用于改善和提高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的技术水平,并集中治理水资源浪费,实现废水循环再利用。目前各国正新建电力和供水项目。另外,沙特阿拉伯开始扩建麦地那的先知清真寺,由现能容纳20万人扩至180万人,仅征地补偿一项耗资66亿美元,内有23家旅馆将被拆除。建成后,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清真寺。沙特现正在麦加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项目。二是提高妇女地位。沙特首次任命努尔·法伊兹女士为教育部副大臣,分管女性教育;阿曼任命阿莎·宾特·萨耶比为负责手工业的大臣级高级官员;阿联酋任命鲁布娜·宾特·哈立德·卡西米为经贸大臣;巴林驻华大使贝碧·阿拉维是巴林外交界知名女性高官,也是阿盟22国驻华大使中的唯一女性大使。值得提及的是,科威特议会通过决议,规定妇女同男性享有同等权利。此外,各国政府重视对妇女的教育。沙特妇女的识字率为78%,大学生中女生已占半壁江山(约60%)。2011年,沙特努拉公主大学建成,耗资53亿美元,可容纳1.2万女生住宿,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所女子大学。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女性就业,沙特政府开始鼓励女性参与工作。在体育领域,六国均派遣女运动员参加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其中一些运动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三是适度开放民主。使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人民参与议会或协商会议的选举;允许报刊杂志发表批评政府的文章和评论;重用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社会精英、地方头面人物;运用经济和宗教等多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
叙利亚动乱不已,前景难料
叙利亚政局持续动荡不安,政府军同反对派武装的博弈已由军事冲突发展成一定规模的内战。双方在大马士革和阿勒颇等大城市争夺激烈,伤亡日增。随着局势的发展,叙利亚政府处境日趋严峻:一是治安局势恶化,民不聊生。人们在“恐惧”中度日,长此以往,难以承受,甚至有4名高官在爆炸中遇难身亡,更使人毛骨悚然。近日四处爆炸,生灵涂炭,令人生畏。二是经济困难,物价飞涨。叙利亚外贸渠道不畅,换汇来源受阻,市场供应短缺,黑市猖獗,物价上涨高达20%以上。随着欧美对叙利亚全面制裁的加大,其经济形势将愈加困难。三是部分高官叛逃,一些官兵哗变,直接影响统治集团的凝聚力。比如叙利亚前总理的出走,带来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四是反对派武装,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沙特、卡塔尔、土耳其等国的大力支援下,力量有较大的发展。据报道,叙利亚自由军已扩至8万人,并配备了高炮、坦克、导弹等先进重型武器和现代化的电子通讯、侦破设备等。他们已将指挥部从土耳其迁至叙利亚境内。另外,叙利亚伊斯兰武装(主要包括法鲁克旅和叙利亚之鹰旅)已结成“解放叙利亚阵线”。其领导人谢赫称,他们现有4万多战士。眼下叙利亚政府军难以消灭反对派武装,足以证明其实力。11月11日,叙利亚一些反对派组织同意组建议会式反对派领导机构“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选举穆瓦兹·哈提卜为主席,以推翻现政权。
尽管如此,叙利亚当局尚能控制局势,政府军仍占优势,掌握着战场的主导权。在无外来军事干涉和提供大规模武器的情况下,反对派武装靠城市巷战式的游击战、恶性爆炸、绑架人质和打砸抢烧等手段欲夺取政权,是不可能的。美国奥巴马总统现在正忙于解决国内财政悬崖等棘手问题,欧洲陷入债务危机,加之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遇难的教训,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愿深陷叙利亚,故对叙利亚问题采取的主要手段仍是加大对叙利亚全面制裁;支援叙利亚人打叙利亚人;煽动国际社会特别是海湾国家,支持推翻巴沙尔政权,意在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
继联合国、阿盟联合特使安南和平斡旋之后,卜拉希米特使正积极进行和平努力,促成了叙利亚交战双方在一年一度的宰牲节期间(10月26—29日)实现短暂脆弱的停火。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社会主张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舆论和呼声日增。人们看到了叙利亚问题外溢效应扩大的严重性。埃及和伊朗先后倡导成立了伊斯兰国家“四国委员会”和不结盟国家“四方联络小组”,以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伊朗力挺叙利亚,特召开了关于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国际会议,发出了不同于“叙利亚之友”会议的声音,主张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在联合国安理会,由于俄罗斯和中国反对外来干涉叙利亚内政,美国等西方国家不会拿到对叙利亚动武的“尚方宝剑”。在此情况下,叙利亚问题能否政治解决关键在于叙利亚执政当局的决策及其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当然,不能排除美国等西方国家绕开联合国对叙利亚进行军事干预的可能。10月9日,《纽约时报》报道,美军已向约旦派遣一支150人的行动小组,协助约旦应对叙利亚难民涌入、生化武器失控等叙利亚冲突的外溢风险。该小组为距叙利亚边界最近的美国“军事存在”。
目前叙利亚危机的解决,尚不明朗,前景难料。据分析人士估计,可能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正常交接。按叙利亚新宪法规定,总统任期七年,最多连任一届。据此,巴沙尔总统任期至2014年。叙利亚复兴党力挺多党制改革,并同其他党派一道参加了5月7日举行的议会选举,角逐250名议员的席位。假若改革进程顺利,总统大选将于2013年年底举行。估计巴沙尔不会谋求连任。届时,他将顺理成章地交班。
第二,政治解决。或许有三种可能:一是实施安南、卜拉希米和平计划,即叙各派停火、对话,达成和解协议,进而决定巴沙尔的命运;二是在国内外强大压力下,巴沙尔主动提出2013年总统提前大选,不再连任;三是在政权危机四伏和基本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巴沙尔被迫辞职,将权力交予副总统沙雷,实施平稳过渡,即复制修改版的“也门模式”。
第三,武力倒“巴”。在西方国家和部分海合会成员国的大力支援和扶植下,叙反对派势力迅速做大,形成气候,挑起内战,占据一方,同政府分庭抗礼,并要求外部势力军事干预,加之叙利亚大批官兵“倒戈”,借以推翻巴沙尔政权。
第四,叙利亚军事集团接管政权。面对叙利亚持续动荡,导致经济每况愈下,民怨沸腾、外部势力策反和叙利亚政权风雨飘摇的严峻局势,叙利亚军方出面“逼宫”,迫使巴沙尔下台,并接管政权,纳入政治解决轨道,基本复制“埃及模式”。
地区五大政治力量重新洗牌
中东地区总体政治格局迄今基本未变,依然以强凌弱,美国掌控地区事务,巴勒斯坦问题难以解决。然而,地区政治生态正在发生变化。五大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曾一度走低的埃及开始崛起。埃及新政权调整对外政策,奉行相对独立、平衡的外交政策,改善同伊朗关系,同美国、以色列适当拉开距离,在与沙特、伊朗三角关系中找平衡,主导解决叙利亚问题的伊斯兰国家的“四国委员会”,采取向东看方针,重振了地区大国地位,从而使土耳其欲取而代之的企图化为泡影。伊朗主持召开了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120个成员国的代表,其中包括约30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最终文件获得一致通过,这动摇了美国认为伊朗是一个受孤立的局外国家的观点。在伊核问题上,伊朗同美国针锋相对,实施多次海、陆军演,试射先进导弹,顶住欧美制裁,敢于对美说不;力挺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并就叙利亚问题主持召开国际会议,同西方主持的“叙利亚之友”会议分庭抗礼;与埃及改善关系,地区影响力在上升。沙特等海合会在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等问题上,曾一度左右阿盟,地区影响力大增,但因跟随美国等西方国家太紧,特别是对诋毁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国影片反应不力,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有所下降。最近以来,国际社会几乎听不到其声音。土耳其在支持阿拉伯人民“革命”和巴勒斯坦问题上,虚多实少。土耳其模式虽受关注,但无人复制,故土耳其较往年受到了“冷落”,加之同伊朗关系变冷,在叙利亚问题上选边站,使其发挥独特作用的空间大大缩小,难有作为。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气势汹汹,声称要推翻叙利亚巴沙尔政权,遭到了土耳其国内广大人民的反对,处境被动,只能缓和同叙利亚的紧张关系。以色列处境孤立。国际社会越来越同情、支持巴勒斯坦正义事业,要求和平解决巴问题。阿拉伯世界反以情绪高涨。埃及民众要求修改埃以和约。埃及新政权迫于群众压力,同以色列搞“冷和平”,减少与其往来。穆尔西总统在联大会议上,强烈支持巴勒斯坦建国。
巴勒斯坦问题已被边缘化。巴以迄今未恢复和谈。国际社会鲜有人再谈巴勒斯坦问题。前一段曾传闻怀疑阿拉法特主席被以色列毒害,故阿拉法特遗孀要求开棺验尸,并已得到巴勒斯坦最高权力机构的批准。为此,国际媒体多有报道,但很快平息下来。2012年9月下旬,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向联合国提出申请,要求将巴勒斯坦在联合国观察员的身份提升为观察国。国际媒体仅发一则消息而已。最近,以色列空袭加地带,造成百余巴勒斯坦人伤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美国、埃及等国的斡旋,2012年11月22日,巴、以实现停火,并达成了停火协议。
美国对地区事务的主导作用下降
美国在该地区的软实力明显下跌,渐失人心。地区人民反美情绪高涨。
一反美国在该地区推行“美式民主”,认为民主应出自本土,而非外来移植。因此,他们坚持伊斯兰民主,而非美式民主。其核心是坚持独立自主,反对美国主导。在此情况下,美式民主既不得人心,也无市场,更无法生根。在美国刺刀下,伊拉克实施了9年美式民主。结果,美军一撤,伊拉克局势急转直下,美式民主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伊拉克教派、族群争端四起,恐怖暴力事件频发,社会动荡,治安恶化,广大人民苦不堪言。
二反美国经常拿宗教说事。美国宣扬文明冲突论,标榜基督教的优越性,经常贬低其他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先有美国牧师琼斯焚烧古兰经,后有诋毁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国电影。对此,全球约15亿穆斯林义愤填膺,纷纷予以谴责。利比亚班加西示威民众袭击了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等4名美国人遇难身亡。开罗数千民众包围美国驻埃及使馆,并撤下美国国旗焚烧。愤怒的阿富汗民众上街游行示威,高呼“美国人滚蛋”。在联大会议期间,美国遭到了伊斯兰国家代表的普遍谴责。9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埃及总统穆尔西公开表示,美国必须尊重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和文化,即使这些与西方价值观相冲突。如果美国希望消除阿拉伯世界压抑了数十年之久的愤怒,那么就需要彻底改变对阿拉伯世界的方式,表现出对其价值观的更多尊重,并帮助建立巴勒斯坦国。人们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西方媒体不时出现诋毁、亵渎、嘲讽伊斯兰教及其知名人士的文章和漫画。对此,地区穆斯林深为憎恶。美国还将反恐同伊斯兰教挂钩,认为中东地区是产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小布什曾将反恐视为新的十字军东征。奥巴马执政后,表示要改善同穆斯林的关系。但美反恐仍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也门等国进行。天天都有穆斯林伤亡。他们怎能不恨美国人呢!
三反美国在中东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美国一贯偏袒以色列,打压巴勒斯坦。表面上,美国支持巴勒斯坦建国。而实际上放任以色列,并视巴勒斯坦哈马斯为恐怖组织,一再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施压,反对巴勒斯坦提升在联合国的国际地位。
四反美国干涉地区国家内政。美国在该地区为所欲为,到处煽风点火,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美国打了利比亚,推翻了卡扎菲政权。又支持叙利亚反对派,企图推翻巴沙尔政权,甚至将埃及等转型国家纳入其民主轨道。对此,地区人民深恶痛绝。随着他们民族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反美、仇美情绪会更为强烈,不仅要求本国政府同美拉开距离,而且反对使之“政治失声”、“尊严受辱”的美国的任何举动。
(作者: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副会长、驻中东前大使)
责任编辑:李振通 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