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林,杨传平,于纪航,陈建名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 150040)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大学师生员工凝心聚力,为之奋斗重要目标,是实现大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要努力研究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大学来说要分析发展机遇,认真做好相应准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和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局。办好教育,就是要求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成果、提供高水准服务、引领高品位文化。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使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跨越发展。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938所,比上年增加30所;成人高等学校352所,比上年减少61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60所,高职(专科)院校1178所。黑龙江省有普通高校70所,本科高校26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844个,其中高等学校521个,科研机构323个。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规模持续增加。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0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2013年又对研究生进行了扩招。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持续向好,为高校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与十年前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扩大了5倍。面对规模扩大的现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再一次跨越的重要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将是国家兴盛、民族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的重点从过去注重数量扩张转移到提高质量上。
以林业行业为例,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我国的林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林业产业呈快速发展的态势。2008年林业总产值已近2万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8.11%、49.10%和20.82%。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400亿的省份由2005年的8个增加到11个,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这说明林业产业的发展是较快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向好。
林业投资总量增长较快。2006年,林业系统实际到位各类建设资金631.03亿元,比2005年增长13.95%。中央林业资金继续以工程资金形式注入林业,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六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主要投入对象。6项工程投资完成310.64亿元,占全部中央林业资金完成总额的69.17%。中央林业资金的不断且稳定的投入,说明国家对林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也证明林业行业的不可替代性[1]。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林业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主体作用。
我国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林业各项事业有了大幅的提高,为大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创造了新的发展良机。要及时抢抓新的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新的挑战,稳步推进特色鲜明的大学建设。
行业特色型大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要继续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发展规划。
大学科学发展不是不要规模,没有一定的规模会制约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无限扩张也会影响大学的各项建设。例如东北林业大学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确立适度规模。学校在校生数量要控制在24000人左右,本科学生要稳定现有规模,即16000人左右;研究生要逐渐扩大规模,达到8000人左右,使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达到1:2。教职员工数量要根据教育部下达的编制指标,逐渐扩大教师的数量,使专任教师达到1900人左右;逐步缩减其他人员的数量,特别是缩减工勤编制的数量。
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加快内涵发展。使学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后勤保障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既要考虑当前,融入高等教育发展的洪流,又要着眼长远,为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不搞形式主义;既要考虑某一方面工作,更要有全局观念;既要重视学校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因此,高大学必须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提高育人质量、提高管理质量、提高服务质量[2]。行业大学要走“不求最大、不求最全、只求更精”的发展之路。
合理控制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大学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结构,通过控制结构比例,达到控制规模的目的。合理控制师资队伍的结构。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也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其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符合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要求。
此外,大学要重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不仅重视社会效益、社会声誉,也要重视经济效益。大学要树立经营意识,树立成本意识,实现学校办学效益的最大化。要集中学校的优势资源,优先保证学校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发展的需要;要实行学校资源有偿使用;树立节俭办学的观念,发挥办学经费的最大效益;开展各产业单位的成本核算,经济效益不明显甚至亏损的要坚决进行关停并转,实现协调发展。
21世纪初,很多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加快了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的步伐,至今已发展具农、理、工、经、管、文、法、医,本科专业50~60个不等,尽管学科专业增加较多,目前多数大学已有鲜明特色并不多。大学要清醒的认识到,特色永远是立校之本,所以,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特色和多科性的关系,在重点建设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发展相关学科,不断积累办学特色。
在外延发展上,大学的发展能力和资源条件因隶属关系变革受到一定的影响,必须要积极寻找新的突破点,开拓新的空间。要大力促进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强化新的特色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形成新的外延办学特色。内涵发展要求学科建设要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要深入进行,教育质量要稳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要科学合理,人才培育要全面合格。大学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依靠自身的力量,走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相结合,内涵式发展为主的道路,实现新的跨越。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协调发展,是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学的管理不同于企业的管理,它的管理对象有别于其他的行业,把大学的管理视为如同政府管理部门的做法不符合高校实际情况,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强化了大学管理部门的官本位思想,使大学管理部门行政化,这对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教学和科研需要教师的不断创新,学生们的快乐学习,官本位、行政化恰恰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要正确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大学的管理部门应当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育人,应当把服务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不应当把管理视为一种权利,而应当时刻认识到是自己管理工作上的一种责任。我们的管理层必须形成服务教学的共识,真正放下架子,沉下心气,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
推进科研管理模式新突破,建立科学技术研究院,加强科学研究的指导、管理;推进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新突破,建立专门的科学研究队伍,建立校、院两级科研团队和机构;推进科研管理机制新突破,主要包括科研机构常设制、专兼职人员结合制、科研教学兼顾制、科研任务协议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新突破,重点培育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计划,形成一批具有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新突破,建立国家级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工程实验室,为科技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按照强化特色学科、发展优势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兼顾一般学科的原则,优先建设特色优势学科群,进而带动新兴学科和其他学科建设。在统筹安排下,利用各种项目建设经费,建立一批学科群,实施高水平科技创新,例如,在林业方面,开展森林资源培育与可持续经营研究创新、开展森林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研究创新、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创新、开展森林植物与植被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创新、开展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与碳汇管理研究创新、开展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研究创新等。由有关部门进行具体管理,对计划进行跟踪和监督,使计划建设达到预期目的。调动大学内各类资源,积极组织各方力量参加建设工作,大力支持创新活动。
近些年来,大学专业建设发展较快,本科专业数量增长较快,出现专业审批宽松,部分专业设置重复问题。所以,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严格审定各专业制定的培养方案执行情况,严把新专业审批关。建立教学质量监督长效机制。提高督导和评教的质量,以实施“质量工程”为主线,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3]。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毕业生。
在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方面,要做好已有各项计划的实施,例如,抓住机遇,引进“千人计划”领军人才。继续推进“大学名师英才工程,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整合资源、重点投入,实施“院士后备人才支持计划”和“长江学者与杰出青年基金后备人才支持计划”。建立起以“院士后备人才”、“长江学者与杰出青年基金后备人才”、“学术名师”和“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为重点实施内容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完成这些计划,培养成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大学高水平师资队伍。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局面,要立足在特色建设中,创新大学生就业新机制非常必要。如可以采取订单合同培养的办法,为行业培养订单式学生。根据用人单位需要人才的要求,制定具有行业特点和管理内涵的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争取行业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毕业生走向基层,服务企业,改善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的状况。行业部门要动员、组织各类企业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把相关的政策条件落实在订单式合同内。在大学与企业之间,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机制,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
[1]冀捷等,关于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考[R],林业、森林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法律建设,2004.
[2]周培远等.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J].基础教育参考,2011(19):23-25.
[3]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