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荣 (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文化站 浙江嵊州 312467)
诗社,是诗歌创作高度繁荣之后出现的诗人创作组织。剡西诗社是嵊州市长乐镇一批业余诗歌爱好者自发建起的一个群众文艺团队。剡西诗社虽然只是一家乡镇诗社,却与二十五个省市有着诗歌交流,影响甚至延伸到海外,吸引了美国、澳大利亚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文学爱好者前来投稿。它的成长、发展值得人们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为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嵊州市长乐镇自古文风鼎盛,文化底蕴深厚,乃文化热土,出现过出类拔萃的文人学士和画家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多才多艺的长乐人,继承遗风,自发性地著书立说、泼墨作画、吟诗作词。个人创作成熟的有文集、诗歌集、书画集等;散见于报刊和网上的各类作品更是题材多样,争芳斗艳,总文字数已达近千万之多。群众性的写作已形成了规模。镇上有一批由工人、农民、干部、教师,特别是退休教师组成的业余作者,他们热情高涨,创作、发表了许多文章。有人把发表的文章结集出版,镇文联还组织出版《剡西丛书》,出版的文集专著、诗集、书画集以及科技教育方面的新书之多,令人惊喜。在镇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紧张的筹备,剡西诗社终于在2001年底宣告成立,同时出刊了《剡西诗刊》创刊号。
剡西诗社成立以来,以承接长乐镇自古结社吟咏之风、挖掘长乐深厚文化内涵、歌颂建设成果、激发创业激情为宗旨,推动长乐名镇建设。诗歌队伍已从创办之初的10多人发展到近100人;组织开展了7场较大的专题诗歌活动,进行了诗歌和生产活动、艺术活动相结合的尝试;编辑了25期业余刊物《剡西诗刊》《八面来风》《小草园地》等栏目,进行了诗歌创作、赏伯、评论和研究活动;与24个省和香港的100多名诗歌爱好者保持交流、联系,诗社成员的山水诗歌还在台湾《中央日报》《台浙天地》《台湾新生报》等媒体刊登,由嵊州电视台在2005年拍摄的专题片《南山诗情》在美国华语电视台播放获得很好的反响,剡西诗社的影响延伸到港奥和海外;开展了群众文化群众办的有益探索;带动和促进了长乐镇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剡西诗社已成为长乐镇群众文化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和一张金名片,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一个闪光的亮点。
1.面向大众,彰显群众性。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坚持面向群众,构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平台,既是群众文化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剡西诗社成立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为群众性的诗歌组织。剡西诗社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诗歌队伍的群众性,扎根长乐镇广泛的群众诗歌基础,以剡西诗社为中心,以诗歌为纽带,团结、聚集了一大批诗歌爱好者,参与诗歌创作、交流的爱好者不断增多。目前参与诗社活动人员已发展到100多人,大的八十多岁的耄耋老者,小到二三十岁的年轻后生,都成为诗社的“铁杆诗友”。诗社成员来自全镇各行各业,有企业员工、教师,也有躬耕田野的农民。正如《剡西诗社:庄稼地里产诗歌》一文所描述的那样:你在不经意间碰到的一个长乐农民,就可能是“忙时把锄,闲时赋诗”的业余诗人。
2.立足当代,践行创新性。剡西诗社成立以来,用创新的思维作指导,践行创新。一是创新活动的形式。采用举办专题诗会、编辑诗刊、日常交流等形式,主题色彩鲜明,并做到年年有活动,次次有新意。如2007年“五一”节期间,剡西诗社与嵊州市作协、嵊州市天然茶业有限公司在茶叶基地联合举办“天然杯”茶主题诗会活动,开创了诗歌活动与生产活动相结合、诗会在田野中举办的先河。二是创新活动的内容。运用诗歌的形式,积极参与重大文化和社会活动。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结合抗震救灾开展诗歌征文活动,《剡西诗刊》编辑、出刊了《情系汶川》专辑。
3.传承千古,追求融合性。2003年,剡西诗社参与发起成立长乐镇文联,为整合长乐镇群众文化资源,推动长乐镇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镇文联成立后,诗社社长被推选为副主席剡西诗社成为重要的单位会员之一。剡西诗社作为一致重要力量,参与每届长乐镇文化艺术节的策划和实施,诗社的节目和活动也是艺术节的“重头戏”。遇有上级或外地来客来长乐镇考察、调研文化建设,在接待时送上几册《剡西诗刊》,既使来客对长乐镇的文化品味有了更深、更直观的了解,也深得来客的喜爱。剡西诗社成员通过学习和相互交流、不断提高诗歌造诣,诗歌创作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断有作品获奖。在2002年浙江省群艺馆、浙江文学院举办的浙江省文学作品征文比赛中,诗社成员的《在一块荒芜的土地上》获得二等奖,《假面具》获得三等奖;在2003年首届“诗国杯”全国诗歌大赛中诗社成员的三首诗获得一等奖,入选《2003中华诗歌精选》;2008年,诗社成员的《爱的乳汁》入选 了浙江省作协抗震救灾诗集《5.12雕像》世纪。目前止,诗社成员中已有绍兴作协会员8人,浙江省作协会员1人,浙江省诗歌楹联协会会员6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1人。
1.视野务必开阔。既要突出主流意识形态,要关心一些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或者说走在世界前列的事情。现在有一种说法是诗歌碎片化,还有一种说法是追求不和谐张力,这是从世界这个格局形势的层次来分析的,这些观点都比较接近。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现在不光在欧州,包括中国台湾在内,把诗的地位提得非常高,说诗并不完全是抒情的,诗也不是说不能叙述的。你的叙述是建立在意像基础上的,而他们这个观点的重点、侧重点不是在抒情,而是在“诗是拯救国民灵魂的”。他们认为诗,是高于一般的诗,高于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形式。
2.艺术贵在借鉴。策略上应该再考虑一下,现在一个正确的提法是东西方结合,把中国的传统精华与外国诗的先进经验结合。真正的中国诗要走向世界,不是要模仿西方,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突出中国的人文传统和美学情趣。中国的语言形式、中国的汉字资源,确实是不得了的。这个策略我觉得对于我们剡西诗社也是很重要的,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要鼓励一些人,好好地学习。另外一方面要鼓励和提倡包括中国的传统艺术,用现代手法借鉴。
3.好诗源于实践。有一个观点认为,诗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而倾向于老年人,因为人生阅历越丰富,越能写出好诗来。因为诗并不完全在于情感,而在于经验和感悟。当然,年轻人要坚持写,不断写,能坚持到底就不错,但也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也许你的才能在小说上,在散文上,不要因此影响你的才能的发挥。对于真正有诗才的人来说,要不断地否定自己。
1.《浙东名镇话长乐》.中共长乐镇委员会、长乐镇人民政府2005年9月编.
2.《剡西诗社:庄稼地里“产”诗歌》.浙江日报《钱塘周末》第531期.
3.《乡村诗社培育出几十个农民诗人》.裘浙锋.马鹏军.王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