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宣纸脱胎工艺脸谱制作技艺

2013-01-28 16:44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江苏南京21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0期
关键词:勾画脸谱头盔

徐 丽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江苏南京 210000)

随着脸谱制作工艺的不断推进,戏剧脸谱早已由脸部化妆转向工艺脸谱,进而发展到手工宣纸脱胎工艺脸谱,成为一种装饰品。它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脸谱的技法,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并将写实、变形、夸张多种手法相结合,装饰与实用相结合,使制作的戏剧脸谱栩栩如生,成为一种中国民族文化的高尚艺术品。

一、悠久历史

我国的戏剧脸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它的起源与面具密切关系。根据文献的记载,古代吴越之民即“披发文身”“黑齿雕题”。当时,人们出于对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脸部和身上涂上多种自然颜色,披上各种兽皮鸟羽,甚至染黑牙齿,这种人类最早的脸部化妆和其后的傩舞面具、战争面具、汉代百戏所戴的各种动物头形以及六朝和隋唐时代歌舞的假面具等,可以说都是戏剧脸谱的远祖。随着戏曲演技的不断提高,唐代的“参军”戏在继续使用面具的同时,亦间以染面化妆来表现某些鬼神形象。到宋代,为了更生动地表现人物的面貌及其思想感情,涂面化妆便逐步形成洁面与花面两种基本类型。元代的杂剧演员扮演剧中人物,已有一定的分工,而涂粉墨的净、丑角色从简单色彩有涂抹,进而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使观众易于识别剧中各种人物的类型。这类花面化妆为后来戏剧脸谱奠定了一定基础。明代的戏曲表演各类角色的分工已更为细密。各大剧种逐步有了规范化脸谱。清初,剧中人物脸谱在构图及色彩上,还伴有显著的变化,至清韩隆以后,随着各地民间戏曲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京剧的兴起,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的基本勾法。清末,又发展了新的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已趋向定型化,脸谱的勾画不仅是一种简单化妆,面具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角色的身份,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和典型化的民族化妆艺术。

清光绪年间,产生了工艺戏剧脸谱,使脸谱由平面趋立体,色彩上也变化有致,勾绘精巧,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工艺脸谱的兴起,据传始于清朝光绪年间一个桂性满族人,他能诗善画,又喜欢京剧,在玩的时候用胶泥做了一个脸型模子,干后在上面勾画着色,成为京剧泥制脸谱,后来被成批制作并在庙会上出售,被誉为“花脸桂子”,清末民初,工艺脸谱逐渐增多,作为脸谱制作的一大特色。

近代以来,随着制作工艺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工艺脸谱被开发。手工宣纸脱胎工艺脸谱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

二、代表人物

手工宣纸脱胎工艺脸谱制作技艺代表人物——程少岩老师,1949年入科学京戏,195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1960年戏校毕业后任江苏省京剧院武生演员, 1973年正式从事舞台美术工作,1982年始从事京剧脸谱艺术研究,并研制了宣纸脸谱脱胎工艺,近年来又拓宽了脸谱艺术的载体。他在长期的研究创作中,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手工宣纸脱胎工艺脸谱,采用宣纸脱胎,融汇了雕塑、绘画、镂刻、彩扎、裱糊、脱胎等多种技艺,是在继承传统泥塑工艺脸谱的基础上的又一次创新,同时又把舞台专业性谱式准确勾画与技巧用在其中,赋予特有韵味。程少岩老师的代表作品:《将相和》之廉颇、《艳阳楼》之高登、《九莲灯》之火判、《火焰山》之牛魔王、《三打祝家庄》之杨林、《挑滑车》之金兀术、《闹天宫》之二郞神、《金沙滩》之杨延嗣、《蟠桃会》之孙悟空、《苏三起解》、《打瓜园》之陶洪、《刺巴杰》之胡理等。1999年其24件脱胎脸谱作品入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国京剧》;2000年脱胎脸谱作品入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2001年29件脱胎脸谱作品入选《第三届中国京剧节京剧艺术系列展》;2006年,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庆祝建党85周年,《红色中国》大型画册编辑活动中,作者被授予个人终身成就奖,脱胎脸谱作品被评为特别金奖;2009年,在祖国60周年华诞时应邀参加《祖国颂》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展系列活动,选送作品受到展会评审专家高度评价。

三、精妙工艺

手工宣纸脱胎工艺脸谱制作步骤如下:

(一)原料

塑用胶泥、石膏、宣纸、白棉纸(棉筋纸)黄板纸、人棉布、丝绸、生丝、铜丝(漆包线)、浆糊、胶水、乳胶、清漆、油画颜料、国画颜料、丙稀颜料。

(二)制模

1.头型模子。先以胶泥塑出适合勾画脸谱的脸型模子,再用石膏翻成阳模和阴模,实用的是阳模,干后刷上白漆待用。

2.头盔模子。先设计与头模相应的各种头盔纹样,再分别把头盔各种部件仔细绘成展开式平面图纸,图成后全部复印3-5份待用。

制作模板:根据纹样部件大小裁出数块黄板纸,将复印纹样(各部件)分别裱糊在纸板块上,再将复印纹样镂空剪好,用胶水对准纸板上纹样贴牢,以同样方法叠贴两至三层即可,呈类似浅浮雕形状。在此基础上用浆好的棉线以乳胶按纸板上纹样线条进行盘转贴粘,干后刷漆完型,即成头盔模板。

(三)脱胎

1.脸模脱胎。取石膏阳模,每一层用宣纸或白棉纸裁成足以包住模大小的正方形,横竖折叠用手将纸撕成米字形裂口(中间要相连)展开待用,用五号扁头水粉画笔蘸清水均匀刷满底模,把撕好的纸中部对准脸模鼻子中部按贴好,再将这米形纸条从中向四周辐射依次一一贴上,(边贴边用笔调整纸的走向使之无折皱)。开始第一层上面刷浆糊用填充纸(有拉劲的皱纸卫生纸)与上述方法一样用手撕好层层裱糊(有拉劲的皱纹卫生纸)与上述方法一样用手撕好层层裱糊(约7—8层),最后一层可用人棉布刷乳胶裱糊,方法与纸相反,刷胶后把裁好方形布的四角指向上下左右轻轻对准面部斜放好,轻轻拉匀,用中指指腹把整个面部轻轻旋转磨拓一次。乘表面全干下层尚软时再用圆滑的塑刀把眼鼻口部等结模,适当用力磨划清楚,待全部干后剥下脸壳即成,刷漆待用。

2.头盔脱胎。取头盔模板,第一层用宣纸裁剪模型需要的大小,平放水中,用两手拇指、食指捍住纸一端从水中拎起,另一端放在模板左方轻轻下落拉平在模板上,随之用中指指腹从模板中部向四周掀按,边按边赶走纸下气泡,待凸现沥粉状清线条后,再用三号水粉画笔在上面刷满浆糊盖上一层白棉纸,以同样的方法掀按,第三层糊上宣纸即可(要使凸起的线条清晰为佳)。干后揭下刷上白漆待用。

(四)着色勾画

1.脸谱勾画。用油画颜料画出所需要的脸谱,画前须用白漆调肉色油画颜料在脸壳上全面刷上一层(打底子)。

2.头盔勾画。在头盔白坯上刷上清漆贴切金箔(铜箔亦可但干后要罩上一层清漆以防氧化),干后用一、二号紫圭毛笔调丙稀颜料以写的方式在凸起的线条中间画出龙头龙身及云朵。干后镂剪去不要部分,反而粘上裹纸(白棉纸)的铜丝框架,以便组装时随形弯曲。

(五)组装

先在脸壳项部稍粗的裹纸铜丝粘贴主要骨干,围上白人棉布护领,贴上三尖、靠领(都是戏衣领子的称谓做法与头盔相同)。依次用胶装上头盔各部件,插上绒球,串上珠泡,挂上胡子,再配上相关饰物一件作品方告完成。

四、丰赡内涵

手工宣纸脱胎工艺脸谱制作技艺是脸谱制作中的一种特有工艺,它富有很强的装饰性,既脱离了戏剧舞台,但又都承担起戏曲艺术信息传递和戏曲艺术工作,其色彩、线条、造型能令人赏心悦目和无尽想象,特别是脸谱由平面趋于立体,由简单趋于复杂,不断的演变、发展。它们承担着戏曲艺术信息的传递。使人们在见到这些工艺脸谱时,脑海里立即升腾起这个戏剧人物在舞台上的音容笑貌,不熟悉的人也可以为其色彩、线条、造型所感染,产生丰富而美妙的联想,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手工宣纸脱胎工艺脸谱是人们喜爱的民族艺术,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五、美好未来

在法国巴黎游行的彩车上是京剧脸谱,在新加坡大街小巷举办活动时也悬挂着京剧脸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家庭装饰、模特时装、大街雕塑上到处都是工艺脸谱。脸谱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得到海内外人士的认可和欢迎。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特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脸谱。将有更多人喜欢上传统而独具魅力的戏剧脸谱。而脸谱艺术也将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探索,将品质、情感、文化、艺术融入作品中,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和适应广大民众需求的精美作品,产生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勾画脸谱头盔
两种自动勾画软件对危及器官勾画结果对比分析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做个脸谱迎『六一』
灶王爷的“脸谱”
汉字戴头盔
找一找
时光减速头盔
Lumos智能头盔,让夜骑更安全
考古学勾画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脸谱网如何改变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