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云,焦银彩,左晓磊,李志平
(1.石家庄市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石家庄 050041;2.河北省兽药监察所,石家庄 050071)
自20世纪90年代畜牧业生产进入数量与质量安全并重的新阶段后,河北省就明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畜牧业的目标,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发展。近年来,河北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在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和2011年“河南健美猪”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食品安全和畜产品的生产及市场供给。由此带来的公众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危机给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如何突破现行管理体制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约,努力探索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实现畜牧强省的战略目标,成为了现在的当务之急[1]。
1.1 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世界发达国家结合国情,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认证体系、风险预警体系、风险评估体系、畜产品追溯监控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各体系之间互相协调,有机衔接。
1.2 调整管理体制 随着农业生产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大,产品的源头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发达国家政府都在重新调整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行政职能和机构,并将相当一部分职权集中于处在食品生产源头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1.3 强化从源头生产到加工的全过程管理 如美国的肉类安全卫生控制就包括了动物卫生控制、残留监控、食品源性微生物的监测以及在加工厂推行全面生产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
1.4 建立动物产品质量管理的危险性分析(HACCP)食品安全危险性分析包括危险性评估、危险性预警、危险性管理和危险性交流等机制。其中危险性评估包括危害的确定、危害特征的描述、暴露量评估、危险性特征描述等四个方面。为保证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能公平合理地进行,WTO和国际兽医局(OIE)分别在其《动植物检疫及卫生措施协议》(SPS协议)和《国际动物卫生法典》等重要法规文件中,增加了风险分析的内容。目前,根据CAC规定,各发达国家都是借助危险性分析为畜产品安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5 制定畜产品进出口管理的条件 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阻碍国外农产品进口,制定了一系列繁多严格的标准、法规,不仅在条文上限制外国畜产品的销售,而且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也对其设置重重障碍,通过提高标准的技术要求、增加检测难度和检测次数等技术措施,限制外国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1.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主要发达国家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特别重视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参与国际上有关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各种学术活动,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 河北省对畜产品安全的管理因多头而造成职权交叉,管理效率低下,最突出的问题是执法主体多头,各自为政,互相扯皮。考虑到畜产品安全控制是涉及从农场生产到加工部门到流通部门到最终消费者的完整链条,畜产品是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在分散饲养的情况下,单纯依靠从生产来控制畜产品安全是不可能实现的。
2.2 法制法规体系建设存在缺陷 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需要强化法律法规对全体从业者的约束力,没有法律法规约束和诚信作为基础,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度将只会是一种摆设。但是,目前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各部门独立制定,缺乏广泛性、关联性、公开性和公众参与性,法律法规在制定过程中缺乏群众基础,结果使得一些法律法规在贯彻落实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落实[2]。
2.3 技术标准不配套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颁布以后,已在畜禽产品、动物疫病、动物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饲料等多方面逐步建立起一套质量标准体系,目前我国共制定上述相关标准2000多个,其中一些标准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但涉及到质量安全的标准还不全,而且标准本身质量不高,应用效果不好,无法与国际接轨。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目前只是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单兵作战,相关行业、领域之间的标准互相衔接得不够,没有从整个食物链的角度对各类畜产品进行系列标准化工作。
2.4 检测体系不健全 我国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有国家级基准残留实验室4个,部、省级畜产品质检中心49个。河北省现有部、省级畜产品质检中心1个,市级畜产品质检中心11个,县级畜产品质检站49个。省级畜产品质检中心38人,市级畜产品质检中心总人数不到180人,实验室面积约13600平方米。11个市级畜产品质检中心通过计量认证的只有8家,49个县级畜产品质检站均未通过计量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设备落后、人员短缺、人员经费不能保障等问题十分突出,不少残留检测项目尚难开展,部分市没有开展畜牧投入品(兽药、饲料等)检验,县级畜产品质检站更是无法保证畜产品和畜牧投入品(兽药、饲料等)检验工作的开展,与实际需要极不适应。它们规模较小,装备水平差,利用率低,难以满足批量、快速、准确和全过程监测的需要,也不便于管理。普遍缺乏用于监测的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直接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真实性。
2.5 认证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畜产品认证体系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3]。河北省的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已进行多年,取得很大成效。但是,涉及畜产品安全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良好操作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SOP)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SSOP)等还不完善。通过这些体系认证的畜牧生产企业少之又少。
2.6 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薄弱 有关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十分薄弱。至今还没有一家以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研机构,研究队伍、设备、经费都十分缺乏,限制了河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修订能力的提高。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河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也不健全,信息传播渠道不畅,信息发布不及时,更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很少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不仅不利于我国利用国际规则保护国内畜牧业,更有损于我国在国际动物产品贸易中的合法权益。
2.7 未建立畜产品安全风险预警、风险评估体系河北省尚未建立畜产品安全风险预警、风险评估体系。不能从包括产地环境污染因子、农业投入品、药物残留、外源性添加物和生物毒素等等方面对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预警和评估,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日常监管、监测信息,监管工作达不到防患于未然。只能在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后,再进行监督、抽检和专项整治活动,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工作滞后,监管部门多数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4]。
2.8 畜产品追溯监控体系薄弱 河北省虽已实行了家畜生产耳标制度,但还有许多禽类饲养没有建立标识体系,更没有一套完整的标识追溯体系。主要问题为:(1)标识追溯成本高,推行难度大;(2)支持体系不健全;(3)少统一的信息平台。
2.9 畜产品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善,难以实现市场监管和优质优价 河北省畜产品销售市场交易方式一般为:(1)组织化实体市场,主要指超市、批发市场、农副产品专卖店等;(2)非组织化实体市场,主要指集贸市场、乡村集中销售点;(3)契约化非实体市场,主要指企业与农户订单销售、配送销售、直销、承诺销售等;(4)非契约化非实体市场,主要指走街串巷、沿街叫卖销售和街头临时销售点等。除了组织化实体市场目前尚能进行监督、监控外,其他的很难管理。监管不到位,无公害、绿色及有机畜产品就不能做到优质优价,对无公害、绿色及有机畜产品造成不利的影响。
3.1 明确职能,加强监管,加快标准化进程 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划定,明确职能范围,高度重视和认真负责,完善现有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按照生产基地规模化、产地环境无害化、生产加工规范化、产品流通标识化、质量管理制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的要求,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一批“三品”(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国家级畜牧标准化示范县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进程;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比率达到85%以上。完善主导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的监管制度,逐步建立规模化养殖生产基地,检疫、检验同步,实施疫病和药残区域化治理。
3.2 加强检测体系建设,提高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建立河北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由1个省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11个市级畜禽产品质检中心和50个县级畜禽产品质检站三级质检机构组成;覆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兽药、饲料等畜牧投入品质量安全监测;实现监督监测信息平台统计汇总分析及风险预警、预报和风险排查一体化管理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省级质检中心,力争达到精(检测结果精)、强(质检力量强)、综合(具有多产品、多参数、大批量的综合检测能力)三要求。以定量检测为主,配置高灵敏、高精度的先进检测设备。以风险预警和风险排查;新检验项目、检验方法研究、人员培训;省内飞行检查、重点监督抽检、应急监测和确认检验为重点工作。
市级质检中心以定量检测为主,配置相应的先进检测设备。以监督检验、例行检测、应急检测和市场准入检测为主,兼顾快速检测和现场检测,能够满足本辖区域内主导畜产品、畜牧投入品及畜牧生产环境的质量安全监管相关检测需要。
县级质检站以现场快速检测为主,重点监督检验、例行检测、应急检测和市场准入检测的现场快速检测,兼顾主要污染物和重要禁、限用兽药、化合物的定量检测,其检测范围和能力要能覆盖主导畜产品、投入品和畜牧生产环境的质量安全因素,以应对县域内可能产生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利用省、市、县三级畜产品质检机构联动机制,及时应对涉及畜产品安全的应急检测、风险排查检测、飞行检测和拉网检测、交叉检测。逐步实现对主导畜产品、畜牧投入品及畜牧生产环境的全过程监测、监管,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3.3 建立畜产品风险预警机制、体系
3.3.1 各发达国家都是借助危险性分析为畜产品安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提供畜产品风险预警,而有效的控制畜产品安全。我们还没有相应的、完整的信息源提供和复杂的毒理学试验能力。
3.3.2 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首先要建立机制,确定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的组织、评估机构,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管理办法。利用我们现有的和能够建立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系,畜牧执法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标准化体系,安全认证体系,畜产品追溯监控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群众举报制度、新闻媒体以及网络传播等。及时收集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评估机构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评价、确认和反馈。在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分析危害发生可能性,客观进行风险描述,并报省畜牧主管部门审定。省畜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筛选和确认的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的类型和程度,及时实施风险预警管理。把反映的风险因子作为重点监控项目纳入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
3.3.3 建设全省畜产品生产和检测网络信息平台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向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尽快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同时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起屠宰加工场、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信用档案,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检测,只要有涉及畜产品安全的制假造劣行为,经国家认可的检测检验机构查实就将被记录在册,根据企业的记录由相关专家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认证。达到国家规定信用等级的企业可以进入市场,而达不到信用等级的将被清除出市场。
3.4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认证体系、风险预警体系、风险评估体系、畜产品追溯监控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各体系之间互相协调,有机衔接。我们只有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完善各类体系的建设,并有效运行,才能做到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监管到位,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老百姓食用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大力推进畜产品品牌战略进程,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销一条龙——品牌专卖,宣传无公害品牌,加强标识管理,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加强产地准处和市场准入管理,未经无公害认定认证且无认证标识的畜产品一律不准进入流通环节和市场销售;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预防机制;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保证信息途径的通畅,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或专家系统,对质量安全信息蕴含的风险及时做出判断并加以防范,要加强对畜产品风险预测理论和模型的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使风险预防和决策更加科学化;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防范基金,畜产品质量安全药品储备等制度,加强预防准备。深入分析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和因素,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制定科学有效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抓紧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形成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一旦发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确保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妥善处理。
[1] 张 华.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可靠保障[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05-03(003).
[2] 于福满,蔡克周,程榆茗.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2):10 -12.
[3] 辛盛鹏.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研究与HACP在中国生产中的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4.
[4] 陆昌华,胡肆农,谭业平,等.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2,3(2):45-52.