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园区循环化改造新模式

2013-01-28 10:10王岩王舟徐锡华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3年1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园区资源

王岩,王舟,徐锡华

(1.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浙江嘉兴314001;2.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001;3.秀洲工业园区管委会,浙江嘉兴314031)

发展循环经济,是要用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不是方式方法的简单改变,而是要从循环经济理念出发,遵循3R(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经济模式,即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重要发展形态,是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实施产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资源产出率、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园区环境保护、改进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1]。

1 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1.1 循环经济发展的4个层面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在这份指导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文件中,把“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作为“基本原则”。这意味着,从我国现实出发,众多门类处于发展壮大中的实体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力量,是改革发展方式的工作对象,为各种类型的园区实体经济注入循环经济理念,促进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开展试点示范工作的主战场。

据国家发改委原主任马凯此前在一次会议上介绍,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在4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企业内部物料的循环利用,如美国杜邦化学公司,通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被称为杜邦化学公司模式;二是企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如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余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个企业的能源和原料;三是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如德国的包装物双无回收体系(DSD)和日本的废旧电器、汽车、容器包装等回收利用体系;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如日本政府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出提高资源投入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指标等。

1.2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20世纪70年代中期,工业共存的概念由丹麦学术界传播,为产业界所接受。当时在卡伦堡市镇的若干企业协商后决定,有必要建立一个协作网络,将企业的生产剩余或副产品变为其他企业的资源或半成品。卡伦堡市政府因其在管理公共水资源、建设社区供热和供水系统,以及造就社区良好环境等方面的职能,也成为该网络的参与和推动者。

1975年,卡伦堡工业互利协作网络由8个单位合作建立,该网络是在所有的参与者签订商业协作合同书的基础上建立,使他们走到一起进行合作的基础条件,一是对开展互利协作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具有共识;二是公司或厂址都在卡伦堡市;三是企业间确实有可开展合作的项目,且有经济价值。

实例说明,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厂内循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肯定会形成厂内无法消解的一部分废料和副产品,于是需要从厂外去组织物料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操作规则,把不同的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这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

非常特别的一个项目是由卡伦堡地区开发部主办,各合作方出资赞助的合作协会,该协会是工业合作的信息中心,其目的就是收集工业合作及工业生态的信息,而且该协会研究所也致力于开发新的合作项目,并对内对外提供咨询服务。尽管协会研究所的员工数量有限,但却是由来自各合作公司的许多顾问组成的。

如上所述,工业互利协作是基于企业间签订商业合同确立和实施的,而不是靠政府部门的任何专门的规定。具体地说,一个企业向另一个企业提供产品是通过合同来确定,而企业的副产品和生产残留物也是作为一种资源以合同形式提供给伙伴企业[2]。

2 园区是循环化改造的主战场

2.1 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发展壮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曾选择不同时机,从各自定位和功能出发,在一些符合政策条件的地区,先后建立起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地市县级各种类型的开发区。

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拥有国家级园区共计6类315个,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3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8个。而省级各类开发区则达到了1 241个。地市县一级的开发区数量更是庞大。

多年以来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发展壮大的成就和影响带动作用,总体而言实现了设立开发区的初衷。落脚开发区的各种所有制、生产不同产品的各类型企业,绝大多数成长比较快,年均产值、盈利增长幅度大多高于其他企业,多数也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不过,也应注意到的是,无论国家级还是省级各类园区以及园区里的企业,其发展模式、成长路径与手段,大多数依然是发展工业的传统模式和路数。这些在园区落脚的企业,多年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尚未显示出明显变化。而正是由于其自身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没有明显进步,当然也就谈不上对其他企业发生影响。

园区壮大,企业成长,主要依靠的依然是大量资金和原料的投入,而提升产业关联度又需要大量资金,因而当这些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时,主要选择支撑行业重点项目的“补链”工作,这对提升整个园区的产业链关联度意义很小。

2.2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园区内企业的迅猛发展,对转变发展方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也是要对所有园区有序进行循环化改造,促进其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探索走工业新型化发展之路的带领者的基本理由,即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必要性所在。

园区是多种能源资源消耗的集中区域,也是节约潜力较大的区域。通过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探寻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项目等关联措施,构建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改变粗放型资源利用方式,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对提升园区企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越来越体现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必要性包括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从国家统筹全局层面考虑,把各类园区循环化改造与加快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适度融合,从园区存量资源(含技术、人才资源)实际状况出发,借助循环经济咨询机构的智力资源,突破一家一户的企业界限,本着有利于改变发展工业的传统模式,探索拓展工业新型发展道路,重新规划园区发展蓝图。

3 探索园区循环化改造新模式

3.1 承担园区循环化改造课题研究

受嘉兴市秀洲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委托,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承担该园区循环化改造的课题研究,有委托方代表参与的课题小组,在下达的各个相关专业的研究分课题任务中,策划添加了许多促进观念转变、体制改革和功能重组的创新元素,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载体,以废物交换平台项目、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孵化器项目等公用服务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探索园区循环化改造新模式,统筹规划园区空间与产业布局,突出构建清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目标。

依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环境状况,制定并落实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计划,调整园区产业结构,制度创新是关键。在制度创新前提下,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园区跨入创新驱动、自主增长的发展轨道,是实现园区企业健康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的可行途径。

所谓的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而制度创新则能避开技术创新所需的高资本、高知识前提,通过“龙头企业”与交易群体间按规则游戏的营销网络得以迅速扩展。从国内规模巨大的浙江台州金属资源再生产业链运行机制的作用看,推进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动力,更多是依赖制度创新而非技术创新。这种制度创新虽然是民间力量共同推进的结果,但具有风险竞争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的民营企业家,无疑加速了它的进程[3]。

制度创新不一定是复杂、深奥的科技实践活动,不一定意味着高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可能是新产品的市场价值实现过程,甚至还是一种模仿,只不过这种实现需以发达的社会网络关系和制度文化背景为前提。在推进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往往含有组织变革和制度安排等因素。当然,传统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后,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新产品研发也在逐渐加强,技术革新将成为模式创新的主要目标。

编制《嘉兴市秀洲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的工作思路是:以世界眼光,站在国内外同行核心技术水平高度,综合考察秀洲工业园区内各企业所采用核心技术的先进程度、使用效率、创新潜力等,依托研究院资源优势,为构建园区内乃至向外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提供可供选择的支撑技术。

3.2 探索公用服务设施功能重组新模式

在梳理入住秀洲工业园区的所有企业,包括上海交大、中节能等孵化器项目资源状况,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现状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准确摸清各种资源使用数量和效率上,目的是为设计循环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产出率的可行方案,为构建循环链条找出可量化的资源依据。

通过课题研究服务方和委托方以及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力争在3~5年内完成该园区循环化改造,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减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入园后集中生产的环境负荷,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把园区改造成为“经济持续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的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推进园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以园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孵化器项目等相关公用服务设施建设为例,嘉兴秀洲工业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充分发挥浙江科技孵化城(嘉兴)“一心八园”的作用,强化和完善科技服务机制和支持体系,加快完善检测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质量认证、综合培训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扶持和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信息与咨询机构、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机构发展。

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组织开展《秀洲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课题研究阶段,把研究重点放在孵化器项目与供排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园区废物交换平台等公用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统筹规划的优选方案设计上,借鉴丹麦卡伦堡地区开发部牵头主办的,由各合作方出资赞助的合作协会的运作模式,对内对外提供咨询服务,这将对建立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行业协会的组织与运作体制和科技中介机构信誉评价体系,扩大政府对科技中介服务的采购,以及废物交换平台项目、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孵化器项目等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乃探索园区循环化改造新模式的有益尝试,可为少数类似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供可资借鉴的工作思路。

[1]张艳鸿,陈兴鹏.武威黄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践研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7):13-16.

[2]刘月超.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社区研究[J/OL].欧中经贸杂志,w ww.europe1china.com.

[3]王珠,李莉,王岩,等.探索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新型模式[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6):23-27.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园区资源
表面处理工业园区的机遇与发展(一)
磐安工业园区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2020年电镀工业园区市场规模将超90亿
园区的开放样本
资源回收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