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鹏 (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基础部 湖北武汉 430000)
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的视觉艺术基础教学阶段,其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从应试美术教育中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针对当下“90后”学生显现出来的全新的特点和心理反应时,首先应该摈弃自上而下、先入为主的教学思考方法,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塑造个性的艺术手段去表现自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运用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语言方式来进行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视觉艺术基础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视觉体验素养,对视觉艺术的感知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要达到视觉艺术基础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视觉体验素养出发,首先应全方面研究教育对象的视觉经验基础。
当下,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进入“90后”的年龄阶段,从他们的生长环境来看,已经处于一个瞬息万变、丰富多样的世界里,在消费社会,影像主宰公众、约定审美,他们有着各种各样令人难以置信的获取视觉信息的方法,电影、电视、计算机、书籍、图片所传递的信息和信息传播的速度,影响了他们的视觉体验和接受方式。在这种视觉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中,他们身边环绕着巨大的视觉记忆和视觉信息量,但是他们却没有应有的视觉深度。他们可以从电脑里看到过各种生物和植物,却忽略对身边脚下的爬虫和三叶草结构特征的细致观察。很多时候,他们对于很多事物,是“视”而不“见”,即看到却不知道。因为表面上的“见多识广”而缺乏对物象至心灵的触动,他们的视觉神经日趋麻木。
其次,“90后”是被呵护娇惯和高压培养出来的独生子女一代,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狭隘的培养模式中造成艺术修养的不足和艺术视野的局限,他们的视觉经验被限定在为考上大学的统一标准模式中而逐步僵化。他们被强迫接受一种艺术思维方式和固定的表达方法,进而习惯。丧失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判断力,缺乏“90后”应有的个性和活力。
所以,当他们作为大一新生开始崭新的视觉艺术基础课程时,在画室里看到各种各样的有别于高考类型的静物时,他们没有画画的冲动,没有表现的欲望,他们在等待老师安排画画内容,指定合适的构图和恰当的方法。但当他们听到老师说选取你自己喜欢的静物和角度,自己尝试一下各种工具和方法时,他们无法得到预料中的老师的绝对权威的固定指向,没有教师的单一性的技能性示范的时候,他们顿时感觉到考前美术班集训和大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巨大差异,从而感到无比的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
基于教育对象视觉经验现状和心理接受反应,首先应改变学生视觉经验体系里固有的视觉图式,要培养学生的视觉体验素养。
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喜欢的,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培养学生建立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一个独立的精神,能自我完成对事物的认知。让学生肯定自我,在万千世界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许多人有可能会遇到同样的事件或环境,但是没有两个人得到完全一样的体验。要在意自己的感受和判断,有足够的自信心而有很自我的生活态度和艺术感知。让学生发现自我,通过用自己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将自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态度,通过形象思维的探索和描绘,成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并学会表达自我,而通过自己的创作,在过程中会深深的探究经常被日常琐事纷扰的个体世界,向人们展示着自己是如何观察事物和感受事物的,以及难以用其他方式展现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这种交流媒介,使自我的眼界开阔,改变对世界的看法,对自身的认识。当学生打破以往被安排被指定的视觉指向和视觉经验体系里的固有的视觉图式的时候,他们会尊重内心,用自己的视角去寻找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由此,教学活动变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一个自我学习过程。
二、激发学生的视觉好奇心。我们都知道,婴儿生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内驱力,在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中不断被新事物、新刺激所吸引,感受到认知的喜悦,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又促使儿童去进行更复杂的认识活动,本能的好奇心又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增强。教育的艺术实际上就是指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满足好奇心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扩大学生的视野范围,静物的范围不再是考前每天都画的、学生都能背下来的瓶子、罐子、水果了,从机器零件、打印机、缝纫机、电话、水管、医药器皿、垃圾桶、纸箱、水管、玩具、标本、化妆品、内衣、树根、等等等等无奇不有,各种类型、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直奔学生眼球,学生惊叹,这也可以画?这也可以画!他们很好奇这些各种各样的物品组合呈现出来的形式感和冲击力,从好奇到兴奋,从惊叹到跃跃欲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引导学生寻找视觉陌生感。引导学生变换一下视距,放大图钉、金属球、玻璃瓶的比例,观察其中的折射和反射,会让学生觉得惊讶无比。或者换个视角,俯视看、透过镜子看,换个空间场景看,透过玻璃看,在逆光中看,在灯光下,在雨中看,在平时生活中熟视无睹的物品和景象也会让人觉得很陌生,难以辨认,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激起观者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望。美国的科学家约翰*曼森*布朗说过:“当你对世界不再有好奇心时,你不是在变大,而是在变老。健康的好奇心会帮助你消除无知。感谢上帝没有让我的好奇心硬化,好奇心让我渴望知道大大小小的事情,这样的好奇心,有如钟表发条、发电机、火箭推进器,它给了我完整的生命。艺术创作如同科学发明一样,都是创造出非因袭的新颖的事物,那么必须迫使学生摆脱习惯的观察方式和顺理成章的思维模式,保持“人类的第一美德”——好奇心!
三、增强视觉敏感性。视觉修养包含两方面的技能,即视觉敏锐性和视觉表达。视觉敏锐性是一种强化能力,即清晰、准确地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看到”多方面信息的能力。培养视觉的敏锐反应,增强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即敏锐的感受能力。就要更新观念,改变自己的眼睛,在自然生活当中,发现了以前没有“看到”的世界。除了模仿自然之外,还有丰富的视觉语言的天地。蒙克:“自然不仅是肉眼可见的东西,它在展现出灵魂深处的图像——那是肉眼后面的图像。”引导学生在观察物象时候,去感受物象本身所呈现出来的或许安静、躁动、理性、激情、柔和、强烈的视觉情绪。学生敏锐的感觉到打动他个体的物象带来的这种气氛和情绪,将这种情绪从原始表达冲动贯穿到艺术表达之终,带给观者以心灵的感触,完成艺术创作的过程。从而改变了以往无情绪无目的的完成任务似的学习过程。
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生在表现条纹布和花纹布的时候,都是如同画单色布一样,在学生固有的观察习惯中,往往停留在笼统的大概的观察之上,见林多于见木。只抓住光影,只注意到各种各样的皱褶起伏,而忽略物体本身的显性特征,或因画条纹或花纹过于繁琐而省略掉。首先从科学角度来看,大多数人不会观察自己想画的事物,因为多数人的思维是由左脑控制的,左脑在符号化,概括及合理化方面的能力很强,而右脑在空间感觉,细部观察和图形确认等方面能力很强。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左脑很容易受挫伤,疲劳,从而促使我们离开观察,转向运用符号,陈规或简易的方式。其次学生的创造力被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所妨碍,只用一种思维方式的习惯或训练会引起他们在观察问题时忽视许多其他的方法。詹姆斯*亚当斯在《概念大爆炸》中说过,一个人的洞察力可以通过思考和观察而获得加强,通常第二次观察一个物体,会产生新的思想或反馈出新的意义。我们不提倡学生拍照片对着手机画静物,手机拍摄的图片“提炼”了很多可以通过观察得到的非常有趣的细节,我们在仔细观察物象的时候,往往会不断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来贯穿作画的初衷和调整实现预设的效果。所以,仔细观察对于视觉修养之视觉表达尤为重要。
在实际的视觉艺术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始终应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配合,形成互动的教育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视觉敏锐性和视觉表达,从而逐步完成从单一的技能培养向复合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素养的培养的高等艺术教育改革。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 ,1998 .
[2]陈永国.视觉文化研究读本[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