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振强,罗怀斌,朱子政,索朗拉姆,杨茜,左力
(1.西藏自治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西藏拉萨 850000;2.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院,湖南长沙 410007;3.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4.林芝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西藏林芝 860000)
1.1 森林资源概况 西藏国土面积约1.23亿hm2,其中,林地面积1 783.64万hm2,非林地面积1.05亿hm2。林地中的森林面积1 471.56万hm2,占林地面积的82.5%,居全国第5位;活立木总蓄积量22.88亿m3,居全国第1位;森林覆盖率为11.98%,居全国第24位。
1.1.1 天然林资源 西藏的天然林面积1 491.3万hm2,占林地总面积的83.61%。其中:天然乔木林面积844.25万hm2,活立木蓄积量22.61亿m3,分别占乔木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的99.50%和98.79%;国家特别规定的天然灌木林面积622.07万hm2,占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面积的99.94%;天然疏林面积 24.98万 hm2,活立木蓄积量1 151.24万m3,分别占疏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的99.68%和99.81%。
1.1.2 人工林资源 人工林面积5.4万hm2,占林地面积的0.3%。其中:人工乔木林4.88万hm2、活立木蓄积156.75万m3,人工灌木林0.44万hm2,人工疏林面积0.08万hm2,蓄积2.20万m3。
1.2 野生植物资源概况 西藏共有高等植物6 600多种、藻类植物2 376种、真菌878种。在众多的野生植物资源中,木本植物1 700余种;药用植物1 000余种;油脂、油料植物100余种;芳香油、香料植物180余种;工业原料植物(含鞣质、树脂、树胶、纤维植物)300余种;食用、饲用淀粉植物,野生林果植物300余种;园林绿化和观赏花卉植物2 000余种。食用菌415种,药用菌238种,其中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等已知具有抗癌作用的真菌168 种[1]。
2.1 进一步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升工作能力上世纪90年代后期,西藏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森防机构和队伍建设。先后成立了自治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和日喀则、山南、林芝3个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拉萨、昌都、那曲、阿里4个地(市)在地(市)林业(林业绿化)局造林科加挂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站,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目前,西藏共有专(兼)职森防人员100人。通过多次的强化培训,工作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2 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森防工作逐渐规范2005年,根据《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和《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确定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经风险性分析和评估,将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L.)、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白杨透翅蛾Parathrene tabaniformis Rotteaberg、杨干透翅蛾Sesia siningensis(Hsu)4种害虫确定为西藏林业检疫性补充检疫对象,进一步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2007年,根据《国家林业局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等的总体安排,结合西藏实际,编制了《西藏自治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起草了《西藏自治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西藏自治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物资储备管理办法》(试行),为及时有效防止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管理和西藏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物资的储备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加强预测预报,提高防灾预警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项目的全面实施,西藏林业建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苗木调运日益频繁。为全面提高西藏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及时掌握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与危害情况,2002年以来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林芝、拉萨和昌都建立了3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站,提高了西藏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防灾预警能力,有效控制了日喀则等地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林芝地区高山栎枯死和拉萨青杨天牛的连续暴发危害。
2.4 加强检疫,严防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2000年以来,西藏森防系统以防治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为重点,切实加强西藏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御灾体系建设。从2006年起,西藏开展了《检疫要求书》、《出省植物检疫证书》签发和调入苗木的复检等,进一步加强了进出境植物的检疫。截至2011年底,全区共办理《检疫要求书》476份、签发《出省植物检疫证书》566份、调人苗木复检800余次。
为了提高《检疫要求书》的覆盖面,提高入境苗木的产地检疫率,2006年以“西藏自治区森林植物专职检疫员培训班”为契机,将《检疫要求书》办理和《区内植物检疫证书》的签发职能下放。目前,林芝、日喀则森防站具备了办理《区内植物检疫证书》的签发能力,并承担了该项工作。
2.5 加强基础研究和防治工作,切实保护资源、促进产业发展 西藏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科院综合考察队、西藏农业科学研究所、原西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等部门,先后开展了西藏部分林区病虫害的初步调查、拉萨市区杨干透翅蛾疫情普查、西藏经济林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研究等多项科研工作,部分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截至2011年底,全区共防治春尺蠖2.67万hm2、高山松枯死面积3.33万hm2、除治青杨天牛0.33万hm2、防治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和苹果白粉病Podosphaera leucotricha(Ell et EV.)Salm 0.07万hm2,有力地保护了西藏林业资源,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林产业的发展。
2.6 以国家专项执法行动为契机,严厉查处、打击违法行动,确保苗木质量 2008年以来,西藏森防系统先后在拉萨、日喀则、山南和林芝4个地(市)开展了3次森林植物检疫专项执法检查,共查获光肩星天牛16起、违法调运苗木事件60余起,依法查处20余起。特别是2010年的专项执法行动,以全区造林任务重、用苗量大的地县为重点,在日喀则、山南共查获无检疫要求书并携带西藏补充检疫对象的30万株违法调运的苗木,依法进行了焚烧处理。通过连续多年的森林植物检疫专项行动,区内涉木单位和苗木生产、供应商自觉防范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意识普遍增强,执法环境逐渐优化。
3.1 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西藏虽加强了机构和队伍建设,但仅局限于地级机构的建设,全区各重点有(宜)林县均未建立机构,县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十分薄弱。目前,全区虽有专(兼)职森防人员100人,但森防专业的科技人员不足10%,履职能力十分有限。从现有人员数量来看,全区每个重点有(宜)林县仅有1人,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管护任务来看,每个森防人员需管护2.7万hm2,远远高于全国的人均管护任务。因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管护任务繁重,西藏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长期在低水平、低层次上徘徊。
3.2 投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加大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投资力度,但西藏森防工作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投入的资金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3.3 基础工作薄弱,工作的系统性、前瞻性不强截至2012年,西藏尚未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在此情况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特别是在缺乏整体规划、监测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条件极为简陋的条件下,防治工作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甚至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3.4 地方性法规建立滞后,检疫执法依据还不完善 1983年以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林业植物检疫人员执法行为规范》等行政规章和部门规章,进一步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目前,西藏尚未建立相应的实施细则或地方性法规,严重影响了西藏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工作的依法开展。
3.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滞后,科技含量较低2009年以来,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组织编制了《双钩异翅长蠹受害木除害处理技术》等25个技术规范,国内各省(区、市)也根据本地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情况,制定了地方性技术规范,有力地推动了本省(区、市)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目前,西藏尚未开展林业有害生物地方性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标准大都为国家制定的标准,这些标准不完全符合西藏的实际情况,严重影响西藏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森林植被的保护,确保西藏“十二五”期间“四率”平均指标(成灾率5.84‰,无公害防治率85%,测报准确率72.8%,种苗产地检疫率85%)的顺利实现,必须加强和改进以下工作。
4.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防治责任,完善发展规划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本地林业发展的整体安排,编制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发展规划,并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要求和“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广泛动员和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高防治工作的社会化水平。
4.2 深化体制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各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和执法监督职能,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和业务咨询;积极支持和引导林农建立“三防”(防火、防盗、防生物灾害)协会及以防火与防病虫害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组合”,提高林农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能力,推动由部门抓森防向全社会关心森防、参与森防的转变。
4.3 健全法规体系,推进依法防治 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法律法规和与之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技术规程、技术标准为框架,加快各项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制订工作,完善技术规程和相关标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全面履行职责,确保法规的有效实施,逐步构建以法律手段为主体,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相结合的依法防治新格局。
4.4 完善森防机构,稳定森防队伍 各地(市)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地(市)、县级森防机构,充实工作人员,保持森防机构、队伍和人员的稳定。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岗位培训和技术培训,全面实行从业人员资格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全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发展的需要。
4.5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的资金投入和项目倾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建设、信息处理与预警发布系统为主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区、地(市)、县三级检验鉴定系统与评估系统建设、检疫除害处理设施建设、林业植物检疫检查站建设、检疫追溯系统建设和检疫执法装备建设为重点的检疫御灾系统建设;以主要包括应急防控指挥体系建设、地面防治设施设备建设、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库建设和应急防控专业队伍建设的防治减灾体系建设;以宣传培训系统建设、科技支撑系统建设、网络森林医院综合服务系统建设等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服务保障能力。
4.6 加强基础工作,加大科技攻关,提高防治成效积极组织专家论证,尽快完善西藏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尽早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全面了解、掌握西藏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发生危害情况。通过对现有科技成果总结、整理、筛选、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提高防治工作科技含量。加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宏观战略及防治实用技术研究,着力解决监测预报、快速检疫检验、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森林健康的标准和无公害防治制剂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提高防治水平和防治能力。
4.7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防控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其他各种媒体,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宣传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良好机遇,增强全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意识,全面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社会地位,促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进一步得到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积极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普法培训,宣传和普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本知识,为依法防治、科学防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 西藏自治区林业厅.《西藏林业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