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刊
加快公众水情教育是水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助力
本 刊
人类从完全依赖自然的原始文明,到敬畏自然的农业文明,到改造自然的工业文明,再到取法自然的生态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和必然趋势。
自古以来,生态伦理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都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基于当前中国乃至全球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对传统发展观深刻反思而作出的理性选择;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再一次升华,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次重大创新,也是中华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一次重要延续发展。
水,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水的特殊属性和功能定位,决定了加强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的重要性,决定了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而重视和加强水情教育,是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举措。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水情教育还严重滞后,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基本水情普遍了解不够,对水生态严重恶化的现状及其后果缺乏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没有养成节约、保护水资源的良好习惯。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搞水利建设、保护水生态、管理水资源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参与程度也非常低;在一些地方,人为破坏水生态、河流环境和水利基础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污染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的事件层出不穷,盲目开采和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屡禁不止,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与发展民生水利、实现水利现代化和建设水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是当前水利工作的一块短板。
建设生态文明,公众水情教育要先行。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公众个体的生态行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条件,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教育引导,唤醒广大民众水资源保护意识以及护水、节水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程度,才能真正实现天蓝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共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