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剑,吴修广,潘存鸿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
杭州湾两岸包括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绍兴市的12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06万km2,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所在。区域内布局有杭州大江东和宁波杭州湾新区2大主要省级产业集聚区,以及省级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嘉兴滨海新区等产业发展集聚平台,是浙江省主要的产业发展集聚地。2009年区域国内生产总值5297亿元,其中北岸GDP为1650亿元,南岸GDP为3647亿元,占全省GDP的23%,经济实力份额占整个海洋经济带的1/3。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钱塘江河口区域2009年达到7.66万元,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人均值的1.48倍,全省人均值的1.72倍。充分说明,钱塘江河口区域人均财富在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域。
钱塘江河口杭州湾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角区域,占整个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3.50万km2陆域面积的半壁江山 (54.3%),占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GDP的33%。区域内港口海运业发达,东方大港—嘉兴港2009年实现吞吐量约3485万t,其中集装箱吞吐量约20万标箱。临港产业初具规模,海洋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初步估算,2009年钱塘江区域海洋总产出超过4000亿元,增加值达1500亿元,其中石化工业产值突破600亿元,船舶工业产值近300亿元,还有海洋旅游、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等新兴行业,正成为区域内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整个区域的海洋产业在全省海洋产业体系中举足轻重。
未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将紧紧围绕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枢纽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世界级城市群新型城市化先行区、我国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和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战略定位,推进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钱塘江河口杭州湾区域占据 “一核”、“北翼”、“二圈”、“七区”的重要位置。
因此,钱塘江河口杭州湾区域在整个海洋经济发展带中的功能地位独特,港口与临港产业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全局直接相关,没有钱塘江河口区域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的全面根本发展。
杭州湾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北部及上海市东南,是钱塘江河口的潮流段。杭州湾为一喇叭型强潮河口湾,湾口(芦潮港—镇海)宽约100.0 km,湾顶澉浦宽约18.5 km,长约85.0 km,整个海湾水域面积约5000 km2,其中上海水域约600 km2[1]。
杭州湾形成于距今大约7000 a前,长江丰富的水、沙资源对杭州湾的形成和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杭州湾北岸近千年来一直处在侵蚀冲刷后退的过程中,直到明朝中后期(公元1500年),在海盐、平湖一带修建了坚实的鱼鳞石塘以后才被制止。但河床仍在冲刷下切冲深,形成了沿岸水深为10~15 m的北岸深槽(局部山体附近的深潭可达20~40 m),它是重要的航运资源。杭州湾南岸则以淤涨为主,滩面平均向外推进25 m/a。新中国成立后,人类活动频繁,岸线向外推移速度加快,是滩涂富集的地区[2]。
杭州湾潮强流急、地貌类型众多,决定了该水域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尤其是海洋能、深水岸线、滩涂资源、旅游资源等优势明显。
杭州湾可利用的海洋能主要有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风能等,其储量十分丰富。杭州湾是我国著名的强潮河口,巨大的潮差蕴藏着丰富的势能,潮汐能源占全国可开发总量的1/4强,潮汐能理论装机容量近700万kW。杭州湾北侧是我国著名的潮流高能密度区,最大能流密度29 kW/m2,杭州湾口潮流能理论平均功率为3088万MW。杭州湾湾口平均风速4.0 m/s◦a,湾内的滩浒平均风速7.3 m/s◦a,杭州湾湾口风能储量较大,开发前景可观。
杭州湾北岸中段和南岸湾口深水岸线集中,西起澉浦,东至金山的北岸深槽全长65.0 km,而对建港较有价值的为秦山以东岸段,长约54.0 km。南岸湾口自镇海至大游山出海,可开发港口岸线长4.5 km。港口资源的开发对杭州湾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带动作用。
杭州湾属于典型的喇叭形港湾,南岸泥沙淤积,形成了范围较广、分布成片完整的海涂资源。根据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资料,杭州湾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钱塘江河口杭州湾两岸在理论深度基准线至岸线间的滩涂面积约300 km2。杭州湾地区土地紧缺,城市和工业用地增长较快,围涂作为土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来源,可极大地缓解杭州湾两岸人多地少的矛盾[3]。
杭州湾的旅游资源,包括各种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 “钱塘江涌潮”等海洋旅游资源富有特色和影响力。区域的主体旅游资源是滨海沙滩、花园式工业园区风貌、滩涂观光农业。较著名的风景点有海盐南北湖、平湖九龙山、杭州湾风光旅游区、秦山核电站游览区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可大大地改善杭州湾区域的投资环境。
然而,杭州湾是一个泥沙不断补给 (泥沙主要来自于长江口)的淤积性河口湾,人类活动 (治江缩窄、围涂、建码头、建桥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淤积速度。历年水下地形资料表明,1959年以来,杭州湾水域共淤积35亿m3,平均淤积率约0.14 m/a。河床趋势性演变的调整将对杭州湾资源开发与利用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尽管钱塘江河口杭州湾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了成功的治理,但仍然不能有效支撑海洋经济的发展,以下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钱塘江河口经过多年治理,海塘防洪标准已提高到50~100 a一遇,防御了多次强台风和洪水的侵袭,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两岸百姓带来了福祉。然而,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河口区域产业重要性的提升,以及财富能级的急剧放大,对防灾御潮功能的要求更高,地位作用更为凸显。
3.2.1 杭州湾南岸尚不具备稳定的出海航道
在杭州大江东、绍兴滨海、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临江工业园区外侧,杭州、绍兴、上虞、余姚、慈溪等县市迫切需要出海码头的支撑,以便与独山港区、宁波舟山港区的深水码头进行对接,充分发挥水运方面的优势,实现海河联运的联盟阵线。
3.2.2 杭州湾北岸深水港口航道仍呈现淤积态势
杭州湾北岸深水岸线是嘉兴港乍浦、独山、海盐港区、秦山核电群、嘉兴电厂等国家重点工程正常运行的最根本的依托。作为浙北地区条件最为优越的深水岸线及航道,近年的监测显示已出现了一定幅度的累积性淤积,特别是澉浦至乍浦河段,进一步的淤积将会影响深水航道的正常运行及下一步开发。
3.2.3 滩涂利用需要新的治理规划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首要问题是拓展土地空间,突破产业发展的用地瓶颈,两岸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强烈,土地资源已成为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杭州湾北岸和南岸余姚以上近期基本围至规划线,已没有围垦的空间,慈溪近期围垦速度很快,预计在2015年围涂至规划线。因此,需要尽早开展杭州湾治理的规划线研究,或南岸继续向北岸推进,或规划建设多个人工岛。
3.2.4 海洋能开发需早日启动
海洋能储量丰富杭州湾可利用的海洋能主要有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风能等,其储量十分丰富。海洋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海洋能开发可以极大地缓解区域电力紧缺的局面,由于科技条件、开发成本以及人的观念等因素限制,杭州湾巨大的海洋能源尚未充分利用,海洋能开发应尽早列入议事日程。
3.2.5 水环境水生态急需改善
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表明,长江、钱塘江、曹娥江以及甬江等江河的径流每年携带大量的营养盐进入杭州湾海域,加上沿岸众多入海排污口所带来的庞大而复杂的污染物,使杭州湾水体长期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杭州湾全部海域均为劣四类海水,是浙江省重点港湾、河口海域水环境中营养盐污染程度严重的海域;杭州湾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鱼卵及仔鱼密度偏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简单。随着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逐步形成,沿湾各类工农业开发园区和基地的围海造地需求不断增长,原生态滩涂湿地面积日益萎缩,人类对杭州湾的干扰愈加强烈,致使杭州湾水生态更加脆弱敏感。因此,为维持杭州湾可续持发展,维护杭州湾生态系统健康,杭州湾水环境水生态急需改善。
3.2.6 河口下移对重大涉水工程的影响逐渐显现
国民党内的上下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交换关系,由于不是政治信仰的结合,终究是靠不住的。陈立夫对此曾有反思,“蒋公出生军事,威胜于信,军阀之来归者,畏威而非心服”㊿。国民党政权的派系分化剧烈且频繁,贯穿其统治大陆的始终,即与上述原因有关。
随着钱塘江河口尖山河段以上围涂达到治导线,河口特征下移明显,水沙条件及河床演变将对曹娥江大闸、秦山核电、海盐港区、杭州湾大桥等重大涉水工程的影响将逐渐显现。秦山核电取排水口水域出现累积性淤积,尽管目前尚不影响取水安全,但核电工程安全事关重大,须尽早加强观测和研究。海盐港区淤积明显加快,规划的万吨级码头目前均不能满足靠泊水深要求,已经影响了港区的进一步发展。杭州湾大桥的桥墩冲刷加剧,形成了大桥安全运行的隐患。上述的变化应早日引起重视[4]。
钱塘江河口杭州湾拥有较为丰富的滩涂资源、港口岸线和航道资源、海洋能资源等,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是在开发中保护。在确保防洪、排涝、御潮基础上,加快港口建设、航运资源开发、临港工业布局,改善水环境、水生态,稳妥建设湿地和水生态保护区。通过完善的科研创新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滩涂围垦实现规划线的实施,深化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协调,加快防御体系建设,确保两岸防洪御潮安全,实现钱塘江河口杭州湾的科学管理和开发。
根据钱塘江河口杭州湾治理发展现状,立足健康河口发展理念,着眼于科学利用杭州湾资源,为实现钱塘河口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支撑,在治理总体思路上,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支撑河口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充分利用当前海洋经济发展全面推进有利时机,立足钱塘江河口成功治理的有利条件,坚持治理理念创新性、治理目标协调性、治理手段系统性、治理工程科学性和治理保护统一性,以防潮减灾支撑功能为核心,以土地空间拓展和港口运输系统支撑功能为两翼,以环境生态保障支撑功能为基础,辅之以城市建设和沿江景观旅游服务业支撑功能,实现钱塘江河口杭州湾治理对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在治理事业发展过程中,以下工作需尽快开展。
钱塘江河口综合规划远期水平年为2020年,目前北岸堤线基本达到治导线,南岸绍兴县以上岸线已经达到治导线,上虞、余姚有望在2013年达到治导线,慈溪围涂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在2015年基本达到治导线。而两岸对土地资源需求依然十分强劲,两岸县市均有向河口滩涂围垦土地的需求,但鉴于岸线调整对河口水沙运动、河床演变、盐度等的变化影响深远,须尽早开展相关的前期研究工作,进行系统论证。科学布局治导线无论从保持河口健康发展还是两岸产业的合理布局均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对两岸县市的调研,土地、港口航道、临港产业、涌潮及湿地生态景观均具有重要地位。因此,需启动研究筹划钱塘江河口综合规划修编工作。
已达规划岸线的海塘基本达到50~100 a一遇的防洪(潮)标准。经评估,现状海塘遭遇“9711”强台风走北线路径逢大潮时,将可能出现海塘损毁等重大灾害,因此,海塘防御能力需提升完善。结合现有的应对超标准风暴潮研究的成果,加快实施一、二线海塘适度加固方案,发挥二线海塘的作用,重点开展非工程措施研究,加快安全预警系统建设,继续深化洪潮预报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预案以提升应急反应能力与防汛决策能力。
沿岸县市先后成立沿江工业开发区,对岸线利用提出了防洪御潮、排涝、港口建设、湿地保护、临江景观、尾水受纳等一系列新需求,建设项目种类也日渐繁多。应统一编制岸线利用规划,协调相互间的矛盾,使有限的岸线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做到优质优用,避免盲目建设和乱占、多占岸线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开发和保护并重,为今后发展预留余地。
钱塘江涌潮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奇观,目前对涌潮的观测、预报和现有观潮设施尚待提高。应在沿程布设涌潮现场观测设备,应用现有的后处理软件将涌潮计算模拟成果动态显示,将壮观的实测和模拟涌潮视频在媒体上播放、宣传。两岸海宁、萧山建设观潮长廊,即观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
尽管现阶段慈溪湿地保护初见成效,但随着治导线的实施,现有湿地将在堤线之内,或变成人工湿地,或行将消失。由于慈溪岸段的特殊地貌属性,开展水动力及地貌演变分析研究,假以适当的人工促淤措施,有望继续淤涨出新的滩涂,通过人工生态措施,可逐渐恢复其湿地功能。应尽早启动河口湿地保护规划编制,以指导滩涂促淤和限制围垦,实现湿地生态保护。
杭州湾丰富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需要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开展大量的前期研究。跟踪杭州湾海塘安全、高潮位、风暴潮、深水航道等的动态变化,在提高防灾能力的基础上,为资源开发进行科学布局,应用现有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对一些开发设想进行系统论证。
[1]韩曾萃.钱塘江河口治理开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曾剑,潘存鸿,吴修广,等.钱塘江河口杭州湾数学模型研究[R].杭州: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2011.
[3]史英标,陈甫源.浙江省滩涂资源开发专题研究报告 [R].杭州: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2011.
[4]潘存鸿.钱塘江河口水沙运动和河床演变规律研究报告 [R].杭州: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2010.
(责任编辑 郎忘忧)
浙东引水工程试通水
2013年2月28日,注定是个好日子。明媚的春光一扫连日来的阴霾,把位于萧山义桥镇的浙东引水龙头工程——萧山枢纽工程照耀的格外雄伟瑰丽,犹如一座通往浙东大地的“龙门”屹立在美丽的钱塘江畔。
上午10时,浙东引水萧山枢纽工程4台水泵流道闸门缓缓开启,10时18分,4台大功率水泵开始引水,47 m3/s的钱塘江水通过60 m宽的引水河道悄然向浙东大地奔流而去。这一刻,标志着浙江省历时10年,投资规模最大,跨区域、跨流域、跨海洋的重大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浙东引水工程全线贯通,进入试通水工作期。预示着,今后每年将最大可能有8.9亿m3滔滔钱塘江水流经杭甬古运河,融入曹娥江,横跨宁绍平原,穿越东海灰鳖洋,抵达东海明珠舟山本岛,绵延不绝地润泽浙东大地。
没有鲜花,没有彩旗;没有喧嚣,没有祝词。浙江省水利厅陈川厅长、彭佳学副厅长、李锐总工和浙东引水工程试通水工作领导小组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起见证了这一平静而又值得浙江水利人永远铭记的历史时刻。
浙东引水工程是浙江省确保浙东萧绍宁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九五”以来的历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曾多次亲自调研指导浙东引水工程的建设工作。该工程建设还得到了沿线有关市县党委、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省市县各级水利部门和参建单位通力协作,十年如一日全力实施,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工程主要由萧山枢纽、曹娥江大闸、曹娥江至慈溪引水、曹娥江至宁波引水、钦寸水库和舟山大陆引水二期等6项工程组成,概算总投资78亿元。工程任务是引富春江水向浙东地区补充工业和农业灌溉等一般用水,并兼顾改善水环境。目前,浙东引水工程中萧山枢纽、曹娥江大闸枢纽、曹娥江至慈溪引水等3项工程均已基本建成,具备试通水条件。
浙东引水试通水是利用已建的浙东引水工程,结合区域内现有水利工程体系,引富春江水至慈溪市,并兼顾改善沿途萧绍平原河网、虞余慈北部平原河网的水环境。由于萧绍宁平原河网密布、水体污染较重、水流规律十分复杂,浙东引水工程涉及到多个流域、多个行政区、多个不同水级的河区及多项水利工程,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次试通水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浙东引水工程的实施效果,评价工程引水能力、引水水量和改善平原河网水环境的效果;完善浙东引水工程调度运行方案,为下阶段进一步完善切实可行的浙东引水工程调度运行方案、水资源统一调度原则等奠定基础;考察工程的运行状况,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内容,确保工程今后长期运行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试通水时间为20天。
为做好这次浙东引水工程试通水工作,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办公厅2月26日专门对各有关市县和省级有关单位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浙东引水工程试通水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属地管理,统一调度;明确责任,抓好落实;确保试通水工作顺利安全有序进行。浙江省水利厅专门成立了浙东引水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调度运行组、水量水质监测组、安全应急组,明确了具体工作机构组成成员、工作分工,工作职责,全面开展工作。浙东引水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了《浙东引水工程试通水方案》(以下简称“《试通水方案》”),试通水工作严格按照方案进行。
陈川厅长强调,浙东引水工程是浙江省钱塘江河口地区重大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对于促进浙东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意义。这项工程的试运行工作十分重要,各有关单位、部门要高度重视,抽调精干技术力量,确保各种数据观测、采集、分析及时准确有序地进行,及时妥善处理试通水期间出现的有关问题,为今后工程长期运行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积累宝贵经验。要从工作制度、工作方案等方面研究探索科学管理方法,使工程正式投入运行后,长期稳定发挥效益,造福浙东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