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丹 (丹阳市文化馆 江苏丹阳 212300)
民间特色文化的精髓在于它的特色,这个特色主要表现为:从历史角度看,民间特色文化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是从传统文化中继承或开掘出来的;从发展眼光看,它必须注入当前时代的新鲜血液,在表现状态上应该有所改良、有所丰富、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具体地说,民间特色文化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群众性特色。民间特色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的参与完全出于自觉自愿。他们以此为乐、以此为荣,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积极参与,出谋划策、登台竞艺、呐喊助威。总之,他们热情高涨。例如在丹阳麦溪一带,流传着农历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文化习俗。
二是区域性特色。民间特色文化有它特有的区域性,他们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正如人们所说的“离家三里路,又是一乡风”。浓厚的地域色彩,显示出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种地域性特色一旦形成,就会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固定下来,溶于社会生活之中。丹阳市导墅镇里庄是闻名遐迩的“篮球之乡”,该地方农民曾与共和国将军进行过篮球友谊赛,篮球活动已成为当地农民不可或缺的体育文化活动。
三是特异性特色。这是民间特色文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色,这个特色显示它与其它文化项目的质的区别和联系,首先是内容上的独领风骚,它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是这个地区独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是其它地区的空白;它影响深远广大,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是当地群众文化的精华,在外地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较高的知名度。
四是自娱自乐特色。人民群众在劳动之余不仅需要休息,而且还需要娱乐。从某种意义上说,娱乐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休息,它不仅能消除疲劳,而且还能愉悦身心。因此,民间特色文化普遍带有自娱自乐性质。例如,我市皇塘镇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灯阵舞,频频亮相于皇塘及周边地区,这支由南建村村民自己组建的文艺团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的演出堪称“绝活”,演职人员有80余人,表演人物栩栩如生,演出阵型复杂多变,有梅花阵、荷花阵、双十字阵等8个阵式,还穿插些舞蹈和民歌,观赏性极强,气氛十分热烈,深受百姓喜爱。
民间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子应该在“传统文化加民间优势”这一总体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文化内容。近几年,丹阳市通过启动建设“一镇一品”特色文化活动,来提高城市文化内涵。“一镇一品”即一个乡镇创建一个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品牌,如皇塘镇的农民画、访仙镇的剪纸、吕城镇的戏剧表演、珥陵镇的花键、云阳镇的灯谜等等,通过活动创建,民间挖掘整理,文化结对帮扶,政府资金投入,使各个乡镇都找到民间特色的文化项目,以此为结合点,大力推动了特色文化的创建,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鲜明风格和个性特色的文化活动。目前,全市累计创建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2个;镇江市特色文化之乡5个,丹阳市特色文化之乡9个。
丹阳市文化馆始终把繁荣文艺创作作为主要任务来加以落实,群众文艺创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推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由该馆民间采集、采风后创作的丹阳原生态民歌的无伴奏男声组唱《打麦号子》荣获了江苏省第九届“五星工程奖”音乐类金奖第一名,并角逐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竹鼓笃啷当《老人与大树》根据丹阳民间特色艺术啷当调创作而成,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啷当曲调获镇江市第三届群众文艺汇演金奖,在第十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评比中获得银奖。这是该馆业务干部深入乡镇农村,与当地群众一起发掘民间文化资源,共同繁荣乡土特色文化结出的丰硕成果。
纵观诸多民间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民间特色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认真抓好:
一是抓住领导这个关键,从实际出发,精心培植,努力使本地的传统文化项目重新发出璀璨的光芒,使民间特色文化更好地为当今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了保护该市30个“非遗”项目,使刻瓷、雕花天鹅绒、正则绣等优秀民间艺术,丹阳市政府借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出资200万打造了一座“非遗楼”,使之成为我市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它的建成进一步丰富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
二是抓住各种喜庆节日,见缝插针,让民间特色文化不仅大有用武之地,而且能大展其风采。我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传统节日,还约定俗成了一些新型节日,如我市的黄酒节、眼镜文化节等。建设民间特色文化就是要善于抓住各种节日不放,大做振兴民间特色文化的文章。在做这种文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个“巧”字,把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时代性巧妙地溶进传统文化项目中,使传统文化项目不仅更具艺术魅力,而且富有时代精神,以便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功能。
三是抓住当地最具影响的文化活动“精雕细刻”,使之特色更显著、影响更广泛。从总体上说,群众文化活动的门类很多,各种项目丰富多彩,建设民间特色文化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强化强项,使之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拳头产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诸方面向“拳头产品”倾斜,保证“拳头产品”的需要。在组织领导、设施建设、社会舆论等方面为“拳头产品”摇旗呐喊,并努力把这些“拳头产品”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旅游文化结合起来齐抓共管,形成声势,成为人们公认的民间特色文化。
近年来,我市文化部门围绕丹阳市委提出的“文化之城”建设战略目标,集思广益,勇于探索实践,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作为有效切入点,引领、滚动、发展全市的群众文化,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服务基层、服务百姓,用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构建起丹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把文化惠民工程落到了实处,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市、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称号。
[1]胡天君. 区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浅探[J]. 东岳论丛,2011, (10): 118-120.
[2]吴兴智.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10条建议[J]. 重庆社会科学, 2012,(9): 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