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灵魂。多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鼓励创新、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政策导向,特别是在中央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后,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工作已取得一些进展。但是,我国教育体制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近来许多大学取消了学生体育课的长跑内容,深圳市中小学运动会也取消了女子3000米、男子5000米的长跑项目,主要原因据说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体质下降,校方为避免学生在运动中猝死,减少学校承担的风险,因此采取了上述做法。由此可见我国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已经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小学存在唯考试成绩、升学率评优劣的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包括学生家长)呼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尽管有关部门对此十分重视,采取了多项措施,反复强调中小学校应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然而效果并不理想,说明我国数百年科举制度形成的教育理念对教育体制产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切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创新教育的开展和创新人才的培育,在基础教育中就加入了创意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高等教育中更是直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通过科教结合的方式;在科研与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些理念和经验值得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在深化改革中认真参考和借鉴。
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到,在科研、生产活动中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解决一些复杂的创新难题,尤其是在复合交叉领域,更加凸显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系统地开展创新方法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将极大地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创新效率。因此,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开发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是提升我国创新体系实力的关键。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亟须在教育体制改革中高度重视创新与创意教育。应从中小学教育、甚至从学龄前教育开始,从小培育创新思维,在更大范围内根植创新方法,使创新成为每位中小学生一种固有的思维习惯,由此从根本上提升全民族的整体创新活力。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体系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从基础教育开始就高度重视创新创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在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应尽快推进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向提倡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思维的创新创意教育转变。只有提升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我国才能真正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