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川 (三明市尤溪县图书馆 福建尤溪县 365100)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而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却有2800多个,80%的人口分布在县级及以下行政区域。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是提高人民文化和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活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机构,它能为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长足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县级图书馆则又是数量最多的部分,也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石,它的兴衰成败关系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那么我们现阶段县级图书馆的现状如何?我们应如何应对面临的问题,加快基层图书馆的建设步伐呢?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市县级馆共13个,从学历上看:图书馆学专业毕业人员稀少,本科学历仅占5%,大专学历点52%,其余均为大专以下学历;从年龄结构上看:50岁以上点16.8%,30——49岁占65%,而29岁以下人员仅有19.2%,显而易见,年龄的中老年化,缺乏新生力量的补充,导致了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又进而影响了人员对先进设备的操作,最终造成了馆员文化、业务、服务素质的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图书管理专业人员紧缺,仅有的图书馆学毕业生都留在了省、市级图书馆高就,基层图书馆根本要不到专业人员;二是长期以来图书馆普遍被认为是“清闲单位”,自然就成了关系户单位,部分被照顾对象学非所用,没有进修,长期处于“外行”阶段,由于编制的限制又无法吸收新生力量,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导致了县级基层图书馆人员业务、服务综合素质能力偏低的普遍现象。
国际图联规定的标准是每2万人左右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为2册。目前,德国每6600人、挪威4000人、瑞士3000就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他们的人均藏书量达2——3册,而我国则是约46万人才拥有一所共公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3册,这是市级以上图书馆,县级基层馆仅人均约0.1册,我们馆也不例外。如此窘状产生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部分地方干部认为图书馆可有可无,认为抓经济才能出政绩,搞文化建设则是“虚”的,没有意识到文化也是生产力,也能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宁可花上千万巨额搞经济招商项目,不愿花几十万搞文化建设,在这种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影响下,我国人均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仅为0.4元左右,县级基层馆更低。纵观全国,中西部地区更惨,有的县级馆都成了“空壳”,几年或十几年都没有买书或很少买书,靠社会捐来维持生计。其二是县级馆自身思想观念没有转变,长期以来图书馆承担着文化公共服务的职能,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一味片面的强调本级政府的投资和扶持,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动作能力,从思想上也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馆舍的陈旧,馆内布局的不合理。大部分县级馆的馆舍都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建筑,历经几十年后的今天已是非常破旧,与附近林立的高楼相比显得非常寒酸,部分县级中学的图书馆都已超越了它。不但是馆舍如此,目前馆内正在使用的设备也趋于老化,将就、凑合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极少补充更新。如何能适应今天这高信息、数据化的时代?图书馆现代化、自动化从何谈起?虽然有部分县级馆也开始着手建设信息数据共享、自动化,但由于资金的不足进展缓慢,我们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何时才能实现?
一方面县级馆的上级主管部门只是在业务上下达各项任务指标,不管人力、财办的分配,另一方面由于当地政府资金的紧缺,对下达的任务指标也大打折扣。例如:省市要求县级馆必须逐步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资源共享工程项目,而要完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经费的来源又只能依靠当地政府,政府根据实际财力落实很少。又如:在对县级馆的评估定级工作中,明确要求年购书经费、新购藏置量应达标,但实际却与标准相差甚远。
以上种种原因制约着县级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如何改变现状,加快基层馆的发展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从思想认识上,更新思想观念。基础教育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我们在重视基础教育发展上同时也应关注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县级基层图书馆的发展。然而县级馆的发展与当地政府的重视与否紧密联系,因此,各级政府首先应重视起来,把图书馆建设当成民生工程来抓,应纳入到政府年度规划中去实施。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得到社会各方力量的资助,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积少成多,共同来为图书馆的建设添砖加瓦。
二是从管理模式上,转变服务理念。传统图书馆单一的借阅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了,广大读者渴望得到的不仅是看看书、借借书,需要拥有一个集学习、娱乐、休闲、交流、沟通等于一体的公共空间,试想当你走进图书馆后,可以在一个完全放松自我、任你自由沟通、没有等级歧视、相互平等的环境氛围中去学习、去享受图书馆给你带来的优雅环境、优质服务,那是多么惬意的事。
过去图书馆对馆员的培训,提高素质水平不够重视,主要是普遍认为图书馆工作就是借借书,不需要很高的素质水平,其次是资金紧缺,只注重文献、技术、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建设,导致了馆员们在工作上综合服务素质能力不高,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全民终身教育的大环境里,如果不加强自身技能素质文化方面的学习,必然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淘汰,因此,全面开展多层次的业务、文化培训,逐步培养出能胜任图书馆工作的知识型馆员,对图书馆的发展是必要的。
为了适应现代高信息社会的需求,我们基层馆必须开展具有个性化的特色服务方式,传统的借阅单一模式已完全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如何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馆的现有设备条件开展好各项服务呢。我认为首先必须以读者为中心,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读者的需求,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读者开展借阅服务,例如:对于小朋友小读者采用引导借阅的方式;对于中学、大学生可以提供电子索引查寻服务;对于一些没有时间查阅的读者可以提供电话或网站电子邮箱预约借阅的方式,由馆员根据预约找好需要的图书,读者按时来取就行了;对于不方便出行的(残疾)人员可以实行送书上门的服务方式;对于乡村读者开展科技种养类书籍按需要下乡的服务方式。这样既方便了广大读者,也有效推动当地的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乡村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也是大有帮助的。其次,可以开展部分有偿服务,但必须有法可依,进行合理收费。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的进步推动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图书馆事业的繁荣也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而,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漫长、艰巨的历程。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上下统一思想,摆正作风,全民共同努力投入到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中去,我们的图书馆事业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