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月娇,张金钟
(1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天津 300070;2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从伦理角度来解读医院精神,是将医院作为一个伦理实体来把握,并理性客观地认识其精神。伦理实体与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医院作为一个伦理实体,它必然追求一种精神的本质,这是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之所在。[1]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2]它所阐述的道理对于医院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医院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医学伦理精神,医院精神的培育应该从历史和伦理精神中吸取营养,折射出伦理精神的意蕴,并在医学与伦理精神的交融中,使医院精神得以弘扬与培育。医院精神与医学伦理精神之间具有内在的深刻的相关性,二者都体现了伦理的价值和道德追求,都具有调整人际关系和约束医务人员医疗实践活动的作用,所遵循的道德原则是一致的。医院精神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医学伦理学体现了一种医学文化精神,其内涵有助于医院精神层次的提升。
受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医院精神建设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偏离了医院精神的本质属性。而具有时代感的医院精神表述了当代医学伦理最基本的准则,体现了职业精神和其背后隐含着的精神和文化的内涵。因此,培育医院精神对于应对时代挑战,发展医院先进文化,提高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医院综合实力,完成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的神圣使命,推进和谐医院建设,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医务人员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彰显职业道德的力量,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增强对社会的辐射力,无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4]
天津市某医院(以下简称“该院”)的医院精神是伴随医院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早期教会医院融中西文化所体现的基督教道德和“博施济众”的理念,为医院精神的孕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医院进入创业建设的新时期,开辟了医院精神发展的新境界,形成了“爱岗敬业育才奉献”的医院精神。改革开放以后新的思想观念为医院精神增添了新的精神因素,并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培育出富有时代特色的医院精神的新内容,凝练出“德高医粹、尚新至善”的医院精神。
该院历史悠久,为业精神和人文底蕴深厚,素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优良传统,这正是医院精神培育的文化资源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医院组织专门人员对医院历史和医院精神进行较为全面的发掘和研究。整理并提炼了医院文化资源,形成了医院特色精神文化系统,丰富和完善了医院精神的内涵。
领导的示范作用具有“上行下效,修己安人”的作用,其思想行为本身就具有示范力和导向力,其作用决定着医院精神的实现程度,是培育医院精神的重要前提。该院历任领导都注重自身素质的塑造、完善和提升,不但把培育医院精神作为重要任务去抓,而且把自己的言行置于医院精神之中并身体力行,甘做医院精神的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
该院将医德教育作为职工终身教育常抓不懈。专门成立医德医风办公室,建立道德养成教育体系,强化职工对道德的认知,进而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内化道德信念且将所接受的认知结果在道德意愿的驱动下付诸实践,外化为道德行为。[5]在长期的养成教育引导下,使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表现出与品质相一致的医德行为。
典型引导就是运用人们对心中道德楷模的仰慕崇拜和追求的心理,影响和引导医务人员向楷模学习的一种教育方法。[2]该院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优秀的医院文化,为先进典型的涌现积淀了丰厚沃土,同时先进典型的成长与职工队伍的道德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为先进典型的涌现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医院多年来,坚持开展“选、树、学、争”先进典型的活动,在不同层次的职工中,树立了一批批先进典型,通过先进典型的引导,使广大职工形成努力践行医院精神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提高和完善了医务人员的精神境界,并将这种精神落实到为患者服务的医疗活动当中,使医院精神在各个岗位上得到升华。
该院在职工中提倡奉献精神的同时,注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既要求职工以患者为中心,又充分尊重职工的个人权益,重视个人的发展,鼓励职工在培育医院精神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建立人才成长进步、脱颖而出的制度与机制,为其全面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使职工与医院同呼吸共命运,忠诚医院发展目标并为之奋斗,增强职工的归属感,最终达到医院、职工共同成长的双赢效应。
医院环境文化直接影响患者对医院的信任程度和战胜疾病的信心,优化和发展医院环境文化,对患者的诊疗康复有着重要作用。[6]该院在环境文化的建设中,无论是外在形象的塑造,还是内部环境的构建,都凸显人性化的要求和规划设计理念,让走进医院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医院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医院的文化品位和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展示医院浓郁的精神氛围和内涵的文化景观。
[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83.
[2] 孙慕义.医学伦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3] 张茅.深化医改更需要职业精神引领[N].健康报,2012-04-26(1).
[4] 丘祥兴,孙福川.医学伦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7.
[5] 刘继勇.道德品质形成的系统过程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6):4-7.
[6] 檀琳,冯泽明.探索构建适应新型医患关系的医院文化体系——以第四军医大学三所附属医院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39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